寶寶現在所在的公司是一家神奇的公司,是一家企業領導者帶著神奇光環的公司,我們稱呼老總不叫“х總”,我們叫“х老師”。從進公司到今日,一直被一個傳說熏染:х老師每見到一個新面孔都會問“你什么學歷啊?哪個學校畢業的啊?”,如果你的回答勾起了他對你的濃厚興趣,接下來可能會問“有對象嗎?對象什么學歷啊?哪個學校畢業的啊?”
嗯,我們董事長是個超級學歷控,我們人事搜簡歷的時候都被要求嚴格看待第一學歷(也就是高考那次),夸張一點說就是第一學歷是大專的話即使最高學歷是博士他都不要。嗯,就是這么任性,這么偏執,這么瘋狂。換做幾年前,寶寶真是對此等做法嗤之以鼻,用全身的所有細胞投票表示反對。然而現在,我卻真心誠摯地認可學歷的價值。
事情要從三年前說起,畢業第一年,進了一個超級壓力山大的公司,入職第一天愣是忙得一口水都沒喝,來了就得頂下這個崗位,不存在老帶新這種安排。你去請教當然可以,至于什么事情請教誰該怎么說話得自己悟,悟慢了就淘汰了。忙不是問題,問題在于你常常看不見自己做事的意義,比如公司自己人做出的考勤程序,讓考勤工作比沒有程序還麻煩繁瑣,工作量接近于幾千人手動簽到的程度。當時的職位在總經辦,常常面對老總,據說歷史上進過他辦公室的妹子很少有不曾被他罵哭過的,話說他在三樓拍桌子,一樓的同事們嚇得虎軀一震。
第一個星期就過得極其痛苦,也看得出來其他人一樣工作不開心,能夠保持平和的是少數。不管理性上還是行動上,我都是努力去克服一切的,但我只在那里待了三個月,這三個月堪比半年,那時候對時間的感受是這樣的,我入職一個星期的時候,老同事問我:“你來多久了啊”我說一星期,對方回答:“在我印象里,你已經來一個月了呢!”
有兩個妹子給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在那個高壓鍋一樣的環境里,她們倆是極少的依舊能夠保持笑容和活潑的人。她們很優秀,他們也深知公司的種種弊端,也承受工作的種種不愉快,這個公司最終沒能留住她們,但也都堅持了接近兩年。
兩個人都是研究生,但我當時沒覺得他們的不一樣與此有什么關系。直到第二份工作以及現在的工作,我發現同一個辦公室里,研究生確實比本科生要工作高效高質量、創新與責任意識強、處理同事關系能力強,全面優秀一個層次。
我們對學歷的理解是什么?那張作為敲門磚的學位證書?多學的三年的知識?我認為這兩者都不是最重要的。
A妹子重點大學新聞學研究生畢業,職位是行政專員,你認為她文章寫得很好?并不,她寫的東西基本看不出文采,語言也偏向于口語和隨意。但是當老板拍著桌子一聲吼的時候,每個人都會被嚇到,多數人意識全無慌亂無措,但她可以迅速調整思維繼續溝通解釋。記得有一次我接到一個非常棘手的任務,她對苦悶逃避狀的我說了一句話:“你要清楚這件事的目的,最終是為了達成怎樣的結果?你不知道目的你怎么會知道怎么做呢?”說實話,每天把集團的通知文件打印出來給領導批的目的是什么?每天給各種合同文件蓋章的目的是什么?我完全沒有這么想過,當時只是在照著做這些重復的事情,而沒有去真正理解自己所做的事情。
有人會問,這有什么好理解的?給領導批文件無非就是傳達上級精神,讓交材料交材料,讓提名單提名單,讓學習某某文件學習某某文件,領導會安排這些事情誰去做,而行政要把信息傳達到人并跟蹤進度。那么,行政專業要不要看文件?當然要看了,否則領導問起下一步你要做啥的時候就會一臉懵逼。每天那么多文件,腦容量不夠怎么辦?so,我的目的是什么?我只要知道這份文件是虛的(“學習”一下就過去了),還是實的(有具體的事情要做,交資料,提名單等,以及其時間節點和質量要求),這種類容通常在文件后部分,找到關鍵點get記下來可迅速進入下一份。
B妹子管理學研究生畢業,職位是企劃專員,你要是覺得剛入職的基層崗位能讓你展示自己的管理知識與才能那就大錯特錯了,你只是去執行上層制定的各種可能對比你學到的知識顯得極其陳舊傻逼的管理事項。但是這位妹子是真心喜歡管理的,非常用心地起草的很多針對公司現狀的建議文件和提案文件,多數被老板罵成屎,她也很傷心,但她堅持不懈。在一個基本看不到希望的地方,堅守她的管理事業夢想。
后來的兩份工作中,一個是湖師大的高級翻譯研究生,在情緒多變、沒有邏輯、脾氣狂躁、要求苛刻、自我主義的中年單身女領導統治之下自14年堅持至今,我嚴重承認前公司非常能夠鍛煉人,我相信他的成長和收獲絕對豐厚。但是一般人真的受不了,之前離職的同事看心理醫生的、中藥調理的不是一兩個,我離職的那會兒甚至整個部門走掉。一個是某985的自動化研究生,在這個極其壓抑創新扼殺想法的環境里,在這個投入100回報50還變現緩慢的環境里……呃……怎么形容呢?——堅守著。是部門里以品質和才華折服眾人讓人穿越外表去發現他優秀內涵的典型,仿佛他滿臉的痘坑并不存在。
他們都有一個典型的共同點——強大。同樣面對工作中的各種坑爹,他們能夠更加淡定理性地從容應對;都會遇到辦公室里的碧池坑貨,但是他們能夠以溝通和解決代替發脾氣。是他們更能忍嗎?并不是靠忍的。你會發現他們是習慣性找方法(而不找借口)的人,你會發現他們是很少被情緒綁架的人,他們是可以用腦子去處理憤怒、失落、悲觀等情緒的人。
你以為讀書帶給一個人的只是知識和學位嗎?昨天專門去與讀研的朋友交流這個事情,他說:“可能是因為研究生多了三年想系統的學術訓練,這樣的訓練塑造一個人的思維方式和情商。”“一個課題,不會有人告訴你思路和方法的,一片空白。所以非常鍛煉思維方式和做事方法。”這就對了,知識不用就會忘記,學位在工作幾年之后會被忘記,但是經過訓練的思維方式、優秀的學習能力是受益一生的。
你會說,思維方式和學習能力在工作中一樣可以學習呀!那是當然,各有各的優勢吧,學校教育更系統、更專注學習,但需要付出三年的時間和費用首先還得考得上;工作鍛煉更快見實效,但零散而不規范,對個人的自律能力要求更高。
學歷只是一張紙?不,它與能力有平等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