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量規的認識
(一)量規的定義及其重要性
(二)量規的編制
(三)一般量規和具體任務量規
二、量規的使用
(一)量規與形成性評估
1.與學生分享學習目標
2.反饋與學生自我評估
(二)量規與評分
什么是量規?
一開始見到這個詞的時候,確實不知道他是什么?
量規作為評價工具
在教育領域,量規還是一個真實性評價工具,它是對學生的測驗、成長記錄袋或者表現進行評價或者等級評定的一套標準。同時,量規也是一個有效的教學工具,是連接教學與評價之間的一個重要橋梁。
三、量規的基本特征
一般量規至少都具有三個要素:
評價準則:指決定表現性任務、行為或作品質量的各個指標。
等級標準:說明學生在表現任務中處于什么樣的水平。
具體說明:描述評價準則在質量上從差到好(或從好到差)的序列,以及評價準則在每個等級水平上的表現。
首先要對目標進行分類,分成知識目標(事實知識、程序性知識和概念理解)、推理目標(如預測、推斷、比較、假設、批判、下結論、判斷和評估等思維過程)、技能目標(問題解決技能、閱讀技能、思維技能等實時演示或展示動作)和產品目標(創造出一種產品)四類。目標分類有助于我們了解如何構建課程,選擇恰當的活動和任務引導學生掌握目標,采取什么評價方法得到最準確的成就數據。就好像,我們需要根據目的地而選擇航空、鐵路、公路還是水上交通方式一樣。、
正好像不同的交通方式適合不同的出行需求一樣,不同的評價方式適合不同的學習目標:選擇題(單項或多項選擇題、匹配練習、判斷和填空題)最適合評價知識目標和部分推理目標,書面作答(簡答和論述)更適合知識目標和推理目標,表現評價更適合技能目標和產品目標,而個別交流的評價方式(提問、訪談、聆聽、口頭測驗和記日記)可以獲得有關知識目標和推理目標的準確信息。
理解了目標的不同分類和不同目標適宜的評價方式,這是我們給學生“提供清晰易懂的學習目標愿景”的前提。不同種類的學習目標,不同形式的評價方法,需要用不同的方式向學生闡述,才有利于學生的理解、接受和認同。針對知識目標和清晰明確的程序性技能目標,可以分享原文直接告訴學生;推理目標就需要老師對學習目標進行加工,轉化為親學生型的語言,以學生聽得懂的方式告訴學生;復雜的推理目標需要書面作答進行評價,技能目標和產品目標最準確的評價方式是表現評價方法,因為運用這兩種方法評價時要運用量規,所以,必須讓學生了解和熟悉量規,通過量規認識和理解學習目標。
量規是評價學生的一個常用詞匯,表示一種常用的工具,通俗點說就是評分標準,關于測量的規定,類似于我們生活中的度量衡。
量規有不同的形式,適合不同的場合,也有優劣之分。適合形成性使用的量規三個特征不可缺少:使用描述性語言而不是評價性或定量語言;通用的而不是特定任務的;用于復雜的多維的學習目標評價時要使用解析性量規。
因為量規是重要的評價工具,所以,學生必須清楚地理解量規的標準和內容,才能用來指導診斷、教學、反饋和自我評價。
“向學生介紹評價量規的質量觀”,很多老師被困在了這里,其實這只是語言表達風格的問題。我的理解,評價量規的質量觀,就是評價量規所承載和表現的作業、作品的好壞、學習目標的大程度,讓學生充分理解量規所表達的什么是好,什么是差。從而自覺地趨好避差,避免一開始獲得較差的評價。讓學生參與合作制定量規,無疑是普及和解釋量規的最好的方法。
摘自閆付慶老師的公眾號《從“信馬由韁”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