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合一的奇跡力量》
薦 語
你有沒有遇到過,“聽了很多道理,卻過不好這一生”“知道怎么做,但卻做不到”“訓練時好好的,一上場就掉鏈子”?為什么會這樣,我們又該如何破解?
作者說,人生的每一次比賽,其實都有兩場,一場外在的,一場內在的。外在比的是技術,但內在的比賽,則是人內心的較量,是否能避免自我指責、緊張、焦慮……
我們為外部比賽積極準備,但只有改變固有習慣,贏得內部比賽,才能釋放全部能量,實現驚人突破。
如何贏得內部比賽?放松的專注,從根本上找到自信,不心存執念,頭腦冷靜、身心合一。
勝了內在才能贏得外在!
作者簡介
提摩西?加爾韋,美國運動心理學第一人,教練技術的先驅,他將運動場上的教練方式轉移到企業管理和人生規劃上來,通過改善被教練者心智模式,來發揮其潛能和提升效率。他為可口可樂、IBM、AT&T等許多著名公司提供教練支持。他寫作了“內在游戲”系列暢銷書,其中《身心合一的奇跡力量》入選全球50部心靈勵志經典。
精 華 解 讀
以下內容為《身心合一的奇跡力量》一書精華解讀,供廣大書友們學習參考,歡迎分享,未經允許不可作商業用途。
目 錄
一、知道怎么做,卻做不到
二、發現兩個“自我”
三、一旦計算,反而誤算
四、信任身體的本能
五、不與舊習慣戰斗,直接開辟新習慣
六、專注的力量
七、賽場上為什么難以專注
八、對手才是最好的教練
一、
“我知道怎么做,就是做不到!”
視覺圖像比語言效果好
你猜,什么樣的教練能教出高水平學生?
喜歡說的教練?一直大喊“隨球揮拍,要揮到肩膀高,不要只到腰部……重心移向前腳,抓住引拍時機?!睂W員會竭盡全力按教練說的做,嘴唇繃緊,眉頭緊皺,小臂肌肉緊張,完全做不出流暢的動作。
只做不說的教練?他親自示范十次正手擊球,學員會認真觀察,在腦海里重現圖像,用身體模仿,然后接過球拍,拋起球,完美向后拉拍,向前揮拍,隨球揮拍,姿勢剛好是標準的高度。
視覺圖像比語言效果更好,示范比講解效果更好,指導得太多不如完全不指導。
拋開一切想法
你知道比賽時對手在想什么嗎?如果他發揮特別好,反應敏捷,動作流利,好像不用經過大腦。那他多半什么都沒想。他正身心合一,憑本能打球。當然,這并不是說他所有動作都無意識。
你不信?你只要不介意違背體育精神,略耍花招,就能驗證。在中場交換場地時問他:“你今天右手怎么打這么好?” 他就會開始思考怎么繼續保持。一旦他開始努力抓住,那完美流暢的感覺立馬就消失了。
他破功的原因就是,輸了內在的比賽,沒能在比賽中拋開一切想法。
知道怎么做到
考試之前,老師是不是總跟你說:“你要保持良好的心態。最好充滿自信、充滿求勝欲望?!彼f的就是內在比賽。
但怎么才能“充滿自信”,才能培養出“良好的心態”呢?老師也不知道。
其實,所謂良好的心態,是一種有意識的無意識,即:集中精神、全神貫注、心如止水。至于如何達到這種狀態,那就是這本書接下來要探討的啦。
二、
發現兩個“自我”
腦子里誰在說話
你發揮不佳時,腦海是不是會響起自己的罵聲:“你這個笨蛋,老奶奶都比你靈活”。你有沒有想過,這是誰和誰說話?說話的自己是誰,被罵的自己又是誰?
其實,每個人內心都有兩個“自我”,一個是下達指令的“我”,一個是執行動作的“我”。我們把前者稱為自我1,后者稱為自我2。自我1和自我2之間的關系,是我們能不能把技術、知識轉化成有效的行動的關鍵因素。
自我1不信任自我2
自我1和自我2和諧統一之時,就是你發揮優秀之日。自我2體現了你體內蘊含的全部潛力,包括了所有的潛意識和神經系統。我們無意識做到的一切,都要歸功于自我2。可自我1的存在感實在太強,經常努力過頭。理順二者關系,需要掌握以下訣竅:
1.清晰描繪希望的結果。
2.學會信任自我2的能力。
3.學會不帶“評判意識”地觀察。
最重要的,是要“放松的專注”。
三、
一旦計算,反而誤算
小心變成自己討厭的樣子
不進行評判,是打贏內在比賽的關鍵。
每次擊球、演講、考試之后,絕大多數人都習慣進行評價-指令-表現-再評價??蛇^多、要求過高的指令,除了讓人更焦慮、僵硬,表現更不理想外,沒有任何好處。
自我評價也會陷入惡性循環,從“這次發球真差勁”,變成“我的發球完全不行”,再到“我是個差勁的運動員”,最后發展到“我干什么都不行”。
值得警惕的是,自我1不斷對自我2進行評價,重復太多次之后,就會產生催眠效應,你的這些自我評價往往會像預言一樣,自行實現了。你會發現你真的干什么都不行了!
只需客觀看待,不必努力糾正
當然,不評判并不意味著無視失誤,而是說只看事實本身,不添加其他想法。50%發球下網,你可以描述為發球不穩定,冷靜尋找原因。
但如果貼上“發球差勁”的標簽,評判意識就會帶來沮喪、焦慮、努力過頭,影響接下來的發揮。
使用陳述性而非評判性的語句來描述你所看到的事實。沒有評判意識的干擾,一切都會以本來面目呈現,意識就能更加冷靜。
接受自己的成長階段
當我們種下一顆玫瑰種子,就把當它當成種子。發芽時不會抱怨它弱小,抽條時不會罵它怎么還不開花。從種子到凋零,玫瑰始終是玫瑰,成長變化的同時,始終如一地展現它最真實的自我。
我們會有不足、會犯錯,這些都是你打網球,甚至是人生的路上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對著鏡子,感受你的動作本身,對照腦海里正確的圖像。那些來自自己和別人的評判,無論是批評還是贊揚,其實都是浮云。而且,有時候更要警惕贊揚,因為贊揚就是偽裝起來的批評。
四、
信任身體的本能
像孩子一樣學習
走路、吃飯、讀書,都是高度復雜的動作,孩子雖然沒有經過各種指令式學習,卻能自然而然地完成。每個人都存在自然學習的能力。所以,在網球場和生活其他場合,自我2應該得到信任和尊重,讓那些事順其自然發生。
這不是說你從未打過球,踏上球場就能自然而然會打球。而是說,如果你的身體知道怎么正手擊球,那就順其自然;如果不知道,那就讓它學會。
自我2的行動,不靠各種指令,而是基于記憶存儲,包括自己過去的行動,和觀察到的別人的行動。如果語言指令所描述的動作沒有存在你的經驗記憶庫中,你就無法理解指令。
保持專注,自我2能記住每一個行動和結果。要記住視覺圖像勝過千言萬語。
想象成功的畫面
和自我2溝通時,最有效的方法是,把你期待的結果用盡可能清晰的畫面描繪出來。
球打不遠,那就想象下球高高打過球網,沿著弧線遠遠飛向球場另一邊。把這幅畫面在腦海中保持幾秒。不必刻意,放手交給自我2去做,但描繪期待畫面一定要盡可能地清晰,以供自我2模仿。
切記,不要刻意讓這個實驗成功,小心自我1又在你腦袋里響起。
安放你的自我1
在為自己描繪出期待的圖像和感覺之后,就可以練習擊球。把目光和意識都集中在網球接縫處,順其自然地擊球,觀察結果。然后再來一次,不要進行分析,只需觀察自我2所做的事情和你的期待有多大差距。如果差距過大,那就再想象一遍,再嘗試。
以超然的心態專注觀察。繼續這個過程,你的自我1就會隨著一次次擊球變得越來越放松。
扮演你心中的英雄
如果一個人不斷接收到負面評價,形成強烈的負面形象,那么,他就會逐漸進入這個角色,再也看不到自己的真正實力。
嘗試賦予自己完全不同的角色,選一個你最欣賞的優秀選手、偶像,進入他的角色。臉上不流露任何缺乏自信的表情,全力擊球,真正融入角色中。不必夸大自己的實際水平,在有意識地扮演英雄的過程中,你也許會更加了解自己真正的能力。
五、
不與舊習慣戰斗,直接開辟新習慣
凹槽效應
身體每次做出一個動作,都會在大腦中留下一點痕跡,之后每一次重復同樣的動作,都會讓痕跡變深。這種現象被稱為凹槽效應。而凹槽痕跡越明顯,我們的動作越容易自動落入凹槽,形成根深蒂固的習慣。
擺脫深刻的精神凹槽,是個十分痛苦的過程。所以我們在提升效率、克服舊習慣、改進動作時,會感覺非常艱難。
但是兒童在學習時,有一種方法,不理會舊習慣,直接開辟新習慣。面對移動速度的追求,孩子并不會想辦法讓自己爬得更快點,而是嘗試站起來行走。
4步建立新習慣
1.不帶評判地觀察
清空大腦里所有成見,順其自然發球,觀察發球的狀態,體會自己動作的節奏。不要評判。很快,你的凹槽就現身了。
2.描繪期待的畫面
像前文說的一樣,找一個你的偶像,觀察他,試著體會他的感覺,然后,想象自己像他一樣發球的畫面,細節盡可能清晰完善。
3.信任自我2
再次發球,自然而然地,給身體一個機會,探索未知的可能。無論結果如何,都不要讓自我1干涉。如果很久之后仍沒改善,回到第一步,再次思考或找外援,剖析自我。
4.不帶評判地觀察變化和結果
這個過程的關鍵是不要太關注擊球的結果。把球拋向空中,全神貫注去看網球接縫處,如果身體自然而然以新的方式發球,就說明動作已經自動進入新形成的凹槽。
提防個人成就感
很多人通過順其自然的方法取得進步后,會很興奮。但是,到第二天,他們往往又恢復到以前拼命努力的樣子。這是因為,拼命努力就好像手洗衣服,會讓你覺得自己是控制者,成就感十足。而順其自然的方式,就好像是那臺自動洗衣機,無法歸功于己。但只要理智看待效率,正確取舍不言而喻。
切記,不要被個人成就感所迷惑。
六、
專注的力量
放松的專注
讓自我1安靜下來,是能夠順其自然的基礎,但這種狀態卻很難實現。想讓意識平靜下來,最好的辦法是學會專注。專注時,你不會去思考這一球好打還是難打;該怎么迎擊;如果沒擊中,湯姆、迪克、哈利會怎么想……網球運動中被重復最多的指令就是“注意看球”,但很少有選手真正做好緊盯網球這件事。但其實,有意識地保持無意識,全神貫注、心如止水是所有訣竅的基礎。這種狀態就是所謂放松的專注。
專注的秘訣
形、聲、聞、味、觸,都可以用來達到專注。專注的秘訣之一,就是看。加強注意力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把視線放在不易察覺的細微處。把注意力集中于網球接縫處,意識沉浸在觀察模式,就會忘掉拼命努力,也不會分神考慮過去和未來。
聽,也是保持專注的有效辦法。如果你仔細傾聽一次又一次擊球的聲音,用不了多久,就能根據網球擊中球拍的聲音,判斷出上旋球、下旋球。感受自己的動作,感受球拍的震蕩,也是專注的秘訣之一。
在比賽中保持專注
在比賽中,最好只選擇一種最適合自己的專注方式,然后始終專注于唯一的對象。兩個回合之間,則可以把呼吸作為專注的對象。呼吸的節奏,以及無時不在的特點,會讓我們避免焦慮,獲得安寧、平和。
焦慮是因為擔憂未來,但只有注意力集中于此時、此地,需要完成的事情、動作上,成功的可能最高,未來的可能也才最好。
當專注排除了自我1的干擾時,即使在非常激烈的比賽中,也能產生和諧、寧靜的感覺,這種狀況,菲爾·杰克遜和比爾·拉塞爾都有過切身的描述。
七、
賽場上為什么難以專注
為什么從當下溜走
如果專注于此時、此地,活在正念之中,我們會感到平靜、和樂。但是,我們的意識總是輕易從當下滑走,因為沒幾個人滿足于眼前正在發生的事情,我們總是急切地希望事物呈現出另一種面貌。我們在賽場上,但想要的卻遠遠不止網球。
賽場上的欲望的派別
如果你仔細看比賽,那么你會察覺選手們種種情緒變化;如果你持續仔細看比賽,你還會發現雖然每個人想要的都不止網球,但具體動機又各不相同。
第一類,是成績派。他們的動機是證明自己是優秀的。這一派又具體分為扣問“我能做到多好”的完美派,希望證明“我比你強”的競爭派,執意表現“瞧我多棒”的形象派。第二類,是希望保持友誼的友誼派。這一派也細分為地位派、集體派、夫妻派。第三類,是追求健康或樂趣的健康、樂趣派。這一派細分為健康派、樂趣派、學習派。
人人都變完美派
絕大多數人,無論因為什么開始打球,哪怕只是周末放松下,也會漸漸變成完美派,在球技不穩時感覺沮喪、僵硬。
人們為什么如此看重球技?因為我們生活在競爭的社會,人們以成敗論英雄。無論什么比賽,一旦步入賽場就有勝負。當愛和尊敬取決于勝利時,失敗者不可避免會更加拼命努力,希望重新贏得尊重,勝利者也會更加努力,抓緊已贏得的尊重。但是,我們為什么需要衡量呢?個人價值真的跟競爭中的特定表現有關嗎?
八、
對手才是最好的教練
我們目前的競爭信條
我們該如何理解競爭?
如今,人們大多認為,競爭中的結果可以衡量自我價值。問題是,這樣的信條,讓成功的欲望壓倒一切。因此,有人完全陷入壓力,有人則想方設法逃避競爭。
當競爭作為一種和他人比較、建立自我形象的工具時,反而會暴露一個人最大的弱點,害怕、沮喪種種情緒都會強烈放大,而這樣的情緒,又會導致發揮失常。而且,人們以為隨著成功而來的愛和尊重,也并非總會如期而至。而一心一意追求可衡量成功的我們,反而會錯失生命中其他難以衡量的美好。
競爭的意義是激發全部潛能
證明“瞧,我比你優秀”,是大多競爭中求勝欲望的動力。但是,在沖浪運動中,沖浪者等待大浪,用盡所有技巧和勇氣,并不是想要證明自己,也不是要打敗大海,而是用最大的障礙,探索自身潛力的上限,發現自我,感受自我。
勝利的本質,應該是跨越障礙,實現目標。真正的競爭,等于真正的合作。因為對陣雙方為彼此設立了障礙,彼此都希望對方表現優秀,以便激發出各自的全部潛能。對手才是最好的教練。
結語
嘗以為,“天人合一”、“身心合一”這些高級詞是禪宗、哲學里的,跟我們普通人沒有關系。但也許我們之所以普通,就是因為我們沒有機會走入這些高級詞!
身心合一絕不止適用于競技。作者曾在零下二十度拋錨在荒野,當他接受了死亡的可能性,反而平靜地向未知的前方走。注意到夜晚滿天繁星的美麗,他不由自主跑了起來。一個小時后,看到了一扇窗子的燈火。他說,那時他放棄了憂慮,但沒有放棄努力,反而產生了新的力量,全身心朝著生命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