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平:融資,聰明的錢才能拿
要想做一次聰明的融資,得明確三個要點。
首先,拿誰的錢?一定要拿投資人的錢。因為投資人的錢是“聰明的錢”,也就是這些錢會攜帶能夠幫助創業的附加價值,具體來說有四個方面:
第一是帶來真實的市場價值認同。因為創業公司一開始是沒有定價的,而創業者自己或者是親戚朋友都帶有主觀色彩,所以也沒法給出一個符合市場客觀的定價,到底是一千萬美元還是一千萬人民幣,這時就需要第三方,也就是有經驗的投資人來給公司定價。因為這個定價,靠的不是關系,而是真本事,所以也會給創業者帶來一種來自市場上的價值感,成為自信心的基礎。
第二個價值,是自帶背書。一旦有人投了你,就說明他相信你的公司能賺更多的錢,這就會成為一次背書。何況一般機構投資人都有一定的名氣,就算沒什么名氣,也算是一種精神上的背書。
背書來自金融術語,原意指在支票等背后簽名表示支付、收到或同意轉讓等。 其衍生意義指認可、支持。 如:為某人背書,意思就是對某人的話表示認可和支持。
第三個附加價值,是帶來制度。投資人一定會參加你的董事會、股東會,這就等于帶來了隱性的制度,而且投資人往往更有經驗,可以幫助創業者搭建董事會,建立議事程序,這些東西對于初創公司來說,表面上不重要,其實卻奠定了公司的基礎架構。
第四個附加價值,是帶來資源。一個投資人背后往往有各種各樣的LP,也就是管理合伙人,這些LP大都是創業成功者,他們會把經驗、朋友等一系列的資源帶過來,幫助公司成長。
所以,先一定要拿投資人的錢。
應該拿多少呢?錢并不是拿的越多越好,對于創業來說,庫存是最壞的東西,過多的現金儲備會像腐蝕劑一樣消磨公司的狼性。徐小平給出的答案是“一年夠花的錢”。
因為拿到的錢越多,就意味著給出的股權越多,而天使項目在幾個月里漲幾倍的例子比比皆是,為了眼前的現金出讓太多的股權,就等于是低價賤賣,得不償失。同時,拿錢太多的話,投資人也會對創業者施加壓力,增加管制,難保不會成為公司的干擾項。所以,徐小平認為投資人的錢不宜拿太多,夠花一年剛剛好。
前提是創業者對項目要足夠有信心,假如自己都對項目缺乏信心,就不應該去找投資。
談完索取的技巧,就該談談付出了。
徐小平認為,一次聰明的融資,需要考慮的第三個要點,就是給出多少股權。假如給出的股份太多,就等于讓出了公司的控制權,創業在很大程度上就變成了給他人做嫁衣。假如給的太少,又會讓投資人覺得這不是自己的公司,不會對它用心。
那么,這個尺度到底應該怎么把握呢?徐小平根據自己的經驗,給出了一個范圍,他認為,第一次融資,給出的股份控制在10%到20%之間比較恰當,比如15%,就是個不錯的比例。這樣既能讓投資人產生作為合伙人的主人感,對公司更加用心,也能避免把公司的控制權拱手相讓。
小竅門,可以幫助創業者在融資中變被動為主動。創業者假如有機會拿到投資人的出價,不管這個出價有多低,都要拿著去見其他的投資人,按徐小平的說法,這時投資人一般都會心慌,想要趕快出手。但假如沒有出價,千萬不要說謊,否則投資人是有權收回投資的。
吳軍 ?第181封信丨未來商業的特點(2): 跟蹤經濟(上)
跟蹤經濟內容比較多,也很重要。
從互聯網時代開始,跟蹤就成了互聯網經濟的一個特點。互聯網公司早期是根據Cookie(儲存在用戶本地終端上的數據)來跟蹤用戶在互聯網上的行為。等到了移動互聯網時代,電話號碼成了人的標識,加上手機定位的功能,使得我們跟蹤一個人的行為非常容易。這種跟蹤的做法,給商家帶來了很多機會。當然,跟蹤對經濟的貢獻依然非常小。在IoT(物聯網)時代,跟蹤經濟將被發揚光大。
很多人談起跟蹤經濟,視角和見識還是局限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還只是停留在先定位,然后推薦附近的商家(坦率地講提供這種服務的公司為了掙快錢,強行推一些沒有用的信息,對大家幫助不大),或者是跟蹤網上行為(根據過去的購物情況)等前一個時代的認識水平上。
不過,如果我們一直在跟蹤機器智能和IoT最新技術的發展,就不難發現,這兩項技術可以做到跟蹤幾乎我們能夠想到的一切過程。這樣,未來的商業將是精確到每一個人,每一筆交易,每一個中間過程的。什么叫做精細到每一筆交易呢?我們不妨看看真實的案例。
一位曾經成功創業的二次創業者在創業前對美國的酒吧做了一年的市場調查,他發現,酒吧23%的酒都是被偷喝掉的。酒保,熟人,爾。這種情況,過去沒有辦法。現在,可以將酒架略作改裝,一個酒吧大約需要1-2萬美元,再將一個傳感器(只要25美分)貼到酒瓶底下就可以了。每一次倒酒,由誰倒的,在幾點幾分,倒了多少,跟蹤記錄得一清二楚。這些數據還通過移動互聯網,送到老板的平板電腦中,這樣老板即使不在家,也能了解每一筆交易的細節。
過去做不到,但是當IoT普及之后,使用機器智能完成這件事輕而易舉的。如果按照今天的計算機智能水平來看,人類已經進入了機器智能時代,那么再加上IoT,機器將獲得超級智能。比如確認我們購買的商品是原裝貨,還是假貨,這對藥品安全特別重要。
中國城市藥店里有非常高的比例的藥,都是無效的(可能是過期的,也可能干脆就是吃不死人的淀粉),但是今天沒有任何一個機構能夠徹查所有的假藥,因為藥品流通的渠道太多,鏈條太長。對于這種情況,從國家到消費者,包括藥店自己和藥廠,都有意愿來解決,但就是解決不了。
在未來,有了區塊鏈技術和相應的傳感器技術(比如RFID,射頻識別。),消費者可以跟蹤每一瓶藥,從出廠開始,經過了哪些運輸環節,到了哪家批發商,由哪個經辦人賣給了哪家零售商,上了哪個門店的貨架,都可以了解得一清二楚。這樣一來假藥問題才有可能從根本上解決。
這里面用到的技術有三個,一個是IoT,因為它可以監控整個的過程。另一個是機器智能,因為把所有的商品都這樣管理起來,計算復雜度太高,不能用現在的方法做,所有的事情都需要機器來做。最后一個就是區塊鏈。
講到區塊鏈,對它有所了解的人可能會想到它的一個應用——比特幣。這其實只是區塊鏈的一個不大的用途而已。從廣義上講,區塊鏈是一個特殊的賬本,它在一個物體,比如比特幣(或者商品)產生時就創立一個區塊,記錄了關于這個物品的全部信息,在每一次交易(比如從生產車間到倉庫)時,記錄下它的細節。當每一次這樣的交易都記錄下來后,實際上就形成了鏈的概念。區塊鏈的方便之處是,它可以隨意組合和打散,比如100瓶藥每一瓶有一個區塊鏈,裝箱后可以合成一個新的,到了零售店拆開后,再恢復到單個的,這些過程中的信息都會被記錄下來。如果中間有人放入一瓶假藥,那么后面的經手人可以通過查詢前面全部記錄,發現有瓶藥的記錄不對,是什么時候放進來的等等。
當然,要做到這件事,一個國家乃至全世界,需要建造新一代的IT基礎架構,而這件事情已經在進行中了。在未來,我們不僅能夠查出每一個商品出廠后的全部流通過程,而且能夠進一步往前查,知道它們原材料來自于哪里。
在未來的跟蹤經濟時代,哪家食品店使用的原材料好,哪家在節省成本使用劣質材料,一清二楚。跟蹤經濟不僅對消費者有利,也便于廠家做生意。在過去,廠家將產品賣給誰經常是兩眼一抹黑,什么都說不出。比如出版社就不知道書都賣給誰了。當然,今天一些互聯網公司能夠部分了解顧客的情況,比如京東或者亞馬遜,但是它們不會將信息分享給出版社。未來,使用IoT和區塊鏈,這個問題就很容易解決。
今天在一些行業,對跟蹤經濟有比較深刻認識的公司,其實就已經利用跟蹤經濟的特點改善公司的經營,甚至改變了商業模式。我在《智能時代》一書中提到過金風公司的案例,他們通過IoT不僅了解到自己的風力發電機賣到了世界什么地區,而且知道每一臺發電機后來運行的情況,這樣就便于他們主動為用戶維護發電機,而之前因為對運行情況一無所知,只能由當地工程商維護。在接下來,它干脆在商業模式上做根本性的轉變,主營業務由風力發電機的制造,轉變成發電設備的運營和服務。這樣就不是一次性掙一筆錢,而是能夠持續不斷地掙錢。這就是跟蹤經濟帶來的好處。在談到萬物互聯時,很多人只想著“物”的互聯,忽略了“人”,這是很多人對IoT理解的一個誤區,其實萬物互聯不僅包括我們人,而且核心是人。如果我們將這個因素考慮進去,跟蹤經濟將變得更為精彩,這個我們明天再講。
萬維鋼 ?日課164丨專家的五重境界
1.海德格爾的洞見
海德格爾的一個思想,到底應該怎么研究“人”?
早期的哲學家是把人當成單獨的個體。比如笛卡爾說“我思故我在” —— 既然我能坐在這兒思考,那就證明我是一個存在著的人。如果你也在思考,那你也可以認為你也存在。這其中的一個精神是我這個個人是怎么回事,你大概也是怎么回事。但是到了近現代,到了海德格爾這里,“人”就不是這么簡單的了。
海德格爾說每個人都有屬于他自己的一個“世界”,你脫離這個人的世界,單獨把這個人拿出來,抽象地談論這個人,是行不通的。這句話,非常非常厲害。海德格爾等于是宣布,研究自然科學的“科學方法”,是不能用來研究人的!比如物理學家研究電子,這個電子和那個電子完全一樣,你做實驗在這個電子身上證明的性質,必然也適用于那個電子,物理學家可以談論“一般的”電子。
可是人不是電子。每個人背后都有一個無法分割的“世界” —— 他的成長環境、文化背景、歷史經驗……,根本就沒有“一般”人。在這群人身上適用的理論,就可能完全不適用于另一群人。研究人,得用不同的方法。
2.什么叫“奢侈”? (大部分跳過)
設計一輛車的問題,其實是不同文化的碰撞。這樣的洞見,就是硅谷思維所無法達到的。咱們再想想麥茲伯格這種思維的特點。它強調的是你考慮一個東西,必須同時考慮它的環境,不能把這個東西單獨拿出來。更進一步,麥茲伯格說人腦處理信息,一般都不是處理抽象的信息,而是把很多信息全盤考慮。而這種全局思維的水平,就決定了一個人的專業水平。
3.專家:從入門到精通到無為
《超越機器的心靈》( Mind Over Machine )作者德雷福斯的理論,把專家的成長過程分為五級。
第一級是新手。
新手能記住抽象的規則,然后按照規則行事。
第二級是先進的初學者。
先進的初學者不但能按規則行事,而且能夠根據以往的經驗,面對不同的局面能采取不同的行動。新手只會規則告訴他的那幾招,而先進的初學者除了規則還有經驗,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對不同環境隨機應變。
第三級是勝任。
勝任者面對幾個事情,能夠分出優先級。也就是說,在做決策的時候,他清楚地知道,首先應該照顧什么地方,其次應該做什么事。能分清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他有時候按照固定規則去做事,有時候則是依據以往的經驗。
第四級是精通。
精通者能夠把所有的信息當做一個整體來考慮。精通者考慮問題,很少理性地使用固定的規則,他已經不再區分經驗和規則,而是從整體出發,全盤考慮。舉個例子,比如有人給一個品牌設計一個logo,精通者一看這個logo,就能感到“不對”。也許這個logo的各方面細節都沒問題,可是從總體看就有問題。只有精通者能看出來這樣的問題。我想起一本書,格拉德威爾的《眨眼之間》( Blink ),里面有一個例子。說好的古董鑒定專家,給他一個雕像,別人怎么測都測不出這個雕像是假的,但是他一看,就覺得這個雕像有一種很新的感覺,不像是老東西,就知道是假的。
第五級是專業(“無為”)。
專業者完全不受理性的束縛,他的判斷和反應都是在無意識的情況下做出的。哪怕面對的是全新的情況,他也能無意識地把這個情況和以前的經驗聯系在一起,自動處理。這正是以前講過的森舸瀾的《無為》里說的“無為”的境界。不過德雷福斯這個理論,重點說的是人在多大程度上能把自己的技藝、經驗和當前環境結合起來做事。新手完全不考慮外部環境,在哪兒都是同一個做法,按照抽象規則去做事。水平越高,就越能將外部環境作為變量,把以往的經驗都考慮進去,到了最后就能達到存乎一心的境界,隨機應變。
?再舉個例子,爵士樂。新手在舞臺上的演出,跟他自己在家的練習沒區別,他只是做“對”而已。大師級的爵士樂表演者,從一上場開始,他能感受到房間里的溫度,他會注意每一個聽眾的反應,他甚至能捕捉到房間外街道的噪聲。他表演的時候,能跟聽眾互動,他能把街道的噪聲都照顧到,甚至融入到他的樂曲中。這種真正的高手,能夠把表演和環境融為一體。
丨由此得到
今天的關鍵詞是“環境”。理解人得理解他的環境 —— 社會文化、人生經歷、等等等等,這些東西不是幾個簡單的數字能概括的。做事要想達到大師水平,也得時刻考慮你所處的環境。
丨評論
想起一個問題:所謂“道德困境題”:你在一個天橋上,天橋上坐著一個胖子,天橋下面是鐵軌,鐵軌上有五個人。后面開過來一輛火車,馬上要撞上這個五個人。現在你有一個選擇 —— 你可以把胖子推下天橋,讓胖子擋住火車,救五個人的命 —— 請問你是否會把胖子推下去? (更常見的是媽和媳婦落水救誰問題。)
這種題根本沒意義。因為這是一個*抽象*的問題。海德格爾告訴我們,有關“人”的問題是不能抽象的。請問這個事發生在哪個國家,什么歷史時代,這個國家當時的文化習俗是什么樣的,這個胖子是什么人,這五個人又都是什么人,這五個人到底是怎么把自己置身在危險情境中,他們需不需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還有,你問我怎么辦,那“我”又是誰?我有多大權力決定別人生死?胖子死了,或者五個人死了,我分別要負多大責任,我能不能擔得起那樣的責任?這些條件都不知道,我怎么能作出決定呢?你不可能脫離環境研究人。
?我們以前講過的《平均的終結》這本書,其實也表達了這個意思。比如說,單純用一個數字來代表一個人的性格是行不通的,人不同的環境中會表現出不同的性格。想要研究這樣的問題,與其收集很多人的“大數據”,不如收集少數人的“深度數據”。?
得到新聞? 靈感來源:認知抑制解除+智能 (溫故而知新)
回顧《精英日課》里,萬維鋼解讀《鸚鵡螺》雜志:天才和瘋子是有共同點的,那就是“認知抑制解除”,而一個擁有“認知抑制解除”能力的人,會成為天才還是會成為瘋子,取決于這個人的智能。
“認知抑制”:生活中我們每時每刻都會接觸大量的信息,由于大腦每秒處理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必須大量地忽略信息。比如,你跟一個陌生人見面,可能會重點看他的臉,而不會注意他的衣服上有幾顆紐扣。這種時刻忽略和過濾信息的本能,就叫“認知抑制”。
而“認知抑制解除”,則是說有的人能解除這個認知抑制的本能,專門注意到被一般人忽略掉的信息。舉個例子,青霉素的發明人亞歷山大·弗萊明,發現了細菌培養皿里有一處發霉了,在這個霉點周圍沒有細菌,然后發現了青霉素。大量的科學家都在做實驗的時候,發現類似發霉這樣的樣品污染其實非常正常,如果想要高效出成果的話,就必須忽略這些污染。而弗萊明恰恰就是注意到了別人忽略的信息。
牛頓的蘋果也許是個更好的例子。
認知抑制是理性的。認知抑制解除是非理性的。藝術家經常能從生活中不被注意的小細節上得到靈感,做出創造性的作品。瘋子也是這樣,他們會關注不該關注的細節,也不會過濾錯誤的想法。認知抑制解除,這就是天才和瘋子的共同之處。
天才和瘋子的差別在于智能。
智能的意思就是說,如果一個人的智能高,他就能判斷哪些細節重要,哪些細節不重要,他就能在“認知抑制解除”之后,再次忽略不重要的細節,把重要的細節留下,成為自己的靈感來源。而那些智能低,認知抑制解除水平又特別高的人,他的大腦就會被大量不重要的信息和幻覺轟炸,不能控制自己的想法,就成了一個瘋子。這就是天才和瘋子最重要的區別。
所以說,“智能”和“想法多”,是兩個不同的維度。智能是對想法的選擇和加工處理。只有想法沒有智能,你就是瘋子。只有智能沒有想法,你就缺乏創造性。有些領域更強調智能,有些領域更強調想法。在數學、物理、化學這些“硬科學”領域,天才和瘋子的區別是比較明顯的,因為硬科學對智能要求高,能夠進入這一行業的肯定都是有一定智能的人,他們善于判斷,不太可能瘋掉。
所以,要想當天才,最理想的狀態當然是具備“認知抑制解除”的同時,還能夠保持高智能。文章說,如果一個人在青少年時代,生存的環境有比較強的多樣性,他就能夠獲得更好的創造性,同時又能保持理性。所謂“多樣性”的環境,就是各種復雜的經歷。比如一個能接觸到不同文化的環境,一個多語言的環境,或者是生活經歷坎坷,有過貧困或者單親這樣的苦難等等。
最后,萬維鋼評論說,“智能”和“想法多”的關系,也許就相當于“學習好”和“跑得快”的關系,是兩個不同的維度。要想在兩個不同的維度保持強大的創造性,一個公式就可以解決了。創造力 = 大膽嘗試新想法× 智能。既要任性做想做的事,還得保持理性。
?
認知假象:為何偽科學更易流行
弗朗西斯·培根在《科學的新工具》中提到人類認識上存在著四種“假象”,分別是種族、蝸居、市場以及劇場。培根認為,只有打倒這四種“假象”,才能認識到真知識。
第一個假象是“種族假象”,指的就是人類在認識上的天生缺陷。
人都有一種偏好,在面對未知問題時,更喜歡那些形象具體的表達方式。比如,和文字相比,我們更喜歡圖案;和專業術語相比,我們更喜歡通俗的語言;和抽象的描寫相比,我們更喜歡擬人的描寫。
第二個假象叫“蝸居假象”。
意思是說,每個人的天賦、秉性和教育都不一樣,所以看問題的角度和深度上也是不一樣的,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隔行如隔山”。這就直接造成了人們對科普感興趣程度的下降,以及入門難度的提高。大部分人對自己不了解的領域,連關注的興趣都沒有,更別說主動去辨別真偽了。同時,科普的內容怎樣適合大多數人的口味,也是一個難題。
萬維鋼的《萬萬沒想到》就是這個難題的一個好解答。
第三個假象叫“市場假象”。
意思是說,人們平時交流的時候,就好像在市場聊天一樣,使用的那些“自然語言”其實缺乏精確的定義。這個假象和第一個有點兒像,就是科普的時候,一般都是把深奧的知識用大家都懂的話表達出來,但這個過程中,就有可能造成信息真實度的流失,給偽科學留下了空間。
第四個假想叫“劇場假象”。
意思是說,人們容易被思維上的“教條主義”所迷惑,就好像坐在劇場里看戲的時候,臺上演的看似條理分明,但其實是精心“設計”好的。如果人們頭腦里也有這種“教條”,思考就會受限。人們會習慣性地相信符合自己以往常識的知識,而不是正確的知識。這屬于刻板印象的一種。而且作者強調,刻板印象未必都是被主動“設計過”的,也有可能是人們自己把自己陷入了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