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著游戲的童年

圖片發自簡書App

我們小時候沒什么玩具,但有的是小伙伴,實打實的游戲比網絡虛擬的可有意思多了。

小女孩拉幫結伙最擅長,心眼兒又小,和我玩得好就要統一戰線,不能與我的對頭說話。若有人被小團體孤立,放學就沒人叫你一起走,連上廁所都沒了伴兒。這對小女生簡直是災難,不亞于被遺棄荒島,必得想方設法討好核心人物回到集體,甚至不惜用媽媽新買的蝴蝶發卡和大白兔奶糖施以賄賂。

女孩子玩得最多的是踢毽子、跳皮筋和跳繩。

我們喜歡去工廠揀圓鐵片做毽子,比乾隆通寶之類方孔圓錢厚重,踢起來雖不高飄但更穩健。而墊片的半徑和圓孔都要適中為宜,不然做不出一個優質的毽子。少有五彩亭亭的雞毛毽,主要是家里過年才殺雞,雞毛大人還留著賣錢呢,專門有人走街串巷收購。我們通常就地取材,剪一束七八寸長的塑料繩,從墊片的圓孔中穿過,一頭用火燒熔,趁熱摁在光滑的水泥地上,壓成圓餅狀平底,牢牢粘住墊片。用縫衣針將塑料繩挑成細絲,越蓬松越好,講究點的再用火苗快速燎一圈,邊緣烤成外國小孩頭發那樣的自來卷,毽子也顯得洋氣許多。有的用各色塑料繩混拼著做,踢起來忽閃忽閃的,像一只斑斕彩蝶上下翻飛。如果有一只好踢的漂亮毽子,小女孩就格外神氣些,大家都圍著她轉。毽子的使用壽命不長,再好的毽子多踢幾回也成了禿短的兔子尾巴,大家轉而又去追捧另一只新毽子的主人。

我書包里總是帶著自己做的毽子,課間叫上兩三人便賽起來,不斷還會有人加入,十分鐘總是太短。毽子有許多踢法,最簡單的是單腳踢,個數多者為勝。此外我們還有不少新鮮花樣,雙人對踢、多人傳踢、左右開弓盤踢、腳尖踢腳背接、里踢外拐、膝蓋踢,等等。有時還會玩高踢,要求每次都踢過頭頂才算數。我最拿手的是左右盤踢,其他的水平一般,只希望能和高手分一組勝算大些。

跳皮筋也是常玩的,三五人便能玩起來。一圈橡皮筋由兩邊小伙伴用身體繃住,高度從腳踝而膝而臀而胸最后高舉過頂,和升級打怪一樣逐漸遞進。其余的依次或同時完成規定動作,踩、勾、挑、繞、頂,個個輕盈如燕,不一會兒張張臉蛋都燦若云霞了。

跳繩在冬天最好熱身,只是穿得臃腫身姿便沒那么優美。一個人是一個人的跳法,我們更喜歡一群人站一排,聽領頭的喊“預備,齊”,同時起跳、落地、再起。噠噠噠,繩子甩起來擦地而過的聲音,咚咚咚,腳兒有節奏的彈跳聲,伴隨著女娃娃銀鈴般的歡笑,校園里充溢一派蓬勃生機。

遇上雨雪天不能去操場,我們也絕不無聊,可以玩勾花繩、撿石子,一根舊毛線、幾顆小石子,坐在教室里一樣玩。平時集的冰棒棍這時拿出來,隨手撒開一把,落下時便見橫七豎八地勾搭成網,小心翼翼拈起一根以之為桿,瞅仔細了一點一點撥開全局。挑的時候不能觸動其他棍子,違者下場換人,直到最后挑完,多得者勝。

有一種游戲,我忘了怎么用紙折出道具。像個小降落傘,四面寫著東南西北,雙手各用兩個指頭在傘下支撐,前后左右開合,可以看到里面寫有各類名目,如刮鼻子、學狗叫等等,攤上什么都必須遵守游戲規則照做。記得我學過很多動物叫喚,嘎嘎鴨,汪汪狗,哞哞牛,咩咩羊,還有剛下蛋的母雞咯咯噠。

即使手頭什么都沒有倆人也能玩花樣。擼起袖子露出肉乎乎整條胳膊,另一人左右手交替抓握丈量,雙手虎口挨著虎口寸寸遞進,從手腕一直到肩頭,“升級、留級、跳級”,每量一下依次念一種,看最后輪到什么。這游戲沒有輸贏,得了留級的不用沮喪,若碰巧跳級還是會開心得又笑又叫的。

友誼聯盟牢不可破,放學路上定要一起走。順手摘朵小花或葉片,一瓣一瓣地扯,嘴里交替念叨著“結婚、離婚、結婚、離婚”,由最后一片來決定終身大事,并隱隱約約感覺天意的神秘。我們不知道人為什么長大都要結婚,為什么大人們在乘涼時說起離了婚的叔叔阿姨,總是特別興奮的樣子。不過我們都喜歡跟著大人去吃結婚酒,有雞腿和珍珠肉丸,完了還發一包糖。幸好弟弟不愛吃糖,我可以一個人慢慢品嘗。

圖片發自簡書App

男孩子有他們的專屬游戲,打彈珠,抽陀螺,滾鐵環,攆著狗跑,往雞群里扔炮仗,個個賽猴淘。我會混跡其中玩“打寶”。寶是用紙折成的正方形,一人出一個,輪流用自己的寶拍對方放在地上的寶,拍翻了面就算贏,寶歸贏家。打寶講技巧,方向、角度,有時還得借機扇點風。依寶的質地不同,在我們心里也分出尊卑。多用舊課本、練習本、煙盒折成,又薄又軟,屬于低廉的;牛皮紙之類的硬紙做出來的厚實飽滿屬上品,被大家當成壓箱寶,不到彈盡糧絕斷舍不得拿出來。父親在局機關上班,每年下屬單位送不少掛歷,姐姐在印刷廠那幾年,我從不缺包書的牛皮紙。所以我出手就是高級寶,饞得那些臭小子專門找我玩,一心想贏好貨色,而我一高興也會隨手賞他們幾個。

所謂的“過家家”我們倒是很少玩兒,因為總是為誰當什么爭上半天。都想做爸爸媽媽,都巴不得頤指氣使地命令小孩去寫作業,然后自己看電視。而且男孩子都瞧不上這種女娃娃扎圍裙的游戲,他們琢磨上了《霍元甲》里的迷蹤拳,看誰都像東洋鬼子,恨不能沖開血路劈手戰一場。

心理學家說:游戲是兒童對世界主動探索和實踐的方式,是孩子嘗試成人角色和技巧的途徑。兒童在游戲時通過相互協作激發創意,發生碰撞又學會謙讓,學習如何與人建立親密關系,并可能由此從情感創傷中得到康復。

沒有游戲的童年是無法想象的。我們大聲唱“等待著下課,等待著放學,等待著游戲的童年”,蹦蹦跳跳走在路上。清脆的歌聲掛上樹梢,夕陽似淡金色薄紗溫柔籠罩,粗布書包低頭一啄一啄,吻著我們的小屁股。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