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這不是一顆流星
? ? ? ? ? ? ? ? ? ? ? ? ? ? ( 原創: 若是蘭香 )
? 一閃即逝的耀眼,義無反顧的決心。流星,你留給黑暗的,絕不僅僅是剎那的光明。
? ? ? ? ? ? ? ? ? ? ? ? ? ? ——題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這幾天,為了完成這篇文章,當我收集十幾年來“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的資料時,我依然被他們的事跡和精神深深感動。
2004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的徐本禹,就是其中之一。
“我愿做一滴水/我知道我很微小/當愛的陽光照射到我身上的時候/愿意無保留地反射給別人?!毙毂居碓谌沼浝飳懙?。
是的,這位80后的農家子弟,華中農業大學本科畢業后,以優異成績考取本校研究生。原本,他完全可以像同學一樣,安靜地坐在美麗的校園,讀書,學習。卻因一個偶然的機緣,放棄就讀研究生的大好機會(后校方為支持他,研究決定給他保留學籍2年)。
他為了一句曾經的承諾,作為義務支教志愿者,走進貴州貧困山區的孩子們中間,為他們每個人點亮了一盞心靈的燈。
2001年,徐本禹在一次不經意的閱讀中,中國少年報的一篇文章《當陽光灑進山洞……》深深吸引了他。哦。原來不僅僅他才有困苦的童年啊,比起這些在山洞里學習的孩子,他幸福多了。
他想去看看那些可憐的孩子們,他能幫他們什么呢?
2002年7月,徐本禹與向華,陳英杰等四位同學,參加學校組織的暑期社會實踐。他們一行人,來到貴州省大方縣貓場鎮狗吊巖村,到山洞里的為民小學,支教一個月。當時,巖洞小學艱苦的學習條件,讓徐本禹震驚。
二十多天后,他們支教結束。返校時,依依不舍的為民小學的孩子們,把他們送到十幾里外。孩子們傷心的哭著問道:“老師,你還會回來嗎?”
徐本禹也忍不住流淚了,面對孩子們盼望的眼神,他感到自己有一種無法回避的責任。他大聲告訴他們:“明年我畢業了,一定回來教你們!”
男兒一諾值千金。這一承諾使得他提出放棄已考上的研究生深造機會,回到貴州實踐自己諾言。
就這樣,徐本禹再次來到生活和工作條件十分艱苦的為民小學,義務支教。
兩年艱苦的支教生活,玉米頭酸湯幾乎損壞了他的胃。但對從小吃慣苦的徐本禹來說,狗吊巖村最讓他感到恐懼和難受的,并不是飲食吃不慣的問題,而是無盡的孤獨與寂寞,教學遇到的極端困難,以及學生生源的流失。
支教工作遠比徐本禹預計的困難得多。巖洞昏暗,回音嘈雜。他每周要上6天課,每天上課8小時。除了教語文、數學外,還要教英語、體育、音樂等。
學生基礎很差,對外部世界全然無知,懵懂愚昧,甚至只有幾個人聽說過雷鋒。有時一個簡單的問題,反復講了一二十遍,他們還是不懂。
更讓他焦心的是,學生的曠課和輟學。每到課余或周末,他就要挨家挨戶,動員那些曠課和輟學的孩子,回到課堂上。
在精神和物質雙重嚴重匱乏的山村里,他獨自生活了兩年,內心感覺更多的,是掙扎。對困苦生活的掙扎,對實踐諾言的掙扎,對完成支教任務的掙扎。
2004年4月,徐本禹應邀回到母校—華中農業大學做了一場報告。他站在講臺上,半響才說到:“我很孤獨,很寂寞,內心十分無助和痛苦,有幾次在深夜醒來,淚水打濕了枕頭,我感到自己快堅持不住了……”。
看到大學同學們,這兩年來過上好的生活,再看看自己為了一個承諾,屈困山中。也許此刻他會后悔,也許此刻他想退縮。但報告會的第二天,他又只身一人悄然返回狗吊巖,回到他牽掛的孩子們中間。
窮鄉僻壤的那里,是什么在吸引他?
2004年不久,徐本禹又到條件更加艱苦的大水鄉大石村,開始了在大石小學的支教生活。
那時候,除了教學,幾乎每天他都行走在家訪的路上。有時在鄉政府辦公室里,給學生們打印試卷到凌晨4點多。為了第二天的課,他又拖著疲憊的身體,努力睜著睡意朦朧的雙眼,一腳深一腳淺的趕回大石小學。
如此艱苦的教學和生活環境,對一個20幾郎當歲的年輕人來說,的確是一場心靈與身體的歷練。這兩年支教,他一面痛苦地煎熬著,又一面頑強地堅持著。
直到2004年6月,華中農業大學彭光芒教授和范敬群老師,來到了貴州省大方縣,看望和考察了徐本禹支教過的貓場鎮狗吊巖為民小學和大水鄉大石村小學,兩位老師深受震撼。
如果不是親臨其境,他們完全想象不出,徐本禹是在怎樣貧困落后的地方,堅持支教活動的。
彭光芒教授把在大方縣拍攝的照片,選出100幅,配上簡要文字,寫了《兩所鄉村小學和一個支教者》發到網上。圖片上,艱苦的支教工作,引來大量網友的關注。很多網友留言說,流著眼淚讀完文章,心中唯有“感動”。
兩年的支教,徐本禹有過孤獨與寂寞,有過煎熬與徘徊,但他始終沒有放棄。為了這里的孩子們,為了自己曾經多次得到別人幫助,從而也想著用一己之力,實現滴水之恩,涌泉相報的愿望。
當他看著孩子們的快樂的笑臉,陪在孩子們的身邊,感到自己一直“被需要”。為了他們,他愿付出青春和心血,只為幫助那些生活在貧困落后的地方的孩子們,以微弱之力,為孩子們點亮心門之燈。
從繁華的都市,他走進大山深處。用一個年輕人的單薄的肩膀,他扛起了傾頹的教室,他扛住了貧窮和孤獨,他扛起了身為人師的責任。
也許一個人的力量,不足以照亮整個中國,但他點亮了一束火把,卻刺痛了我們的眼睛。
如今,雖然他已結束支教返回課堂,來到職場,但他仍心系著孩子們??祫倜?,他在為民小學教的學生,大學畢業后接下他的接力棒,繼續他的足跡。
而他的“本禹志愿服務隊”,利用工余,行走在福利院,盲人學校之間,去幫助那些有需要的孩子們。他和他們的愛心接力,永遠沒有終點。
當我看著徐本禹,我看到了千千萬萬個走在支教隊伍里的志愿者們,也看到幾十年堅守在偏僻,窮困,落后的千千萬萬個鄉村教師們。
正是這些人的堅守和努力,才點亮了無數孩子心中的明燈,才看得到孩子們明亮的眼神。有朝一日,這些孩子們就是一股中國力量。
徐本禹不是一顆流星,正如這些支教志愿者們,以及那些在艱苦環境堅守著教學崗位的鄉村教師們,都不只是一閃而過的流星一樣。
他們用愛心仁厚與堅持,努力與擔當,義無反顧的決心,受人之恩,涌泉相報的大氣,用虔誠播下愛與責任,照亮流星閃過之后的黑暗,留下種子,播種希望。
十幾年來,感動中國的,何止一個徐本禹。
比如鞠躬盡瘁化做光明燭的“化緣校長”——廣西都安縣高中原校長莫振高;功勛科學家孫家棟;最美教師支月英? ;大國工匠李萬君? ,徐立平;堅守科學真諦的學者潘建偉。 中國首位獲諾貝爾科學獎的本土科學家屠呦呦;隱形埋名30年的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90高齡“五保”老人拾荒助學的劉盛蘭……等等等等。
還有那些自發的社會各界慈善團體。
又比如,原上海普陀區中心醫院張興儒教授和他的“慈善光明行”團隊。這支由上海著名眼科醫學專家和社會各界志愿者組織起來的公益團隊,十幾年來共募集物資善款1000多萬元,累計義診患者14789人,免費開展白內障超聲乳化人工晶體植入1711例,復明率達100%。
……等等等等,數不勝數。他們,一直用愛心溫暖中國。他們,一直用愛心在行動。
這是多么可敬的人們。他們用事跡告訴我們,他們的努力與堅守,不是一顆流星。他們的作為與貢獻,是流星閃過之后的耀眼,留給黑暗的,絕不僅僅是剎那的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