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李笑來分享的《如何判斷自己文章的好壞?》,寫下學習筆記吧。
文章從五個角度循序漸進地介紹了方法,首先給出
1、三條基礎常識建議:1)多寫,多寫,多寫。。。2)認真思考所選擇品類的受眾屬性;3)寫作是雙向溝通而不是單向溝通。
寫好文章的首要之路就是多寫,多寫,才能得于手而應于心,當然寫作,也要進行刻意練習,所以才要有后面的幾條的。因為寫作是雙向溝通,寫的文章要受歡迎,那就要投其所好,所以要認真思考文章的讀者是否看了這篇文章真的有用,一定是抓住了對讀者來說最重要的東西?!澳阌心芰斫舛嗌偃?,就最多能擁有多少讀者?!?/p>
寫作對我來說,首先是和自己的溝通,當然寫好后,也希望有讀者,能產生共鳴。
2、內容質量判斷原則:邏輯嚴謹、論證精彩
要想能邏輯嚴謹,需要學習邏輯推理的方法,形式邏輯我們在離散數學時學過;非形式邏輯沒有學過,但是概論統計中介紹過,我們說中國人的聰明就在三分法,是,不是,可能,也就是是中有不是,不是中有是,都在那個度和環境來把握的;認知偏差糾正,聽過這個詞,具體意思是何,怎么用,沒有了解清楚不敢妄說,但是我想,其實人們對于健康領域中的很多認識都有偏差的。
要能論證精彩,需要有例子,而精彩的例子都是攢出來的,正如很多時候第一桶金,也就是那個本金,也是積攢出來的。當然這需要長期且系統地收集整理。那么什么是系統,怎么能做到系統?就需要知道自己要什么?同時還要琢磨手里的東西可以用在哪些地方?根據這些來整理。
想想自己,中醫學習從2010年開始,也有六七年的時間了,但是到用時還是覺得了了,就是自己沒有整理,沒有在實踐中真切地體會每一種療法的使用,也沒有在生活中隨時體會中醫的智慧,只是在讀書,沒有處理,自然沒有輸出了。
3、關于文采判斷
文采的表現形式很多,文中主要是從修辭和韻律講到文采。談到文采最終還是思考和習慣的結果。
記得小時候,媽媽給我買過一本修辭書,只是讀了,但是不知道如何用,最后還是在抄了一學期語文課文后,忘記了刻意的修辭,寫東西很順手了,作文也成為范文了,老師的評語說能很好地使用各種修辭手法來表現文章的主題。
我們喜歡讀的一些文章,是有一種韻律在其中的。人們喜歡詩歌,是不是也是韻腳和意境的功勞呢。所以古時候《簽翁對韻》是孩子們的啟蒙教材之一,當孩子們從小已將這種對韻了熟于心時,對韻腳的掌握便成為自然而然。
宋代的美學是一個巔峰,而詞也是其中的代表。詞也稱為長短句,正是這長短相間的句子和意群讓人們看到其中的節奏,于是有了曲。
4、格式化寫作的好處
這里的格式化,不是對計算機磁盤所做的格式化,更多的是說一種模式,或者套路?;蛘哒f也是一類文章的如公式般的東西,就像是F(X)=Y,這里的F映射法則就是這個套路。所以,當你沒有掌握某樣東西時,模仿是最好的。一如書法的學習,一如王菲最初的出道。
而文中說的把結構與元素抽象到極點之后,進行格式化,那是看到這類文章之主線與基本框架。正如寫一篇論文的套路是:提出一個觀點---說明這個觀點的意義--- 證明這個觀點 --- 駁斥對這個觀點的質疑 ?--- 說清這個觀點的超級意義 。
5、你為什么非寫不可?
寫作本質上是為了產生影響。讓讀者讀過之后有些許變化與感悟。而寫作也讓我們面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