泱泱中華,萬古江河。中華民族是世界上古老而偉大的民族,創造了綿延五千多年的燦爛文明,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中華民族歷經滄桑磨難,卻源遠流長,依然傳承至今,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華兒女培育和發展了獨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中華民族克服困難、生生不息提供了強大精神支撐。
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出席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時強調,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堅定文化自信、擔當使命、奮發有為,共同努力創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堅定的話語指引未來:“對歷史最好的繼承,就是創造新的歷史;對人類文明最大的禮敬,就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何以文明?何以中國?橫豎撇捺點折鉤,多少絕續興替,歲月深藏;多少傳承創新,生生不息。中華文明,星河璀璨。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實證了我國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堅定文化自信,守正創新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燦爛悠久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血脈之所在,是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根本之所存。濫觴于遠古歌舞祭祀,肇源于夏商周禮周易,奠基于先秦諸子學說,豐富于楚辭漢賦,興盛于唐詩宋詞,繁華于元明清市井話本戲曲小說。中華民族創造了中華文明,中華文明呵護著中華民族,五千年賡續傳承,歷經磨難,歷久彌新。中華文明五千多年來深厚的文化積淀,為中國人民自強不息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文化創新創造不斷取得更大成果,能夠更有力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文化+科技”“文化+影視”“文化+旅游”“文化+非遺”……當前,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在堅守本源的基礎上,不斷融合各類創新元素,激發出新的活力和動能。深圳大學教授、資深翻譯家何道寬強調了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對信息傳播、傳統文化帶來的深刻影響和推動。“從良渚申遺成功、到三星堆考古取得重大成果、再到敦煌等文化遺產大放異彩,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去特別關注悠久的中華文明,借助數字化技術,讓中華文明傳播得更為深遠。”
堅定文化自信,促進文明交流傳播中國聲音。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決定了中華文化對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開放胸懷。新時代中國網絡文學的表現愈發引人關注,不僅成為文化內容產業的新引擎,同時也開辟了中國文化海外傳播的新路徑。網絡文學作品中涉及的中醫、武術、中餐、刺繡等元素,已成為中國文化“出海”的顯著標識。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和最深沉的力量,文化的影響力也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標志。文化傳播與文明交流互鑒需要“潤物細無聲”的長期工作,需要我們高度認識國家文化強國發展戰略的重要性。“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必須知道自己是誰,是從哪里來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對了,就要堅定不移朝著目標前進。”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同北京大學師生座談中提出的文化命題,就是要堅定文化自信,在現代化歷史進程中立足腳下、胸懷天下、正視當下,做堂堂正正的中國人;凝心聚力、培根鑄魂、奮發有為,以青春之我,創造現代化之中國。
堅定文化自信,譜寫好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精彩華章。文化是民族之根、民族之魂,是民族生存發展的重要力量。文化遺產是凝聚民族認同、厚植愛國情懷的重要載體。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表示,要以高度的歷史自覺和文化自信推進文化遺產的系統性保護,同時還要挖掘古老遺產的時代價值,讓中華文化遺產保護有效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更加強大的精神力量。
中華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讓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突出的創新性、突出的統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成為中華民族不斷發展的精神所依,成為中華民族在國際風云變幻中不斷前進的精神所托。從“筑牢中華兒女團結奮進、一往無前的思想基礎”,到“實現中華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再到“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文化傳承發展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自覺肩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傳承發展中創造光耀時代光耀世界的中華文化,為做好黨和國家各項工作提供了強大的價值引領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