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理想的情況下,孩子每天的有效英文輸入最好在1個小時以上。假設從3歲上幼兒園開始,到上小學之前,一共3到4年的時間,孩子英文輸入時間可以達到1000小時以上,到了這個量級,英語思維已經在孩子大腦里扎根,英語就不再是一門功課,而是一種習慣。哪怕因為各種原因,輸入量減半到500小時,孩子的英語底子也是很可觀樂觀的。
語言的輸入,唯有耳濡目染,天天不斷,從而爛熟于胸,內化于腦。腦神經的研究已經證實,一個人如果從小接受雙語環境,兩種語言在其大腦內共享同一個大腦語言地圖(大腦處理特定信號而激活的特定區域),這也就是為什么雙語兒童在兩種語言之間的切換很流暢。
每天1個小時的小目標怎么做到?我自己現在是這么做,孩子起床前后上幼兒園前,播放視頻,少則二十分鐘,多則半小時;放學后,保證孩子課余活動的同時,穿插播放英文視頻和音頻(視頻部分的MP3),至少可以輸入半個小時乃至1個小時。注意觀察孩子對視頻節目的反應,不太感興趣的,就及時替換掉;如果孩子突然冒出來什么英文,就相應增加有相關內容的節目。
比如今天的15分鐘視頻,如果給孩子看兩遍,就可以達到30分鐘的輸入量。今天視頻里表現的身體動作主要有這些:walk, run,jump,hop,fly,swim,tiptoe,clap hands,stop。當然stop不算是身體動作,是一種指令要求,這個可以讓孩子早點理解到。
家長們可以用這些動作和孩子說一些簡單的句子,比如孩子撒嬌要抱,可以鼓勵說Let's walk;出門晚了要走得快點,就和孩子說Let's run;Let's jump,Let's hop,Let's fly,Let's swim,都很容易找到相應的場景脫口而出。這些動作都是身體的大動作,肢體感很強很充分,孩子容易接受理解。
第一條視頻是純口語版。https://v.qq.com/iframe/preview.html?vid=q131614uzcq&width=500&height=375&auto=0
第二條視頻是音樂版,還有老師怎么帶著孩子用肢體來學,很好的參考。https://v.qq.com/iframe/preview.html?vid=s13164w0spg&width=500&height=375&auto=0
我在公眾號里所發的視頻,都經過精心挑選和編排,密切圍繞生活場景,教育性強,趣味性濃,高重復性,所以輸入效率比泛泛看英文動畫高很多,是0基礎小朋友的絕好起點。懂的家長,一定要把這些資源利用好,幫助孩子實現英語習得的小目標,對沒時間琢磨兒童英語啟蒙的家長也應多多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