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到今日由心情不暢到輕微頭疼,不知為何,似有話不吐不快,還是有違本心的生活。
孩子總是念叨著去同學家玩,而我卻是不愿太多去打擾別人,不能了卻孩子的心愿,我也很不舒服。我才知道自己常常喜歡順從,卻是經常忽略了自我的心理需求。又讀了心理學的一篇分析了在國外被暴力男友所折磨而死的優秀、富裕的中國女留學生的文章,究其原因是由于童年缺乏的父愛和安全感,因此愿意即使受虐也不愿意離開渣男。
而我如今為孩子、為丈夫,而情愿過著貧窮的日子,不與人攀比,情愿他們二人心情好一點、快樂一點,是不是也是一種受虐,我總是忽略我的心情和物質方面的需求,放棄我的生活品質和不斷降低生活水平,我卻沒有更多表達和抗議,我只在現有條件下無論怎么做,都不能滿足他倆、使他倆開心時,心情才會變得不好。無論我們家過得怎樣差,我都沒有離開的打算,因為我不放心,可見,我目前的生活還是有童年的陰影,我童年是不是很孤單,所以我總是溫順而膽小。
童年時,父親的距離很遙遠,只有在生病時才被關注,所以今生找對象不會鑒別,只找高大的、有大男子主義的、可以靠得住的,才有安全感。而且為了引起愛人的注意,總是要扮可憐相;對物質要求不高,甚至沒有要求,是因為從小自己的出生是為了家里得個兒子,自己是超生的黑戶,沒有口糧,心理上一直覺得自己總是多余的,是靠了父母姐姐們的口糧才得以生存下來,因此感恩父母,感恩姐姐,不敢有絲毫違逆。
這可能就是真相,但幸運的是,父母是善良的,姐姐們是愛我的,所以我獲得的愛是豐富而足夠的,所以,我才能在苦逼的生活中堅持和隱忍,過著別人難以接受的貧窮的日子,好像童年時的日子啊,只要有吃有住,就一定能扛過去,什么新的衣裙,好的吃食,更高的生活條件,都是奢望,根本就不曾努力去得到,也覺得是否得到根本無所謂。因此,我的生活,在我工作了十幾年的時候,仍然沒有進步。
童年比我更可憐的姐姐,被送到鄉下,離開父母,離開家,所以她童年的傷害似乎更大,而如今她失敗的婚姻,一定與童年的記不住的創傷有關;進一步想到我的姐姐們,似乎在婚姻對象的選擇上都是有共性的,外形高大、大男子主義是共同的特征,而例外的個子不高的對象,似乎家庭更和睦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