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完了《成長,請帶上這封信》這本書,里面都是一些學者文人,在某種程度上說都是成功人士,也應該說都是有情懷的人吧,寫給自己子女的信,在這些人中,我發現大多數都是作家,都是有文化有思想和想法的人,對待子女的成長,都有自己的看法和心經。劉瑜給孩子的信(愿你滿滿長大)結尾說到:愿你有好運氣,如果沒有,愿你在不幸中學會慈悲;愿你被很多人愛,如果沒有,愿你在寂寞中學會寬容。這表達了對孩子的祝福與期待。其實為人父母,他們都是教育家,對孩子有不同的期待,但從不逼迫孩子,用自己的方式,與孩子溝通,給孩子自由,相信他們。
讓我感受到為人母之不易和為人母的偉大的一則是春桃這位作者在給孩子的一封信中寫到自己的從懷孕的艱辛到妊娠的痛苦再到看到孩子的那份釋懷與溫柔,再到孩子體弱多病一直的陪伴,真的顯示出了一個母親的偉大,其丈夫54歲得子,也算是老來得子,在這一過程中呈現了他的溫柔體貼,和責任感,站在妻子的角度來講,也是值得的吧。
還一個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樂嘉給女兒的信。其中有這樣幾個部分:一,關于學習成績,二,關于閱讀,三,關于業余生活,四,關于戀愛,五,關于做人。從信中看來,他女兒好像有點叛逆,或者說不是世俗眼中的好孩子。他了解自己的女兒,而且很透徹,是一位好父親吧。也許是給女兒的信,我剛好也是我爸的女兒,再加上他語言犀利,直白,有趣,很是吸引人。有些家長不會跟孩子談及愛情的東西(我爸媽就是),而他對自己女兒在戀愛方面的建議值得每個女生看。樂嘉也是個名人了,他不希望自己的女兒活在他的光環下,靠著自己的成就向外炫耀,他對自己的女兒有期待和要求,希望她不是靠別人活的人,而是要有自己的光環,爹是爹,你是你,每個人只能靠自己。這封信值得每個做女兒的看一看吧,我覺得,因為不是每一個父母都會給自己的子女寫信,也不是每一個父母都會寫得這么沉重。
看了這本書,又發現了一個現象,他們并不會給孩子報培優班,最多是為了陶冶情操,培養氣質,發倔孩子的興趣,去讓他們培養藝術情懷,而學的一些關于藝術的東西。即興趣班咯。
反思現在的家長們,跟隨潮流給孩子報各種培優班,奧數班等等,除了特長班(一些家長思想上急功求利,認為特長班浪費錢,浪費時間,提高不了成績;還有可能是經濟上的因素)。他們根本就不了解自己的孩子,他們不了解自己的孩子缺少的是什么,擅長的是什么,喜歡什么,大人與孩子之間嚴重缺少交流。總之,別人家孩子干什么,我們家孩子干什么。我認為這種根本就是在浪費資源。有些孩子,再怎么補習,成績還是上不去,但家長還是拼命的給孩子報補習班,在我看了他們只是在尋求一種心理安慰,在逃避責任。這不是老師的問題,而是孩子的問題,追根溯源,是家長的問題。其實孩子的樣子也是家長的一種影射。家長是孩子第一任老師,家長的所做所為孩子都看在眼里,所以很容易模仿。可見,家長對孩子的影響是有多大了。因此,這就對家長的言行舉止提出了要求,可惜的是很多家長都忽視了這一點。而且,現在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對孩子的寵溺是在所難免,也正是因為寵溺,導致孩子一些壞習慣養成,從而會影響他或她未來的命運,這就很可怕了。
家長的遠見與涵養,思維方式,對生命的看法,都影響著其育兒觀念。(可能有些家長并不知道育兒觀念是什么)。有些人可能就是享受性帶來的歡娛之后,忽略了隨之而來的可能會有一個生命到來的情況。若情況出現了,有些會接受,但在這種沒有充足的準備下就成了父母的人,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會造成很多責任的缺失,養育出來的孩子成什么樣子也可想而知吧;而有些人,會直接扼殺這個生命。所以說,人是自私的。
我還發現一個現象,高知家庭養育出來的孩子99%任然是高知,農民家庭出生99%還是農民,這與一部英國記錄片《7 up》(人生七年)有種不謀而合的相似。造成這一現象背后的原因我認為基本是相吻合的。這也是一個殘酷的社會現實。總之,我認為,家長的眼界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孩子的未來。
如果在做父母之前,檢測是否有資格成為父母的話,那會有多少人不能為人父,為人母呢。
希望每一位父母都是合格的,每一位子女都是值得父母驕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