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斷舍離之后,我很贊同收納其實是比較初級的東西,而且是術不是道。我想我們之所以要研究收納整理,主要是想有一個舒適整潔有序的環境,同時長期身處于這樣的環境也會反過來影響心境,說到底,我們追求其實的是內心的安然和秩序感罷了。
要建立內心的安然和秩序感,那物品就必須擺放有序,而且存在有度。斷舍離告訴我們,首先要舍棄不必要,不需要,不喜歡的東西。其實就這第一步我就反反復復了很久,并沒能達到書中提到的境界。在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我發現,喜不喜歡需不需要跟適不適合也許是兩回事,而且前者常常會發生變化的。
聽過一次微信分享,分析了其實山下英子的“斷舍離”滿滿的都是日本禪宗的哲學內核,它強調空,少即是多,談的是“無”的哲學。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日本卦的斷舍離、空無一物,包括近藤麻理惠的心動收納法,都是強調表面盡量減少物品,留下空間,實現一種“空”的感覺。而且這是與日本島國的性質、他們大多數房屋空間較小的特點,非常契合的哲學思想。沒有這樣的文化基礎和文化認同,關于斷舍離的實踐其實很難持續下去。我們看一下日本的極簡風和歐式的極簡風能很明顯的看出差別:
前者是MUJI的樣板間,后者是歐式極簡風。這兩種文化對“極簡”的理解是非常不同的。
而這兩者是不是適合自己,哪一種適合自己,這真的是很個性的問題。況且這些風格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環境跟我們都是有差距的,而我們國家的南北環境和生活習慣的差異之大有時無異于兩國人的差異。斷舍離其實不算一種收納整理的訣竅,它是一種哲學思想,實行這種思想就像一種修行,它強調克制,你需要持續跟自己的各種欲望特別是物欲作斗爭,直到最后戰勝它,戰勝自己。我感覺近似一種禪修了。所以如果你痛苦、糾結、掙扎還經常反復也很正常了,修行之路不易啊~~~阿彌陀佛~加油!  ̄ω ̄=
我覺得嘛,中國人畢竟還是喜歡熱鬧,性冷淡風大行其道的時候,黑白灰駝,先不說你穿了是否好看,這些真的能完全滿足了你的內心需要了嗎?我相信也許可以滿足一段時間,然后你又會開始糾結和掙扎,然后就一點點的恢復了以前的買買買。
回到今天主題的引子,關于鞋子,關于衣櫥……以前呢,我也是覺得要先按斷舍離舍一遍,然后再按喜歡的、優質的標準來買??墒鞘紫仍趺瓷幔谶^程中就問題不少;而且光用“優質的”、“真正喜歡的”等標準來買衣服,根本無法真正做到無悔的精準選擇。一路迷惑著,后來發現還是要回歸老理,關于服飾鞋包等最重要的是什么?適合!穿上好看!
好,這里就要求我們先弄清楚,什么叫適合,穿什么類型和風格的衣服是讓自己比較加分的。而且好不好看,并不完全取決于自己,要看一下別人的意見。因為穿衣是一個外在行為,它始終是需要給別人看的,就像寫文章一樣,你自己覺得好其實并不表示真的好。我有一個女朋友,她比較喜歡日本動漫,進而喜歡日本文化,因而年輕時常年穿著各種流蘇加身的寬寬大大的森女風。但是她塊頭較大,完全沒有小女生的小可愛的那種感覺,而且偏胖,穿了森女風就是一個大塊頭的微胖人士整天套著一個口袋,偶爾還穿個粉色碎花的少女裙的感覺,你們想象一下……以前從各個側面正面勸過她,她就是要堅持自己喜歡的。好在工作以后,可能受周圍的環境影響吧,她終于意識到了以前的“慘不忍睹”,開始懂得按工作需要選擇通勤優雅風,用A裙和高腰及膝裙強調腰線和下半身,將人們的視線從相對肥胖的上半身轉移到瘦長的雙腿;多用純色搭配、挺括的面料,舍棄以前的各種鄒巴巴的棉麻、碎花蕾絲;拋棄常年穿的“洞洞鞋”,上班小中跟單鞋就是一個俏麗的職業女性,下班換雙小白鞋就是休閑年輕活力的大女生。變化之大,大概相當于從圖一加兩個號到圖二、三加一個號(好的搭配會顯瘦)的差別那么大吧
我覺得光自己埋頭舍是不行的,要先弄清楚合不合適自己(這個合適要參考別人的意見),才能打造出一個自己滿意的衣櫥,也慢慢才會減少囤積——因為那些久放衣櫥不穿的衣服往往是由于效果不佳或者不適合我們經常面對的場合的衣服。斷不斷舍離,是不是追求絕對數量上的減少,我覺得沒那么重要。我有穿著很舒服又很百搭于是經常穿的衣服,當你更了解自己,這類的衣服更多的時候,其實你的數量自然會降下來。所以我覺得,關于衣櫥,我們主要是要先找準自己的適合風格,并且要注意質感,要強調搭配。這個功課已經要做好久了,而且我發現關注了這些方面后,我更愿意去實體店試衣服,而對網購會更謹慎,而且對不適合自己的退貨退的更干脆,而不是說:“等以后瘦了穿”,“等我找到能搭配的下(上)裝就穿”……一點小心得,就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