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國慶節的第四天,我們親子群里有位媽媽轉發了一條捐款信息,題為《為基因突變兒撐希望》。號召為一位先天性中性粒細胞減少癥,要進行骨髓移植的患兒捐款。因為患兒雖有配對成功的骨髓,但沒有足夠的錢,移植無法進行。目前孩子一次又一次的感染,一次又一次病危。情況緊急。
我看到這條消息后,馬上點開連接進行捐款。數目不在多少,只在表達愛心,愛護我們身邊的每一位孩子,也算是對愛國的最好表達。
可是,一天過去了,僅此我一人捐款。
我是群主,我要為這個生命垂危的孩子做點什么。我得站出來號召大家,不僅僅是以身作則。
我說:父母們,可以讓我們的孩子們來捐,用自己的一點零用錢去幫助別人度過難關,這是培養孩子愛心的好機會。
為了讓大家看到這是培養愛心的好機會,我在群里講了一個自己的故事。
“親愛的父母們,我想先說明一下,捐款一定是自愿的。我的出發點:一切從培養孩子的愛心和感恩之心出發。只要對孩子的成長有益的事情,我們做父母的都去做。這些小事會對孩子的一生產生重要影響。
我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我有切身經歷。
我孩子小學四年級以前被學校稱為問題孩子,那個時候的他上課不聽講,開小差,不做作業,惹是生非,是班上最讓老師頭痛的學生。
有一次開家長會,老師對我說:你的兒子從來不參加學校組織的愛心活動,你們家長都不注意培養孩子的愛心嗎?你們只管學習嗎?父母督促孩子積極參加這些愛心活動呀。我當時聽的一頭霧水,詳細問了才知道,原來學校舉行了一個什么資助項目的捐款活動,要求孩子把自己的零花錢去幫助有需要的人。結果我孩子因為總被批評,他自己把自己邊緣化,總是心不在焉,壓根沒聽到老師的號召,當然回來也沒有對我說。
我知道此事后,覺得一定要給孩子補上這一課。便在一個周末和兒子一起看電視的時候看到中央一臺正在舉行一場義演晚會,主題是為黃河的修建捐款。當時還要現場打進電話進行登記。于是我就帶著三年級的兒子現場向中央電視臺的接線員打電話登記捐款,第二天又帶著孩子去建行匯款。
這件事過去了很多年,我并不知道會對孩子的日后行為產生什么影響。直到幾年前他去美國上大學的時候,在紐約轉機時發生了一件事情,我才知道小學時的那件事其實對他的人生觀是有很大影響的。
那次在紐約轉機去波士頓上學,在紐約經過海關的時候,他前面的一位五十多歲的華人女士因為在香港填托運行李單的時候,忘記填到波士頓了,結果在紐約轉機行李就上不了飛往波士頓的飛機。而她的英語也不好,就和海關官員說不清楚。此時,兒子主動上前來幫助她向海關官員進行解釋交涉,結果她的行李給予轉機。
到了波士頓下飛機后,她的家人前來接她,我孩子才知道,女士的妹妹和母親等一大家人都在波士頓。聽了女士的講述后,一家人非常感謝。并用專車把孩子送去了學校。當孩子和我說這件事情的時候,我說,你第一次去波士頓,人生地不熟,你要他們電話了嗎?以后有什么事情好請他們幫忙。
孩子對我說,我們互留了電話,但我留電話只是出于禮節,并不是為了日后有事要去找人家幫忙。我幫她只是舉手之勞,因為我英語好,有這個溝通能力。而且大家是同胞。但我不會因此去麻煩別人。我做這件事情的時候不是為了要人家的回報。你要知道,并不是有愛心就可以幫助到別人,幫這種忙也是需要能力的。
當我聽到孩子這樣說的時候,我在很羞愧的同時也為他高興,腦子里就想起了他小學時去捐款的那件事。然后內心生出很多的感嘆,我想,這是不是這些年的細小活動為他現在的觀念所建設的一磚一瓦呢?
我說這個故事只是想告訴大家:觀念是從小建立起來的,愛心也是如此。在孩子小的時候,我們帶著孩子做的每一件重要的細小事情,都會對孩子將來的世界觀產生重要的影響。真的,這個影響是持續的,一生的。
當然不只是這一件事就能決定他的世界觀,后面我們一起還做了很多事情,但那件事是起點,所以我印象深刻“
我的故事講完,立刻得到不少家長的回應,燕紛紛捐款,沉寂的微群頓時變得活躍起來。
這件事情講完給我什么感受呢?我是想分享我從中得到的一個體會,就是如果想說服大家跟你行動,說教和口號是沒有用的,而故事才能打動人心。因為故事帶著人性和情感,情感的力量才是最有穿透力的。
我想,用講故事的方式寫作,是不是也是表達自己的最好方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