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12日,恰好是財神節。家里傳來喜訊,新增了一枚小公主,因為前面有了兩個帥氣的小公子,所以,這個小公主來得“特別是時候”。
伴隨著熱鬧的鞭炮聲,這次節日的團圓飯吃得格外有氛圍。雖然還沒見到小公主的真容,大家都已經各種話題談論開來,全部圍繞著這三個小寶寶。
這就是我們家的大小姐呀。但是,當我記錄下“大小姐”三個字的時候,腦海一陣恍惚,猶如一個世代的錯覺。在家人聊天群里面,明明大姐姐的昵稱是“大小姐”,如今,這個稱謂怎么換人了呢。停頓片刻,是的,“大小姐”已經有新人代替了。曾經,我們是正正好的“七仙女”,一個不多,一個不少,而如今,已經不能再以仙女自居了,因為,我們成為了仙女的姑姑。
忘記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節日里家庭聚會的氛圍不如以前熱鬧了。長輩們聊生活、聊工作、聊朋友、聊社會,聊著家長里短、聊著國際形勢。而我們長成了不是孩子的孩子,不想聽他們談論的內容,不想和他們聊天,不想看無聊的節日傳統習俗,中秋不會搶月餅了,過年不會搶魚肉了,節日味道越來越寡淡。
本以為,越來越無趣是整個時代的大趨勢,所有的地域、民族都這樣。可是,從去年開始,我發現,慢慢地變了,我們的節日氛圍變得不再那么無趣了,準確一點說應該是變得溫馨了。一者,長輩們變老了,因為有人喊他們爺爺、奶奶了;二者,新一代的出生,多了一份“哇哇”的啼哭聲,多了一份“咯咯”的笑語聲。看到一老一少的和諧互動,只覺整個世界都明媚了。
一家人吃飯的時候,小不點圍繞在桌前,一會兒喊著爺爺、一會兒跑到奶奶懷里、一會兒親親弟弟、一會兒趴在爸爸背上、一會兒瞧瞧媽媽、一會兒對著姑姑大笑、一會兒張嘴喝水、一會兒指著要吃肉、一會兒舉起杯子說著“杯”(干杯的意思)……滿滿的一桌人,都在圍繞著他的嬉笑調皮而轉動。
我們聽過很多道理、學過很多定義,但是所有的儲存在大腦中的知識,都是在實實在在的個體經歷之后才被真正的激活。而在那一瞬間,明白了中國人所謂的“家”的含義。家就是給你疲憊的心靈一個歸宿的地方。在這里,不用刻意學習生存的手段、不用思考如何維持一段關系、不用擔心被時代的洪流落在后面、不用想著做一個全能的時代超人……這里沒有軟肋。小孩子親你一下,就像掉進了無盡的棉花糖里那般柔軟,世界都與你無關了。
突然想到“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是的,曾經我們也是那樣可愛的孩子。媽媽說小時候,學校的小學生放學回家的路上,遇見我的都會哄著我“跳舞”,然后我就張著兩只無處安放的小手,一只腳不停地蹬地,一下、兩下、三下…哈哈,想來覺得好玩。那個時候,爸爸媽媽們正是我們此時的年紀。媽媽是一個特別“要好”的人,即使帶著孩子,還是會穿著襯衣領的衣服,扎著高高的馬尾,她從不允許自己邋遢,再晚也要把白天的臟衣服洗干凈,以便第二天看起來是一個很“利索”的人。那時的爸爸還留著青年胡須,我常說,年輕時候的爸爸看起來還不如現在年輕。
誰知,真的是一眨眼的工夫,曾經路都走不穩的我們到了當年父母的年紀,而父母成為了我們當年喊的爺爺奶奶,圍繞在身邊的是一個個小小的曾經的我們。有時候,會有些恍惚,我們竟然長成今天的樣子了,中間的記憶好像全部被抹掉,直接從這個小小的孩童,長成了要獨自面對人生的大人。
而終會有一天,這些小孩子,不再圍繞在我們身邊,他們會叛逆,會躲避我們,會拒絕和我們聊天,會保守自己的小秘密……真的不敢再想。不過,那個時候,請我們冷靜一點,想想當年的自己,是不是會心一笑,“呵,這個小東西倒是真像當年的我呀”。
我們經過了好多春與秋,走過了好多橋與路。在紛擾的世事,期盼著很多希望、恐懼著好多得失,想要的太多、不想要的也很多,有誰能給這個人生一個合理的解釋呢。不都是在不斷摸索中,時而否定、時而慶幸、時而明朗、時而陰郁中度過的。但無論哪一步,都是屬于自己的路,沒有對與錯,沒有好與壞,只要我們和我們的孩子是心懷善良、為人正直,敢于追求自由和夢想,即使在無數個坑洼陷阱里遭遇困難,也永遠不磨滅向上和向善的心,不停息地走路、小跑、沖刺在屬于自己道路上,我們就度過了好的一生。
何懼歲月的逼迫呢,我們何嘗不是見證歲月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