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總有一些微妙的聯系。
比如,“百度知道”與死亡感。
尼采:“你越不曾真正活過,對死亡的恐懼也就越強烈;你越不能充分體驗生活,也就越害怕死亡。”
我們終究逃不出死亡的恐懼,不如忘掉,然后好好的活在當下。
首先,我們先來探討一下“百度知道”。
從1991年第一個瀏覽器誕生起,世界變得大不一樣。世界變得很小,我們能通過各式各樣的照片、資訊和信息,了解這個世界拓寬自己的眼界。
讓我猜猜,當你遇到一個難題,你從來沒碰到難題。比如,很想吃的一道菜怎么做?衣服上沾了水筆漬怎么辦?一個從未去過的地方怎么去?生病了該怎么保養?等等。
每當這個時候,如果是經過簡單判斷和嘗試的答案確實給我們帶來很多便捷。因為我們從不知道到知道,而且只要根據提供的方法去做。
在操作類和知識類方面遇到難題,我們很容易知道解決方法或者獲得我們想要知道的信息。然而癥狀類的問題,卻會給我們帶來很大的困擾。
大家身邊也許有見過這樣的情況,他/她總是關注自己的身體,一有不舒服就上醫院檢查,甚至在得到完全正常的身體報告后,仍然覺得自己身體是“有毛病”的,只是檢查不出來或者暫時沒檢查出來而已。
我們對自己的問題是否是真的疾病,往往沒有系統的學習和相關的知識,不是醫生卻又不放心,于是,想要自己弄明白自己,這時候,我們就會想到上網搜索一下,根據網絡上的說法給自己做個判斷,網絡上的是最公平的,它不會為了安慰自己,而說自己沒事。于是,產生了一個惡性循環。
而有些人如果遇到同樣的情況,會怎么做呢?
二者的區別在哪里呢?明顯心態不同。
大家可能聽過一個詞
疑病癥
疑病癥又稱為疑病性神經癥,指人對自身感覺或征象做出不切實際的病態解釋,只是整個身心被由此產生的疑慮、煩惱和恐懼所占據的一種神經癥。
特點:以對自身健康的過分關心和持難以消除的成見。
臨床表現:
1癥狀可為全身不適、某一部位的疼痛或功能障礙,甚至是具體的疾病。
2以骨骼肌肉和腸胃系統多見。頭、頸、腹部居多。
3常伴有焦慮、憂慮、恐懼和植物神經功能障礙。
4對有關疾病的各種讀物十分注意,閱讀后往往對號入座,加強了疑病觀念。
5疑病觀念很牢固,缺乏充分根據,但不是妄想,因為知道自己的疾病證據不充分,才迫切要求檢查和治療。反復就醫或醫學檢查,結果和合理解釋不能打消其疑惑。
原因分析:
1.死亡恐懼:對未來的無知,所以我們始終生活在沒有絕對安全感的世界中,而放大這種死亡恐懼,則會徒增生活中的煩惱,而失去改善生活的機會。
2.完美主義:過于追求絕對安全感,需要思考,是為了生活而生活,還是為了消除癥狀而生活?
3.過分在乎別人的看法:我們在別人的眼中活的很累很累,卻不知到頭來,自己為了誰辛苦了自己。
應對策略:
1.耐心傾聽與仔細檢查,實施說明。暗示性較高的患者,在支持性心理治療的基礎上進行催眠暗示可能獲良效。
2.藥物治療:無多大裨益,抗焦慮與抗抑郁藥可消除患者焦慮、抑郁情緒。
3.找到自己人生中的意義和快樂感,然后在體驗生活中,忘記這種不必要的恐懼。
沒有一個人是住在客觀的世界里, 我們都居住在一個各自賦予其意義的主觀的世界。——阿德勒
與其生活在無限不確認的恐懼之中,不如想想如何讓生活過得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