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少數派作者子不語的「信息的高效獲取、科學處理」啟發,并結合自身的習慣,總結出了一套適合自己的碎片閱讀方法。
碎片閱讀的價值
不少人批判碎片閱讀,覺得大部分內容是為了自我營銷,容易遺忘,不能形成體系化知識等等。我覺得碎片閱讀的價值有幾點:
- 洞察趨勢,比如最近流行什么設計,或者某種設計被證實不夠好,工作中就能更游刃有余;
- 是興趣的觸角,比如看到 Google 用 OKR 評判員工的貢獻,OKR 是什么?有哪些公司用 OKR?一步一步探索,甚至會喜歡上某個領域;
- 實時觸發思考,要明白閱讀本身是不會帶來收獲的,閱讀產生的思考才是,而碎片閱讀能非常實時地觸發思考,上班路上、吃飯時、睡覺前等等;
- 方便整理信息,形成知識體系,對,就是形成知識體系。形成知識體系的本質不在于閱讀 500 字的文章或是 5 萬字的書本,而在于有效和科學地整理信息。
為什么要用 RSS?
RSS 能聚合所有你感興趣的內容,且幾乎為零的切換成本。如果使用即刻或輕芒就很受限于平臺所提供的資源,而 RSS 就完全不會,即便有些網站沒有提供 RSS,也可以通過一些第三方工具生成,例如 Jianshu RSS。與此同時,RSS 客戶端能對訂閱源分類,還能檢查你是否已閱讀,保證信息攝入密度。
有選擇性地訂閱
我會訂閱專業媒體,例如 36 氪、PingWest、愛范兒,因為它們往往掌握了最新最快的報道,但大部分文章觀點中庸,所以還要訂閱個人或自媒體,例如熊子川、i D 公社、純銀。我很推薦持續關注一個人,除了觀點,可以學到他分析問題的方法。
篩選
每天可能會收到成千上萬篇文章,使用 RSS 絕不是找個工具讓自己每篇必讀,而是篩選。
通過掃標題,對內容判斷是否感興趣,如果感興趣就加入稍后讀應用中;如果看標題不能判斷,那就點進去簡單瀏覽后判斷;如果能在半分鐘內消化的文章(一般是資訊類),那就當場讀完。
我在 iOS 上使用的應用是 Zine(Zine 的交互不友好,但 feed 設計很像微博,比起成段文字閱讀壓力小很多),macOS 上是 Leaf,稍后讀用的是 Pocket。每天篩選 3-4 次,每次 15 分鐘左右。
稍后讀
用比較集中的時間,閱讀并分類稍后讀應用中的文章,無用的文章就刪除,有用的就打標簽方便二次閱讀,有用且值得整理的就標星。
沉淀
上述說了形成知識體系的本質在于有效和科學地整理信息,那么具體怎么做呢?拿高中數學來舉例,分為集合、函數、不等式、數列等等,集合又分為有限集、無限集、空集。知識體系就是把一些零碎的、分散的、相對獨立的知識概念或觀點加以整合,使之形成具有一定聯系的知識系統。我把標星的文章提取內容,也會記錄自己的想法,用印象筆記的標簽管理,將知識體系化。
最后
這套方法實踐了一段時間,難免遇到沒時間閱讀的情況,兩三天下來就會積攢非常多文章。這時候要拿出斷舍離的心態,及時清理,否則會覺得信息過載,喪失使用 RSS 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