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來一個最終的結論:(
即刻
+Reeder
) -> 收趣云書簽 -> (印象筆記
+markdown
)
碎片化閱讀,相對于讀書,前者是泛讀,后者是精讀,在這里我們只討論泛讀的問題。
為什么會出現碎片化閱讀
在網絡發達之前,人們的知識大多是通多讀書來完成的,一本書很厚,每本書都對應著一個主題,通多閱讀一整本書學的一定的知識。
而到了互聯網時代,人人都可以進行內容輸出,微博、頭條、公眾號的興起更是加劇了碎片化,人們充斥在碎片化知識的海洋里,深度閱讀越來越少,人的耐心也越來越差。收到海量的碎片化信息,如何合理的進行碎片化閱讀以及將碎片化知識轉化成自己的知識顯得尤為重要。在經過多次嘗試以及閱讀量大量的文章之后,筆者總結出來一套相對完善的碎片化知識變現流程。
閱讀—>整理—>寫作
閱讀是為了獲取信息,獲取新的內容。而寫作是對閱讀到的信息進行整理,添加自己的思想,進行潤色的產物。從知識的角度來說,閱讀的內容是顯性知識,顯性知識要求通俗易懂,能夠傳遞;當我們讀了之后轉化為隱性知識,隱性知識通常不太好進行傳遞,很多時候我們懂的知識無法傳遞給他人,好比”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一樣;而寫作就是將我們的隱性知識轉化為顯性知識,完成這樣一個循環,這些知識才能徹徹底底的變成我們自己的。輸入—>整理—>輸出
,一個循環,你可以在任何一個環節終止,來達到不同的目的。
碎片化閱讀
泛讀+稍后讀
大部分情況下,泛讀知識讀一下標題,不需要讀完整個文章,甚至連文章都不要看,你只需要看標題,知道有這么一回事就夠了。
而遇到優秀的文章,需要細細品味的內容,就需要采取稍后讀,將這些文章放到稍后讀應用中,在一個時間充裕,安靜的環境下細細品讀。
Tips:
不要在泛讀的過程中穿插深度閱讀,這會大大降低閱讀的效率。想想看,當你一屏一屏的瀏覽文章標題時,突然打開一片文章仔細看,然后看完了在返回,再一屏一屏瀏覽,想想這篇文章你看的效果也不會好到哪里去的。
泛讀的入口
- 微信公眾號
- 朋友圈
- 群、好友轉發
- 微博
- 博客
- 頭條
- 論壇
- 知乎
- 垂直門戶
泛讀的入口遠遠不止這么多,各行各業還有很多各自的垂直平臺。如果放任這些入口不加控制,最終只會導致精力憔悴,看了很多沒營養的,遺漏了很多有價值的,甚至不知不居中在“標題黨”上浪費了很多寶貴的時間。
因此我們要從源頭控制這些信息,世面上有很多泛讀類的聚合工具可以幫我們從一定程度上解決這些問題。
泛讀工具
- 輕芒閱讀
- 即刻
- RSS
絕大多數情況下,泛讀的入口可以歸納為即刻
和RSS
中,其中,即刻
屬于被動閱讀,RSS
屬于主動閱讀,而輕芒閱讀
的功能很大程度上與即刻
重疊,因此不做推薦。
輕芒閱讀
原名一覽
,是豌豆莢旗下產品,核心功能是,將眾多自媒體的文章進行聚合,用戶選擇訂閱自己喜歡的自媒體或門戶網站,這些媒體有文章更新就可以在app上進行閱讀,相當于用著一款app干了很多app的事。
即刻
的核心是定制化內容,即刻有很多主題提醒,例如: “豆瓣8.5分以上的電影”、“一覺醒來世界發生了什么”、“折扣優惠精選”。即刻
新推出了幾個機器人,可以自定義規則抓取網上的信息,比如你關注python開發,你可以將幾個網站的關于python的內容整合成一個提醒,這樣,這些網站的的python內容如有更新,都會提醒你。
RSS
是一個老牌服務,但在這個流程中卻相當重要,RSS如何使用這里就不做介紹了,這里只介紹如何更好地使用它。RSS更多的是訂閱那種需要較細閱讀的內容,而不是想各種自媒體一樣雷同信息的內容。
- 我們用RSS來訂閱個人博客,這部分內容是以上兩個工具抓取不到的;
- 還用來訂閱微信公眾號,很多公眾號的文章質量都很優秀,但微信公眾號中有很多事工具性質的,在這種環境下并不適合文章的閱讀;
- 除此之外,還可以訂閱一些優質的網站資源,例如國外網站。相信前兩個做好了就已經收益無窮了,因為訂閱源全都是自己精挑細選的,匹配性更高。
對于RSS服務,推薦使用inoreader,這是目前為止最好用的RSS服務,擁有Android和iOS客戶端,且在iOS和mac平臺上可以再Reeder應用中直接使用,那體驗誰用誰知道。
泛讀流程
擁有了這三款應用或者后兩款,并進行了針對自己合適的訂閱。我們就可以開大餐了。
-
在即刻中,進行標題泛讀,不是很感興趣的內容就直接跳過,只看標題。如果是標題黨,直接放棄,不用點進去看了。對標題感興趣的文章,點進去,快速瀏覽,盡量在5到10秒內判斷出是否有價值進行細讀,如果有,就使用分享丟到
收趣云書簽
中,并分好類。如果沒有要么直接返回,要么瀏覽一遍看完。如何判斷是否需要細讀,細讀的文章,很多內容對你可能是有價值的,甚至能夠在今后的某些地方進行引用,因此丟到
收趣云書簽
中,稍后會進行標記,甚至整理到印象筆記中。 在RSS的文章,已經是經過刷選過的內容了,絕大多數品質都很高,幾乎沒有標題黨存在。這些文章數量相對要少很多,同樣,覺得需要進行整理、標記、引用、日后會有價值的就分享到
收趣云書簽
中,剩下的就可以慢慢看完了。
收集整理流程
微博、知乎、豆瓣、簡書等,會有很多優秀的內容,這些內容有的非常短,我們只是想把有價值的內容整理下,雖然這些平臺都有自己的收藏系統,但如此分散,日后想再去找,估計早就忘了在哪個平臺看到的了。因此手收集顯得十分重要。
常用的收集工具
- instapaper
- 方片收集
- Raindrop.io
- 收趣云書簽
前兩者都是響當當的稍后讀應用,都可以用來做收集,后三個是相對比較小眾的應用。這五款應用都是全平臺可用的,目前都是免費的。但各有特色。
在使用這五款軟件之后,最終我選擇了收趣云書簽,徹底放棄了其他4款應用。相對于其他幾款應用,收趣云有如下獨特的優勢。
- 能夠導入幾乎所有平臺的文章,支持微信導入、微博導入;
- 對眾多網站的文章進行內容重排;
- 能夠很流暢的語音朗讀文章,偶爾英文會按照單詞去讀;
- 出色的全文搜索功能,跨文章搜索;
- 筆記與標注功能,標注重點內容;
話說,語音朗讀文章這個功能,很多時候解放了眼睛,就像挺書一樣,值得使用。我們可以對文章添加標簽,對重要的內容添加高亮,甚至添加標注,日后可以瀏覽這些標注,快速跳到標注的位置。
寫作輸出
通過收趣云的收集、標簽與標注功能,我們已經收集了大量的信息,對于同類的信息,我們可以進行整理,在收趣云的web頁面中,將這些內容復制整理到印象筆記中,或者以markdown的形式寫成博客進行輸出,由此一個知識從輸入到整理再到輸出的環節就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