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須有敬畏之心,我一直很贊同這個觀點。人有了敬畏之心,就是知道了自己尊敬什么,畏懼什么,心中就有方向,有行為道德規范和準則,才不會做出格的事。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意思是說,君子有三件敬畏的事情:敬畏天命,敬畏地位高貴的人,敬畏圣人的話,小人不懂得天命,因而也不敬畏,不尊重地位高貴的人,輕侮圣人之言。
晚清名臣曾國潘出生于尋常的耕讀之家,24歲入京赴考,28歲才進科甲,授翰林院檢討。他位卑言輕,有志不能獲逞,官運未曾騰達。但他沒有放棄,孜孜不倦的學習,還拜名人為師。又因曾國潘政治觀點獨特,影響深遠,后來他連升數十級,成為朝廷重臣。在太平天國運動爆發后,他帶領湘軍平息了這波動亂,成為一代名臣。
曾國潘小時候沒多大出息,為何能成就一番大事業呢?原因在于他有敬畏之心。他敬畏自己的命運,所以不懈拼搏,永不言棄;他敬畏圣人,所以相信他們說過的話事對的,具有深刻道理的,便飽讀詩書。也因為這些,他成為了朝廷重臣。更重的是,他還敬畏朝廷,這使他一心為朝廷效力,沒有一絲邪念。當太平天國運動爆發后,他才會毫不猶豫的組織起湘軍,保衛了 朝廷。可見,要想有所成就,德高望重的人,須有敬畏之心。
現在常有新聞報道,有人因創業失敗,心里壓力過大,企業破產等原因,去尋短見。這些人就沒有敬畏之心,主要不敬畏生命。人沒有敬畏之心,心中就迷茫,沒有信念,才在遇到挫折時感到絕望和無助;又因沒有敬畏之心,才沒有行為道德規范和準則,因而草率的決定去尋短見。要是沒有敬畏之心,多半就會淪落,成為小人。
每個人都須要懷有敬畏之心,當我們正真有敬畏之心時,世界就亮了,人生的道路就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