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09,63/70,打卡
摘自《得到》古典老師~超級個體
理解職業生涯,可以從顯微鏡、平面鏡和望遠鏡來看。
從顯微鏡的角度,職業發展就是4個元素來回互動,最好的狀態是動態匹配,不匹配找到原因調整就可以。
從平面鏡的角度,你和職業是來回互動的,采用跟隨還是帶領策略,關鍵在和現實生活的強弱關系,要懂得因時制宜。
從望遠鏡的角度來看,一個人職業生涯從25歲就業到60歲退休,大概有35年整個人的職業是怎么一回事?
職業生涯三階段:
生存期、發展期和事業期。最主要的區別是我們對于職業需求的改變。
在生存期,我們對于職業的需求主要是生存手段,目標就是盡快經濟獨立。一般人的生存期大概3-5年。
發展期最重要的特征,是越過收入看增速,越過賺錢賺本錢。發展期最后有2種方式結束。一種是主動的——你走到了所在職業的頂峰,外在成就感再也驅動不了你,手頭也拿到了足夠多的資源,你開始想做點有意思的事。
一種是被動的,一個人的職業在45歲左右達到高原期,發展放緩,他就會思考,我還有15年時間工作,為什么不做點自己真正想做的。
事業期的特征是找到成功的內在標準。我們會做自己感興趣的事,用自己喜歡的工作方式,確定自己的成功標準。越過外界評價,回歸自我內心。職業變成自我實現的手段。
這三個階段到底需要多久?
一般來說,走完生涯三階段需要20-30年。這一代青年人期待盡快地走完生涯三階段——很多人的生涯規劃是先創業,拿到第一桶金,然后做大做強,35歲退休做自己喜歡的事。這當然是最好的情況,但實現的幾率很小。能這么玩的人往往不僅僅是自己的積累,還有背景原因——你發現很多三階段并不在一個人身上走完,而是在一個家族身上走完。
我們該怎樣知道自己在哪個階段?可以從兩個角度評估:
1.給自己做個財務評估
生存期進入發展期的重要指標是經濟獨立,收入大于支出。
發展期進入事業期的最好情況是你財務自由,完全不需要因為錢來工作;如果達不到也無所謂,你只需要確保做自己喜歡的事的收入,能夠滿足自己的持續發展需求,這就需要你找到這方向,提前做能力、資源的儲備。
2. 評估下自己的職業驅動力
生存期的核心訴求是收入;
發展期的核心訴求是外在成功感和能力資源提升;
事業期核心訴求是內在成功感和意義感;
你今天早上起床,驅動你上班的到底是什么動力?
3. 如果財務和心理指標不一致,聽財務指標的,財務反映能力,能力提升才是這一切的關鍵。
發展的規律可以加速通過,但是不能跨越。詩和遠方是一定要有的,但是要從理解和接受現實的第一個臺階開始。
所以,不管今天的你在賺錢謀生,還是在努力鏈接資源發展,還是在尋求實現自我的價值,你都在自我實現的軌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