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你打開這篇文章:-)
這是你的朋友陳晨Evan的新年計劃之一,在2018年每周寫一篇文章,希望能夠給正在閱讀的你帶來一些新知,也幫助自己更好地梳理習得的知識。這是他今年寫的第 2 篇文章。
你感覺怎樣?
請想象一下,盡可能生動地去想,你是一個年輕人,經(jīng)歷了非常糟糕的一天:
你去上一門對你來說很重要的課,而且你非常喜歡這門課。你的教授公布了期中考試成績,你得了C+。你非常失望,等到晚上準備回家的時候,你發(fā)現(xiàn)自己的車上貼了一張違章停車罰單。你感到非常泄氣,打電話給最好的朋友想要傾訴,但是卻沒有打通。
你會怎么想?你會有什么樣的感受?你會怎么做?
這是發(fā)展心理學家Carol Dweck向一群大學生拋出的問題,其中有一些答案如下:
“我感到被拒絕了。”“我是個失敗者。”“我是個傻瓜。”“我感到自己很沒用而且愚蠢——所有人都比我優(yōu)秀。”“我太差勁了。”
換句話說,這些被試都將這些不順利的事情,當做了對自身進行評價的標尺,用以衡量自己的能力和價值。
他們會這樣看待自己的生活:
“我的人生太可悲了。” “我沒有人生。” “樓上的那個人不喜歡我。” “這個世界跟我過不去。” “有人想要毀掉我。” “沒有人愛我,所有人都恨我。” “生活是不公平的,所有的努力都是白費。” “生活太糟糕了,我太傻了。” “我身上沒發(fā)生過什么好事。” “我是地球上最不幸的人。”
可這是什么生死攸關的大事或者毀滅性的大災難嗎?還是只是一個分數(shù)、一張罰單和一通不順心的電話?
他們是如何應對這些煩心事的呢?
“我就不應該浪費這么多時間和精力去辦一件事。”(換句話說,不會再讓任何人來評判我。)“什么都不做。”“待在床上。”“去喝酒。”“吃東西。”“找機會沖別人大吼。”“吃巧克力。”“邊聽音樂邊郁悶。”“躲到壁櫥里坐著。”“找人打一架。”“哭。”“摔東西。”“還能怎么辦?”
相比之下,有另外一些被試的回答有著顯著差異:
“我會更努力地學習,下次停車的時候我要更加小心一些,不知道我的朋友是不是今天過得不開心。”
“C+這個成績告訴我,我必須在課堂上加倍付出努力,我依然有半個學期的時間來提高我的成績。”
“我必須開始考慮,為了下一次測驗,我要更努力地學習(或者換個學習方法),我會繳清罰款,下次再給朋友打電話的時候,我們再好好聊聊。”
*值得注意的是,所有的被試均處于“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并沒有表現(xiàn)出明顯的悲觀-樂觀差異。
相信案例中的不愉快事件也發(fā)生在你我身上,我們就和那些接受實驗的大學生一樣,對待同一件事,存在著不同的看法以及對應的心理反應。
那么這看似冰火兩重天的差異究竟來源于何處?
人類能變得更加聰明能干么?
自古以來,人們想的不一樣,表現(xiàn)的不一樣,經(jīng)歷也不一樣。所以肯定會有人問,為什么人們會存在不同?為什么一些人更聰明或者品行更佳——是否有某種東西讓這些人永遠和別人不同。
關于這個問題,正反兩方都有很多專家支持,他們有些人認為,確實存在物理上的特性,正是它們造成了人們的不同,造成了人與人之間這些無法避免也無法改變的差別。
相反,另一部分人則認為,造成人們身上這些不同的原因是人們背景、經(jīng)歷、接受過的教育以及學習方法的不同。
在發(fā)展心理學領域,這種信念的差異演變成了人們廣泛持有的兩種思維模式:
- 固定式思維模式:
相信自己的才能是一成不變的:這種想法會使你急于一遍遍地證明自己的能力。如果你只擁有一般水平的智力和品德,以及普通的個性——那么,你最好證明你自己能夠在這些方面達到正常水平,不能讓自己在這些基本的特征方面看上去或者給人感覺不足。- 成長型思維模式建立在這樣一種理念上:你的基本能力是可以通過你的努力來培養(yǎng)的。即使人們在先天的才能和資質(zhì)、興趣或者性情方面有著各種各樣的不同,每個人都可以通過努力和個人經(jīng)歷來改變和成長。
哪種說法被科學證實了呢?
隨著二戰(zhàn)后針對大腦的研究越來越深入,人們逐漸發(fā)現(xiàn)大腦內(nèi)是由數(shù)以億計的神經(jīng)元構(gòu)成的,智能并非來源天賜,而是腦中無數(shù)個神經(jīng)元進行真/假判斷而引發(fā)的電子脈沖,就像電腦進行二進制運算一樣,利用極簡單的規(guī)則,創(chuàng)造出了復雜精妙的結(jié)果(即 認知計算理論,詳見Steven PINKER《心智探奇》)。
而人的各方面能力的強弱其實就在于相關神經(jīng)元網(wǎng)絡的密度,通過大量練習,人可以改變腦中神經(jīng)元的分布情況。從神經(jīng)科學的角度,成長型思維得到了很大程度的佐證。
但是這并不代表我們沒有天賦上的差異,一個人是否能夠獲得奧運冠軍,和其基因天賦的相關性很高,畢竟如果天生只有1.6米,想要成為世界頂尖的籃球運動員是極為困難的一件事。
科學家們普遍認為,在我們的發(fā)展的過程中,基因和環(huán)境不僅僅是相互協(xié)作的關系,基因更需要環(huán)境的幫助來更好地運作。
與此同時,科學家們了解到,人類在終生學習和大腦發(fā)展這一方面比我們自己想象中更有潛力。當然,每個人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先天遺傳的才能。可能在最開始的時候,人類會展現(xiàn)出不一樣的氣質(zhì)和才能,但很清楚的是,個人經(jīng)歷、能力培訓以及個人努力會對之后的人生產(chǎn)生影響。當代智力研究領域的權(quán)威羅伯特·斯騰伯格(RobertSternberg)寫道,人類的某項專長“并不是固定的先天能力決定的,而是通過有目的的鍛煉獲得的”。或者像他的前輩比奈所認為的,一開始聰明的人不一定到最后還是最聰明的。
兩種思維模式在生活中意味著什么?
1. 學習:
案例一
研究團隊給了一群四歲孩子一個選擇:他們可以再拼一次一塊簡單的拼圖,也可以嘗試拼一塊更難的拼圖。即使是在這樣幼小的年紀,具有固定型思維模式的孩子們——那些相信自己的個人能力固定的孩子——仍然做出了安全的選擇。他們對我們說,生來就聰明的孩子“是不會犯錯誤的”。
而具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相信自己可以變得更聰明的孩子認為這是一個奇怪的選擇。為什么你會問我這個,女士?為什么會有人愿意一遍又一遍地拼同樣的拼圖?他們選擇越來越難的拼圖。“我非常渴望拼好這些拼圖!”一個小女孩對我說。
所以,具有固定型思維模式的孩子希望能夠確保自己的成功。他們認為聰明的人應該永遠是成功的。但對具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孩子來說,成功意味著拓展自己的能力范疇,意味著變得越來越聰明。
案例二:
放棄一次拼圖測驗是一回事,而放棄一個對你未來很重要的機會則是另一回事了。為了看看后者的情況是否會發(fā)生,研究團隊趁著一個特殊的機會做了個測試。在香港大學,英語的使用非常普遍,授課教師使用英語,教材是英語的,考試也要用英語作答。但有些學生在入學的時候英語并不流利,所以他們理應盡快提高英語水平。
當學生們到校進行新生注冊的時候,研究團隊知道了他們當中的哪些人英語不太好。研究團隊問這些學生一個關鍵的問題:如果學校給需要提高英語水平的學生開設一門課程,你會不會參加?
研究團隊同時也測試了他們的思維模式,采取的方法是問他們是否贊同以下陳述:“你具備一定的智力水平,但你很難做些什么去改變它。”贊同這種陳述就意味著具有固定型思維模式。那些具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學生會認同這樣的說法:“你在任何時候都可以從根本上改變自己的智力水平。”
之后,研究團隊研究了都有誰愿意參加英語提高課程。具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學生給了研究團隊非常肯定的答案,而具有固定型思維模式的學生們對課程不怎么感興趣。相信成功的關鍵是學習,成長型思維模式的學生們抓住了機會,但是那些固定型思維模式的學生們不想暴露自己的不足,為了在短時間內(nèi)看上去聰明,他們寧愿拿自己在大學里的前程去冒險。
固定型思維模式就這樣將人們變成了不愛學習的人。
2. 親密關系:
到目前為止,我們所說的固定型思維模式意味著你認為個人能力是固定的,但在戀愛關系中,還要考慮兩點——你的伴侶和感情本身。現(xiàn)在你的固定型思維模式與三方面有關。
你可以認為自己的特質(zhì)是固定的,伴侶的特質(zhì)是固定的,你的戀愛關系的特質(zhì)也是固定的——一切要么好要么壞,注定如此或者注定非此。現(xiàn)在所有事都要受到評價。
成長型思維模式者說,這一切都可以被培養(yǎng)。所有一切——包括你、你的伴侶和你的戀愛關系——都可以成長和改變。
固定型思維模式者認為,最理想的情況是即刻的、完美的、永恒的和諧相處。就是我們所說的,一切都注定如此。好比很多故事中描述的,兩個人騎著馬走入夕陽,“從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戀愛中常見的固定型思維有:
- 如果你要努力爭取,那TA一定本就不屬于你:
(著名的婚姻專家艾倫·貝克(AaronBeck)說過,對兩性關系來說,最具毀滅性的想法之一就是:“如果我們需要努力,這說明我們的關系里存在非常嚴重的問題。”)
出色的兩性關系研究者約翰·戈特曼(JohnGottman)說:“每段婚姻都需要努力來保持不脫軌;將伴侶聚在一起和將他們分開的兩種力量之間……永遠存在一種張力。”
- 心有靈犀:
在不愿意為戀愛關系努力的這種想法當中,還存在一種信念,就是認為夫妻應該心有靈犀:我們就該像是一個人。我的伴侶應該知道我的想法、感受和需求,而我也同樣應該知道他的。但這是不可能的。認為兩個人應該有心靈感應而不去溝通,最終只會事與愿違。
- 對一切事情保持意見一致
“如果你們心靈相通,你們就不需要溝通,只需要通過自己看問題的方法來揣測伴侶的想法就可以了。”
雷蒙德·尼(RaymondKnee)和他的同事們邀請了幾對情侶,讓他們聊聊自己目前的感情狀況。在談論這個問題時,即使雙方只是出現(xiàn)了非常細微的分歧,那些固定型思維模式的情侶都會覺得它們對自己的戀愛關系不利,讓感情受到了很大威脅。即使是這么一點細小的分歧都會讓他們懷疑,自己和伴侶沒有擁有彼此的全部觀點。
Yes, you're what you believe
進入一種思維模式,就如同進入一個新世界。在其中一個個人能力固定的世界里,成功需要你證明自己的聰明和天賦,證明你自己的價值;而在另一個能力可以改變的世界里,則需要你提高自己,去學習新知識,發(fā)展自己的才能。
在前一個世界里,遇到挫折意味著失敗。得到一個糟糕的成績,輸?shù)粢粓霰荣悾怀呆滛~,被拒絕……這些都意味著你不夠聰明,不夠有天賦。而在后一個世界里,自身沒有成長,即沒有達到想達到的目標,或者沒有完全發(fā)揮自己的潛能,才意味著失敗。
在前一個世界里,努力是一件壞事。努力,和失敗一樣,意味著你不夠聰明,不夠有天賦。如果你足夠聰明,根本就不需要努力。而在后一個世界里,努力可以讓你變得更聰明,更有才能。你可以進行選擇。
思維模式其實就是一種信念。它們是強有力的信念,但它們只是你意志的一部分,而你是可以改變自己的意志的。
如何改變命運?
Dweck教授在書中提出了逐步轉(zhuǎn)向成長型思維的四步旅程:
1. 接納自己的固定型思維:
坦然面對自己的固定型思維,因為任何一個正常的人類都是固定型思維與成長型思維的混合物,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要繼續(xù)忍受高比例的固定型思維及其危害;
2. 觀察:是什么激發(fā)了你的固定型思維?那個固定型思維的人格會在什么情境下回來?
可能是在你面對一個巨大的新挑戰(zhàn)的時候。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格可能會出現(xiàn)并小聲對你說:“也許你沒有那么大能力,其他人會發(fā)現(xiàn)的。”
可能是在你為某事奮斗但是進入死胡同的時候。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格可能會來到你身邊,建議你說:“放棄吧,這讓你感到沮喪和難為情,還是做些簡單的事吧。”
3. 為你的每一個固定型思維人格起一個名字
研究人員和一些財務經(jīng)理合作,這些財務經(jīng)理給固定型思維模式人格起了名字。他們當時在談論是什么激發(fā)了固定型思維模式人格出現(xiàn),其中的管理者說:“當我們遇到困境的時候,我的杜安就會出現(xiàn)。他讓我變得對每個人都非常挑剔,我變得蠻橫、苛刻,而不是去支持我的員工。”團隊中一名女性員工回應說:“是的,當你的杜安出現(xiàn)的時候,我的楊尼就會咆哮。楊尼是一個很有男子氣概的男性,他讓我覺得自己非常缺乏競爭力。所以,你的杜安引出了我的楊尼,然給我變得懦弱和焦慮,這之后又會激怒杜安。”隨后,這些經(jīng)驗豐富的專業(yè)人員談論了在獲得名字的固定型思維模式人格出現(xiàn)時,他們會有怎樣的感覺,這將讓他們?nèi)绾涡袆樱o旁邊的人帶來什么影響。當他們對彼此的固定型思維模式人格及其出現(xiàn)誘因有了了解,他們之間的合作就會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整個團隊的士氣也會大幅上升。
4.你現(xiàn)在知道了觸發(fā)固定型思維模式的誘因,并痛苦地了解了自己的固定型思維模式人格以及他會對你造成什么影響。他有了自己的名字。那么現(xiàn)在還需要做什么呢?教育他。讓他和你一起走過這段旅程。
你越了解觸發(fā)固定型思維模式的原因,就越能在固定型思維模式人格出現(xiàn)時保持警惕。當你馬上就要邁出自己的舒適區(qū)的時候,請做好準備,在他出現(xiàn)并阻止你時,要歡迎他的到來。想一下他會對你說什么,但是告訴自己,為什么要邁出這一步,并要求他和你一起踏上旅程:“聽著,我知道這可能會失敗,但是我愿意試一試。你能不能對我有耐心一些?”
當你遇到挫折,這是他再次出現(xiàn)的絕好時機。不要鎮(zhèn)壓他或禁止他做什么,就讓他做他想做的,讓他跳舞、唱歌,然后當他稍微安靜下來的時候,告訴他你是怎樣計劃從挫折中學習并繼續(xù)前行的:“是的,是的,我現(xiàn)在暫時還不太擅長做這件事,但是我認為我清楚自己下一步要做什么。讓我來試一下。”
總結(jié)
最后再讓我們看一下這張總結(jié)性的圖片。
孟子云: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成長型思維能夠有力地幫助我們在自省自察自我實現(xiàn)的道路上穩(wěn)步前進。
期待有更多的朋友能夠通過我的拋磚引玉接觸并逐步接納這個概念,一起交流識別和馴化“固定型思維”的經(jīng)驗,邁向更加自信、勇敢和富足的人生。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