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初中的時候,開始留意家中的各種書。老爸特別喜歡買打折促銷的書。有《微型小說選刊》、《讀者》、《意林》、《青年文摘》、《知音》、《少年文藝》等等。
這些類型的書大都是以講故事為原型,作者通過故事表達自己的價值觀。
當時的自己只是為了打發(fā)時間去看的,你要是問我現在還記得什么,我的回答是什么都不記得了。
我的作文成績一向很差,為了對付每一次寫作文,我開始留意書中的好句子并摘抄下來。在我眼中好句子的標準是:名人名言、古詩詞,比如說“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每次一涉及到苦難勵志的題目我都會把這一段放上去,能占不少作文格子。讀起來優(yōu)美的句子,雞湯類、勵志類。平時把這些背熟,但是考試寫作文的時候我還是撓頭,用不上自己的好句子時不知道寫什么。就算是用上了在文中也很突兀,干巴巴的。
現在我再看,明白了當時只是為了寫作文摘抄句子,沒有自己的思考,沒有根據句子拓展延伸,去想更多的事例去充實它、豐滿它。寫作文時東拼西湊,湊滿800字就完事。
看了今天的晨讀,第二點夾心餅干式讀書筆記令我眼前一亮。
所謂夾心餅干式讀書筆記,上層餅干是“信息”。分別是:寫讀書筆記的日期、書名及作者。它們能幫你想到“原來那個時候我讀過這本書”,并以此為線索繼續(xù)回憶起相關內容。
中間的夾心奶油是“摘抄”。
下層餅干是“評論”,是自己的思考。
使用夾心餅干式讀書筆記可以留下與書交流過的證據。
如果能早些知道這種方法就好了,但是現在知道了也不晚,關鍵是去運用去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