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其實是想要回答大家下面幾個問題:
為什么我們總想要記住,又為什么總是記不住?
為什么根本不需要記住?
如果看書不記,那我們看書干嘛?
利用8020法則,花20幾塊錢就讓作者給我解決了一個難題。這比拿著書從頭看到尾,到處做筆記摘錄,最后寫一篇書評哪樣更有效呢?
1.為什么我們總是讀完記不住?
很多小伙伴在整理自己的閱讀問題的時候,都會提出一個問題:“看過了之后我老是記不住怎么辦?”
強行讓大腦記住不會成功。我們回想一下高考,我們通過那么高強度的反人類的考試之后,那些科目的內容我們現在還記得多少呢?
2、如果記不住,那我們讀書能干嘛?
你看一本書的目的是什么呢?就像你參加一場培訓,你是希望老師全程幾個小時講下來的內容你全部都記住么?還是說里面有一兩個點激發了你的興趣,讓你產生一種沖動:“這個想法不錯,要不試試?”
對,讀書也是這樣,就是翻下來,里面有一兩個點讓你想“試試”!
學以致用,就是這個意思。
舉個栗子。小六最近在看時間管理的新書叫《哪有沒有時間這回事》,午休的時間我用30分鐘看完。這時候你回收,我去,你又開始裝X,30鐘看完你記住了什么?
這里我簡單解釋一下,為什么我能30分鐘看完。
(1) 通用的知識我已經儲備了。時間管理類的書籍我已經看過不下10本了,所以一本新出的時間管理類的書籍,其中絕大部分的知識都已經被我所認知,所以在閱讀的時候我的潛意識是直接過濾掉了的。只有那些新奇的想法和觀點才會讓我產生新的認知興趣。
(2) 大腦是有自動補全功能的。即使我選擇性漏掉部分內容,我現有的知識體系也會幫我補全。
所以基于上面兩點,我用30分鐘刷完了一本書。那問題來了,我這30分鐘收獲了什么?拿其中一個點做例子,比如作者講到我們一般的時間計劃為什么會失敗:
6:0-6:30 起床洗漱
6:30-7:30 運動
7:30-8:00 早餐
8:00-9:00 上班路上
····
然后我們費勁精力看每個任務到重要緊急四象限的格子里去,用番茄鐘來讓自己在這個時間保持專注,然后——我們就失敗了
為什么會失敗呢?因為這種將自己的時間設定在具體的某一個小時做什么的時候,我們潛意識是抗拒的。你可以理解為我們的祖先從來就沒有這么干過,所以小伙你就算是90后00后也不會成功的。
那作者給出了什么建議?就是講自己的每天的時間分段,比如找到自己的規律,上午適合做什么?下午適合做什么?下班前的一兩個小時適合做什么?睡覺前的那段時間適合做什么?
SETP1:激活自己現在的經歷:
咦!這個說法讓我很感興趣!原來我每天強行把工作任務用番茄鐘來限定死其實并沒有什么用,我堅持了4周之后還是失敗了。
那我接下來怎么做?
SETP2:那就是直接拿過來用了!
按照書中的說法,我先把自己接下來所有要做的事情全部寫到一個清單里,然后每天在睡覺前把清單里的找出一些自認為重要的,放到第二天做。
這就是我的每日清單。有了這兩個清單,再評估自己的時間段,“恩,這事兒上午做吧,需要費點腦筋呢——額,整理XX這件事午休后做,混混僵僵反正工作效率不高··· ···”
恩,不好意思,這本書我花了30分鐘就學會了上面這些。但是作者提出的這幾個觀點就徹底解決了我對時間管理的迷惑。
我立馬就嘗試,然后發現對我確實有效(對你有沒有效我不知道)。
這本書如果我看第二遍,或者我去做讀書PPT會不會更有效果,當然,但是那樣我就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才能有所收獲。
利用8020法則,這本書23塊錢,也就是我只花了30分鐘+23塊錢的費用就讓作者給我解決了一個難題。這比我從頭看到尾,到處做筆記摘錄,最后寫一篇書評哪樣更有效呢?
最后的結論:
職場閱讀,你根本不需要一本書從頭讀到尾,你也不需要強迫自己記住書本所有的閃光的點。
你要做的是什么?是當你讀到其中某一個片段,你可以發現自己的問題,然后嘗試應用書中的知識解決自己的問題。
這種想法不是我發明的,是拆書幫的幫主趙周老師提出來的,來自《這樣讀書就夠了》。
別老想著及內容了,學會利用吧!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