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下午,下樓,在樓梯的轉(zhuǎn)角,看見一個小小的身子,低著頭,小肩膀一聳一聳的,仔細聽還有低低的抽泣聲。仔細一看,是鄰家的孩子小寶。
我走到他身前,輕輕地問:“寶寶,怎么了?”
這個孩子平時常常到我家玩,跟我很熟悉,什么話都愿意跟我叨咕。他抬頭看見是我,眼淚流得更兇猛了。哽咽著跟我說:“爸爸打我,踢我屁股了。”
我心里一沉,“哦?很疼吧,阿姨看看,嚴重不。”
小寶扭捏著,還是讓我看了。我看見了深深淺淺的紅印子,在嫩嫩的皮膚上格外顯眼。他的爸爸五大三粗,瘦弱的孩子怎么承受得住那重重的一腳?看情形還不僅僅是一腳。我心里不禁怨恨:那個大大的男人怎么能下得了腳?
在我的詢問下,小寶斷斷續(xù)續(xù)地告訴了我事情的經(jīng)過:小寶貪于和小伙伴們玩耍,忘記了上課時間,還讓爸爸遍找不見。最后被氣極的爸爸一頓狠打。
我聽了一陣無奈,只好先安撫受傷的孩子。孩子倒是很明白懂事,覺得這件事情怨自己,是自己太貪玩了,忘記了時間,耽誤了上課的正事。他說:“我不怨爸爸,是我做得不好,以后一定要改正貪玩的毛病。”
不知道孩子的爸爸聽了孩子的話會不會也有些醒悟?當他看見孩子身上的青紫時會不會心疼?
我想告訴孩子,貪玩不是毛病,是天性。玩的好的孩子才是正常的健康的孩子。
其實,不只是孩子,就是很多大人也愛玩,也會因為癡迷于玩耍某個游戲而一再推遲馬上要辦的工作。社會上不是有很多人沉溺于網(wǎng)絡(luò)游戲嗎?這些人大多數(shù)不是孩子而是所謂的大人;社會上還有一些無論什么地方都在玩手機的人,地鐵上,公園邊,車站,甚至連圖書館里也有,他們都是不折不扣的低頭族。
這些大人也犯了貪玩的錯誤,可是誰受到了懲罰?為什么孩子貪玩就挨打了呢?
我們每個人都明白孩子挨打,是因為家長生氣了,發(fā)怒了,而引起家長發(fā)怒的事情卻很少是那些原則性的大事,常常只是一些小事情。所謂的孩子錯了,很多時候是因為父母較真了,父母用自己的標準裁定孩子做錯了。
大人憑著自己是家長的身份,掌握著評判事情的規(guī)則,家長就是裁判——打破了杯子,孩子錯了;數(shù)學題不會,孩子錯了;孩子看電視時間超過了預定的時間,孩子錯了……可是家長有沒有仔細想想:為什么會打破杯子?可能孩子想為家長倒一杯水才有了打破杯子的結(jié)果;數(shù)學題為什么不會?孩子沒有聽會的錯誤不僅僅在孩子,為什么要孩子承受挨打的結(jié)果?孩子為什么看電視超過了預定時間,是不是因為太投入?或者是因為平時都沒有在時間上認真堅守,只是因為這一次家長忽然認真了才會有了因為超出時間導致的發(fā)怒。
而這些都不應(yīng)該成為打孩子的理由,幫助孩子解決問題改正錯誤才是做父母的基本任務(wù)。像小寶的爸爸,既然知道孩子貪玩,就應(yīng)該想到孩子會因此而忘記約定的時間,就應(yīng)該相應(yīng)的制定出解決的辦法,比如看著孩子到哪家去玩,提前去把孩子找回來,這樣就把問題解決了,孩子不會耽誤課,也不會挨打。
我也曾經(jīng)是一個不懂事的家長,如今回頭想來,只要多一些耐心,多一些愛心,認真想想孩子的事情,很多孩子的問題都不是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