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早上六點半,鬧鐘響了。我磨磨蹭蹭坐起身來,打開放在桌子上手機,開始聽剽悍晨讀。“大家早上好,歡迎打開剽悍晨讀。每天進步一點點,堅持帶來大改變。”伴隨著熟悉的音樂聲,我開始洗涑,用牙膏的清新喚醒身體的同時,也用晨讀文章叫醒大腦。
很長一段時間,我的早晨都是這樣過來的。8月份,開始在新江湖寫晨讀感悟。不過汗顏的是,總的有效打卡的天數不過三分之一,僅拿過一次當日最佳。每天看著評審團在群里公布每日最佳,我都是羨慕、佩服、贊嘆不絕。但與此同時,焦慮感也一點點產生了。
我焦慮聽完了晨讀文章后找不到共鳴點,不知從何下筆;我焦慮忙完了一天的工作到了要打卡的時候,卻發現說好的用潛意識來思考晨讀感悟的,后來卻連基本的框架都沒有;我焦慮看著截止時間的逼近,又要用打醬油的方式草草完成當天的晨讀打卡;我焦慮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慣性,逐漸把自己推向懶惰的漩渦,無法自拔。
后來,我的焦慮仿佛自動消失了:我每天用一句話或一張圖打卡占座,然后心安理得的去做其它事。第二天在每日最佳出來的時候點開鏈接“麻痹”一下自己:看吧,人家寫的就是好。
(二)
后來通過多方面的交流,我才知道,群里的跟多小伙伴都和我一樣,有著同樣的焦慮。其實往大處說,不論是晨讀打卡還是日常工作,亦或是家庭生活,每個人每一天都有或多或少的焦慮感。
學生焦慮考試、家長焦慮工作和孩子、老年人焦慮自身的健康和財產;吃、穿、住、行,甚至是娛樂,都會誘發人們內心的焦慮。
研究表明,焦慮是人類進化過程中所產生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換句話說,焦慮是人的本能。
因為未來的不可預知,我們傾向于“防患于未然”,進而陷入不必要的焦慮境地;因為信息不對稱,我們會自動放大事物不好的一面,自己嚇自己;因為急于掌控,我們又會因失控而陷入焦慮;當焦慮無法緩解時,我們會選擇逃避,假裝什么都沒發生,不再努力去改變。
看啊,多么殘酷的事實。焦慮就這樣與我們相生相伴,你見或者不見,它就在那里,不離不棄。
(三)
“費斯汀格法則”指出,生活中的10%是由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組成,而另外的90%則是由你對事情做出的反應所決定。既然焦慮無法徹底清除,那我們何不學著跟它“和平共處”呢?我們無法控制焦慮的產生,但卻可以控制自己對它做出的反應。
在我看來,一個人最好的狀態莫過于心存焦慮卻也泰然自若,做好該做的事。結合我自身的經歷,我認為應對焦慮的最好方法是兩個字:接受。具體而言:
001感知焦慮
生活中,我們需要時時體察自己的情緒,及時發現自己是否處于焦慮之中。比如有的人焦慮的時候喜歡在屋子里踱步,有的人會不停地抽煙,還有的人會徹夜失眠。認真覺察,你一定能發現自己焦慮時都有哪些心理或生理反應。
002接受現實
一旦你察覺到自己正處于焦慮之中,就可以開始采取一些措施了。不過,不是像消防員滅火那樣去積極處理它,而是冷處理——接受。
接受木已成舟的事實,接受顯失公平的安排,接受與預期不符的結果,接受意料之外的變化,接受并不完美的自己,接受不夠聽話懂事的孩子,接受根深蒂固的性格特質,接受無法回避的痛苦……
如果不接受現實,你就無法看到事情的本質,很難從不良情緒中抽出身來,也就不可能理清思路,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會一錯再錯,就是因為不能接受現實,不能從錯誤中吸取教訓,從而越走越遠。
003擁抱焦慮
當你知道自己在焦慮,也知道了焦慮的原因之后。你可以試著與焦慮和平共處,學會在焦慮下也能做事。
比如焦慮寫不出晨讀感悟,擔心不能按時打卡。那就行動起來,可以先找一找都有哪些感悟點,能夠聯想起哪些觀點和材料;比如工作太忙,焦慮自己可能會錯過打卡。那么可以先列一份提綱出來,明確行動的步驟,然后合理安排時間完成。比如看著別人不斷進步,焦慮自己落后太多。那么你需要客觀看待事實,別人進步與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進步,哪怕只是一點點,日積月累,總會越來越好的。
在你做事情的過程中,很可能依然感到焦慮,但沒有關系,只要去做,就對了。當你把事情一件一件的完成了就會發現,焦慮也漸漸消失了。
成年人的世界有太多的不易,愿你我都能負重前行,焦慮卻也淡定的生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