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國學教育,古已有之,今又重來,復古乎,倒退乎,均不是,“溫故而知新也”。社會在發展,時代在進步,但是歷史不是憑空而生,它總承擔著承前而繼后的責任,因此,古今中外人類的每一次提升都是“溫古而知新”的結果。國學概念之大,范圍之廣,窮其一生未必能窺及一斑,然其基本原理不外乎“天人合一、五行相生相克、陰陽平衡”三個,掌握其究竟,即可一通百通。
? ? ? ?國學內容概括起來七個字“經史子集儒道佛”,“經史子集”指國學經典文本,“儒道佛”乃三種思想,缺一不可。
? ? ? ?教育的對象是人,人有三性,一是本性、二是秉性、三是習性。佛家偏重講本性,《壇經》中六祖講“何其自性,本自清凈;何其自性,本不生滅;何其自性,本自俱足;何其自性,本無動搖;何其自性,能生萬法?!币虼耍拘允侨澜缑總€人生下來就有的,榮格把它叫的人類的共同意識,陽明先生把它叫做良知,這個本性只需要老師來喚醒,佛家著重告訴我們如何喚醒。第二個是秉性,它是每一個人不同的特質和能力,中國人把人概括分為木火土金水五種類型,具體到每一種類型的每一個人還有不同,所以孔老夫子才提出了因材施教的主張,但對人秉性的偏重主要在道家文化中,也就是道家提出的“道法自然”“無為而治”。無為不是不做為,而是不妄為。對于人的秉性,老師們需要的是通過仔細觀察去發現,然后遵重其自然發展規律,好好呵護即可。第三個是習性,它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養成的行為和習慣,它需要的是規范,所以儒家文化提出了“格物致知、誠心正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比嗽谏鐣猩钜谩岸Y”來約束和規范,所謂“不依規矩不成方圓”,即指此。因此我們從事國學教育要知道去:喚醒本性,發現秉性,規范習性。
? ? ? ?那么國學教育的意義是什么呢?我認為就是:了解生命、學會生活、享受快樂!所以國學教育要以生命喚醒生命,以身教影響生活,以快樂感染快樂!所以國學教育是生命的教育、生活的教育、快樂的教育,它不能簡單的用知識教育的方法去教去學,希望廣大國學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來做好我們的國學教育工作吧!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