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以前答應朋友寫關于中醫思維的文章,遲遲不敢下筆。進來思維中頻繁跳出此念頭,也就仔細斟酌,寫出一段來看看。
一
東周策:
秦興師臨周而求九鼎,周君患之,以告顏率。顏率曰:“大王無憂,臣請東借救于齊。”
在古人的書中,常常告訴我們要謹言慎行。有時候一句話不對,輕則關系破裂,重則有性命之災。比如顏率,他說來的這句話一定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不然完不成事,是很容易掉腦袋的。于是我就開始思考,為什么他有把握說出這樣的話來?
秦有一天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想得到九鼎,知道九鼎在東周那,于是派兵就向周君“求”。周君一想這個問題,就感覺非常的害怕,害怕的是什么?并不是這九鼎多重要,或多值錢,而是秦的這種行為,讓人覺得周好欺負,會對周邊的人產生影響,今天秦可以欺負你一下,明天魏可以欺負你一下,后天楚可以欺負你一下,還有完沒完?所以人多是欺軟怕硬,我們自身得要強大才行。
因此顏率把周君擔心秦求九鼎的行為稱之為縫隙,這個縫隙如果處理得不好,就會被無限放大,從而產生不可預計的后果。如果處理得好,國家就相安無事。
周君也知道這個縫隙的存在,這個縫隙之所以產生,在于秦的行為,于是就把顏率叫來了,就問他:“這件事應該如何處理?”
此時顏率的頭腦中就開始了各種利弊分析。
他在思考:
如今這個問題要從上中下三種角度去考慮,上策是從秦,中策是從周,下策是從外力。
從秦的角度來分析的話,首先秦王是什么樣的一個人,和他的女人們關系如何,和他的臣子關系如何,跟誰比較親近,跟誰比較疏遠?他的朝中有沒有貪官,秦朝的國力如何、民心相悖如何,此次帶兵的將領心性如何,最后綜合分析下來,好像沒有可以用的人。就算是有,代價太大,所以從秦內部入手破壞這條路行不通。
從周的角度來分析,周君是一個怎樣的人,我與周君的親疏關系如何,周的國力如何,民心相悖如何,朝中內外是否有可用的人等等。最后綜合分析下來,自身強大需要時間,但是諸侯國不一定會給周成長時間。所以這條路,也走不通。
從外力(天下大勢)的角度來分析:誰是我們真正的朋友,誰是我們真正的敵人,這是首先需要明白的問題。明白這個問題后,就開始考慮,找誰來制止住秦這個行為。最后分析下來,找齊是最佳辦法。
既然決定找齊了,那就要開始策劃,怎樣才能讓齊出兵。也就是怎樣才能先滿足齊的利益,齊王的夢想,于是就開始對先對齊王就行分析,齊王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我要說什么樣的話才能滿足他的理想?我要如何才能見到他?在他的臣子中,找誰推薦我去?在這個過程中,得準備多少的黃金珠寶?我要怎么才能功成身退,先做哪一步,后做哪一步等等一系列非常細節的步驟。
當顏率把周、秦、齊、天下大勢等都揣摩明白后,才慎重的說了這樣一句話,大王勿憂,臣請東救借于齊。
二
這種思維方式,和中醫看病的思維方式是一致的,屬于系統思考。
比如一個35歲的女性,已婚,重慶人,電視臺工作人員,頭疼半年來求診,系統分析如下:
1、35歲,陽明脈衰
2、已婚,詢問后得知,30歲結婚后房事一天一次,時間長達一年,屬于腎精不足證。
3、重慶人,詢問后得知,飲食偏辣,肝氣偏旺。
4、職業:電視臺工作人員,每天晚上十點上班,早上八點下班,工齡10年,證屬陰血虛。
5、主訴:頭疼半年,對頭疼進行辯證,假設為風寒頭疼。
6、其他癥狀。
最后把所有收集到的信息進行收集,進行綜合分析。
在現在我們所接觸到的中醫辨證論治,或西醫的治療中,基本都只在第五條和第六條上下功夫。
綜合下來的信息是:陽明脈衰、腎精不足、肝氣偏旺、陰血虛、風寒頭疼。
那接下來所需要做的是什么?就是先治什么,后治什么?或者同時治什么?或者讓證與證之間內斗,坐收漁翁之利。而這種思維方式就是系統思考。
當這種思考出結論后,與病人進行溝通,在溝通的過程中,看看這個人的心理狀態,性格特點,最后判斷是不是要給他進行治療,畢竟古人都說過,有些人有病也不能給他治。
從這里就可以看出來,中醫看病,很多時候更加看重的是人的問題,病的問題是附帶。而西醫看重的是病的問題,至于人的問題,我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