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東周策
一、秦興師臨周而求九鼎
秦興師臨周而求九鼎,周君患之,以告顏率。
九鼎,相當于后世的傳國玉璽,得九鼎者,如得天下。秦國發兵逼近的東周,勢要奪取九鼎,周君對此感到擔憂,這樣就說明了秦強周弱的情況,并且秦國強到可以公然無視其他國家的威脅(理由后說),東周自然是無法與這樣的秦國相抗衡。請大家思索,當自己遇到麻煩和困難時,找一群人商討辦法總是使自己感到左右為難,下決定時更加搖擺不定。這位周君在遇到國家生死存亡之際,并沒有坐在朝堂上,看著一群大臣在爭論應戰應和的問題,而是“以告顏率”。
那么最好的處理辦法是什么呢?
顏率曰:「大王勿憂,臣請東借救于齊?!?/b>
沒錯!顏率并沒有什么虛話,而是當機立斷,決定要向他國求救,顏率真是一個當之無愧的智者啊。在這么多諸侯國中,他只向齊國求救,表明了他對此有十足把握。別人下棋只會想到了對方下一步如何做,顏率就已經想到了在多少步后就會終結對手。
顏率至齊,謂齊王曰:「夫秦之為無道也,欲興兵臨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內自盡計,與秦,不若歸之大國。夫存危國,美名也;得九鼎,厚寶也。愿大王圖之?!?/b>
顏率一到齊國就說:“秦國殘暴無道,想通過發兵,搶奪東周的九鼎。我們君臣上下,都寧愿把九鼎給你,也不要給殘暴的秦國。保護將要滅亡的國家,能得到美好的名聲;得到九鼎,就是得到天下最寶貴的寶物?!鳖伮屎苈斆?,一開始就對齊王挑明了“秦之為無道”,這就是寧愿給齊國,也不愿給秦國的原因了。如果顏率馬上就和齊王做交易,用九鼎換救兵,齊王會有所顧慮,九鼎去齊和去秦有什么區別,其間肯定有貓膩。同時,“存危國,美名也”,也打消了齊王擔憂會得上強霸九鼎的惡名,完全符合中國人中“有德者居之”的倫理道德觀。
齊王大悅,發師五萬人,使陳臣思將以救周,而秦兵罷。
于是,齊王答應了,就發兵五萬救援東周,秦國為此停兵息鼓。
齊將求九鼎,周君又患之。顏率曰:「大王勿憂,臣請東解之?!?/b>
齊國向東周要九鼎,周君對此又感到擔憂。不過,這次與上次略有不同,周君并沒有“以告顏率”,而是,顏率主動提出決策,正所謂“解鈴人還需系鈴人”。
顏率至齊,謂齊王曰:「周賴大國之義,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獻九鼎,不識大國何涂之從而致之齊?」齊王曰:「寡人將寄徑于梁。」顏率曰:「不可。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謀之暉臺之下,少海之上,其日久矣。鼎入梁,必不出。」齊王曰:「寡人將寄徑于楚?!箤υ唬骸覆豢?。楚之君臣欲得九鼎,謀之于葉庭之中,其日久矣。若入楚,鼎必不出?!雇踉唬骸腹讶私K何涂之從而致之齊?」
顏率向齊王表示,九鼎可以給你們,不過,你們打算怎樣運九鼎回齊國?齊王回答:“向魏國借道?!鳖伮柿ⅠR否定了,理由是魏國對九鼎圖謀已久。齊王又說:“那就向楚國借道吧。”顏率還是否定了,理由也是對九鼎圖謀已久。齊就問:“那我該選擇哪一條道路,把九鼎運回齊國?”九鼎既然是一個王朝正統的象征,那肯定不就只有秦齊兩國想得到,其他諸侯國對九鼎也有所覬覦的,人家可以不管東周滅亡與否,但是,一個強國拿到了九鼎,就是萬萬不行。齊國自身也明白這個道理,不然,它又為什么會出兵救周。
顏率曰:「弊邑固竊為大王患之。夫鼎者,非效酰壺醬甀耳,可懷挾提挈以至齊者;非效鳥集烏飛,兔興馬逝,漓然止于齊者。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萬人挽之,九九八十一萬人,士卒師徒,器械被具,所以備者稱此。今大王縱有其人,何涂之從而出?臣竊為大王私憂之?!?/b>
顏率就回答:“九鼎不像醋瓶醬罐,可以懷揣手提到齊國,也不像鳥聚鴉飛,兔跑馬奔,當年,周武王為了運這九個鼎,用了八十一萬人,現在,齊王你就是有這么多的人,但是,應該選擇哪條路運去了呢?我也替齊王擔憂??!”九鼎和玉璽的區別,這就體現出來了,前者數量多,體積大,而后者數量少,體積小,所以,九鼎一運送,必定會驚動他國。假如九鼎是九個小杯子,可能這次計謀就不能成功了。出兵救周,遇到別國阻撓,可以全力應戰,而運寶回國,就會投鼠忌器。同時,也側面說明了秦國強大,敢于在眾目睽睽之下,公然索鼎,無視任何威脅。
齊王曰:「子之數來者,猶無與耳?!诡伮试唬骸覆桓移鄞髧?,疾定所從出,弊邑遷鼎以待命?!过R王乃止。
齊王一聽這話,就說:“你屢次前來,就是不想給九鼎而已”顏率說:“不敢欺騙齊國,請快決定運回路線,弊國隨時做好準備”齊王只好作罷。這就是顏率找齊國求救而不是找鄰國的原因。齊王犯了兩條錯,才讓顏率的計謀得逞,第一錯,忽視齊秦之間的實力差距,第二錯,忽視了九鼎的運輸難度。大家出來社會工作,難免別人會對自己有所求,但是,不一定所有的請求都能夠滿足,應學會如何拒絕不合理請求,顏率就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思路,欲拒先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