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帆齊微課
聽到袁隆平院士去世的第一時間,心里有一股難受在亂竄卻找不到出口。雖然知道院士年事已高,但還是難以接受。
民以食為天!袁隆平院士解決了我們吃飯的問題。對于一個在農村出生長大靠種田為生的人來說,沒有比糧食更重要的問題了。
我是從80年開始有記憶的。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位伯伯曾經坐在我家的門口說,唉,什么時候能吃飽飯就心滿意足了。那時候剛剛分田到戶,每家都卯足了勁兒干。父母親的所有精力都花費在家里那幾畝田的莊稼上。每天起早貪黑,兩頭見星星,汗珠子摔八瓣兒,對待稻子比對待娃還要用心。然而畝產量也就500斤左右,有的甚至還沒有。有時候稻子快要成熟了,一夜大風稻子倒伏在田里 或者吹落滿田黃金點點。那時候吃飯都是要精打細算的。
過了幾年鎮上開始推廣雜交水稻。雜交水稻只種植一季。父母輩才從忙碌的雙搶中解脫出來。雜交水稻返青快生命力頑強抗風耐旱產量高。很快從剛開始的少量種植到大片種植。雖然還很辛苦,但是很快實現了吃飯自由。
知道稻種背后袁隆平團隊的艱辛付出,已經是多少年后網絡發達的時代了。方明白,是袁隆平院士讓讓中國人“端牢飯碗。”少年壯志“我要為讓中國人吃飽飯而奮斗。”終其一生在漫長而又艱辛的科研路上努力探索。功勛卓越,又淡泊名利,粗衣麻布以農夫自居。
人終究都會逝去,讓我破防的是,袁院士不是突發疾病,而是在雜交水稻基地摔了一跤,醒來后的第1句話是問,水稻怎樣了?
禾下乘涼夢,一稻一人生。你的一生都在為最初的夢想奮斗。
你來時民有饑色
你走時盛世繁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