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與自己同課異構? ?
? ? ——以《書途同規》教學設計為例
? ? ? 這兩年整本書閱讀已經受到了重視,接到要上《駱駝祥子》的通知時,我思考了很久。因為我對整本書閱讀的理解是:這節課一定是基于學生對整本書的閱讀思考或者是能解決學生在閱讀中遇到的困難。于是我就開始了調查,通過調查我發現學生閱讀整本書面臨最大的問題不是內容讀不懂而是拿到一本書不知道怎樣去讀?基于這樣的學情我決定設計一節指導整本書閱讀方法的指導課。
? ? ? ? 閱讀方法何其多,我怎樣才能讓學生在我的課堂有所收獲呢?我最初思考時,腦海中有了好幾種方案,可是經過推敲之后發現好多方法并不是很實用,于是我又推翻了之前的教學設計。師父曾經多次提醒我要從學生學的角度去設計自己的教學過程,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去總結。
? ? ? 我決定把原來的想法全部拋棄,重新來做。怎樣才能設計出基于學生學情的設計呢?我最終確定了我的閱讀指導課讓學生發現四種閱讀的方法,這四種方法有難有易。整節課我們只需要達成了一個學習目標:掌握整本書的基本閱讀方法,在第一次成稿時,我設計的是先出示方法,再進行練習。比如:第一個閱讀方法是:讀書前先翻看導讀或前言、目錄、后記,對書的背景和作者有大致的了解,給了方法在讓學生去看書的前沿或者后記。可是這樣的設計是基于學生的學嗎?我反問自己,以學定教到底體現了嗎?以學定教這幾個字在我的腦海里徘徊,我又翻看了吳欣歆教授的《書冊閱讀現場》,在一番思考糾結之后,我決定自己做一回學生,再去讀一遍《駱駝》,我自己問自己這樣的教學設計是基于學生的視角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要相信學生,要放手,這幾句話不停地在我腦海中閃爍,我試著去改變自己的慣性思維,這個過程是那樣的艱難,現在回想起來這也許就是成長必須經歷的“陣痛”,我把整個教學過程翻轉了一下,由原來的先出示方法到現在的先出示練習,讓學生通過練習去總結方法,此時此刻坐在電腦前寫到這的我忽然有了新的發現如果在那節課上再有一些練習去考查方法的應用會更好,下次再有類似的課型我一定要加上這個環節。
? ? ? 此時回顧這節課,最讓我滿意的就是畫思維導圖這個環節,通過思維導圖學生能更加直觀形象的去理解整本書,學生畫的思維導圖雖然比較簡單,但是能把整本書完整的情節展現出來。在進行展示時學生把自己的思路能比較清晰的展示出來。不過這個環節也是些許遺憾比如:學生們展示的不充分,還有就這節課來說,我上課的這個班的孩子遠遠沒達到我的要求,這個結果是兩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其一:這個班級的學生在我到班級之前從未接觸過思維導圖,我用兩節課的時間向學生介紹并示范思維導圖的做法,但是對于七年級的學生來說兩節課遠遠不夠;其二:我自身的原因,我對思維導圖的介紹還是不夠精確,孩子們只是了解了一個大體。下一步我準備把思維導圖再做精做細,讓孩子們用起來更得心應手,讓思維導圖成為他們讀整本書的一種標配。因為只有認真閱讀才能做出符合這本書風格的思維導圖,反過來說如果想畫的出符合這本書風格的思維導圖必是在深閱讀的基礎上,二者相輔相成。
? ? ? ? 這節課讓我最不滿意的是開始的環節,本來設計的一個開場白,一緊張竟然忘記了。這讓我懊惱不已,開始我是這樣設計的:同學們,請看黑板上是什么?(課前畫了一張書的簡筆畫)學生回答出是書時,我則順勢引入課前游戲,通過閱讀整本書給你帶來哪些好處?由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現在再思考一下認為這個環節也是有許多漏洞,我可以把它繼續優化為:由黑板上的書直接引入方法的指導則更為貼切。比如:如何把一本厚書讀薄抑或把一本薄書讀厚,需要什么呢?自然引入方法。或者讓學生談一談自己的閱讀經驗閱讀方法,由此引入也是可以的。
? ? ? 這一節課有成功的地方亦有許多遺憾,葉圣陶先生說過:“教材無非是個例子”這句話用在整本書閱讀方法的指導上也是可行的,這次上的《駱駝祥子》的閱讀方法指導課也只是一個例子,這些方法同樣適用于各種長篇巨著,葉圣陶先生還說過:“閱讀是“吸收”的事情,從閱讀,咱們可以領受人家的經驗,接觸人家的心情”閱讀經典文學一樣具有如此功效,與單篇閱讀比較起來,整本書更具有示范性。如何去閱讀方法尤為重要。這也是我上這節課的初衷,當時有許多質疑聲,可是上完課之后,我發現孩子們確實需要可操作性強的閱讀方法。這些方法可以指導孩子們在浩如煙海的書山上,找到一條“捷徑”。僅僅這些方法遠遠不夠,我將在我以后的教學中不斷地實踐探索更多的相關的方法,并運用到整本書的教學中,讓學生不再懼怕那本“厚厚”的經典,讓學生在整本書閱讀的路上有法可依,勇敢前行。
? ? ? 寫到這兒,我忽然發現一個曾經不敢直視自己課的人竟然可以寫那么多,這難道就是人們所說的成長?我忽然醒悟之前的一切矯揉造作皆是因為太幼稚。今天寫完了這篇突然發覺原來和自己同課異構竟然是如此的有趣,也許以后我會愛上這種有點“自虐”的方式來完成我的下一步成長。痛并快樂著這是我上完這節課最大的感受,這或許也是人生的一種模式,我則樂此不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