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鄉的過去。我的家鄉是丘陵地區,有山,但山不高;有水,但水不大。小時候聽村里老人說,家鄉的房屋都是磚木結構,一個直系家族的房屋都連成一片,家與家之間有走廊相連,刮風下雨串門都不會淋雨,鄰居都很和睦,有事互相幫助,有好吃的相互分享。房子房徑很長,中間有天窗和天井,天窗天井是排雨水的,排雨水是暗溝,暗溝是石頭砌筑而成,人彎著腰可以行走。據說不管下多大的雨從沒有因排水不暢而被淹。一九五八年前,村前堰塘周邊的大樹茂密,樹枝相互交錯,人可以在樹上沿著堰塘邊走一圈,一九五八年大煉鋼鐵時,很多大樹都砍了用于煉鋼鐵。我們記事時起,只有兩棵皂角樹還在,皂角樹要兩人才能合抱住,樹冠象一把大傘,覆蓋著村中一塊空地,夏天人們習慣在樹下小息,晚上在樹下乘涼,小孩圍著老人聽講故事,我所聽到民族英雄岳飛的故事,就是小時候夏天晚上在皂角樹下乘涼時聽二伯講的。兩棵皂角樹的皂角,能滿足村里所有人家的洗衣去污清潔所用。皂角象四季豆,但比四季豆大,大的有一只多長,一寸多寬。成熟的皂角暗紅色,秋天是收皂角的季節,男人拿著長長的竹竿敲打著掛在高高的樹上的皂角,皂角象下雨般掉下來,男人停下后,女人和小孩紛紛上前撿拾。秋天刮大風和下雨后,皂角也會掉下一些,風雨后大家也會去搶著撿。洗衣服時,將皂角放在衣服上,用棒槌敲打,白色的皂漿就會出來,再用手搓搓衣服污垢就沒了。那種純天然的去污的皂角已成過去,但皂角所洗衣服的皂角清香還是很讓人留戀。
村里多的時候有一百二十多口人。據說我們的祖先是在明朝從江西遷移而來,現在祖墳山上有一墓地,雖然沒有任何記載,但那是大家公認的祖先墓。我們村幾百年來都是一個姓氏,從無雜姓進村。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村里上學的孩子有十幾人,我小時候還沿著彎彎曲曲的小路滾著鐵環和同伴們一起去上學,快到學校時把鐵環藏起來,放學后同學們又你追我趕地滾著鐵環回家。學生在暑假期間也要參加隊里的一些簡單的勞動,那時農村勞動很辛苦,特別是雙搶(搶收搶種),天氣熱,農活時間緊,有時晚上還要干活,但人們在一起干話很快樂,有時邊唱邊干,邊說笑話邊干。那種在勞動中尋找的歡樂,在歡樂中的勞功是愉快的。那時人們吃還吃不飽,穿還穿不暖,勞動還很累,但很開心,很滿足,也很幸福。人與人之間,家與家之間都很友善,很和睦。
我們村有一百多畝水田和早地,那是我們村世代生存的根基。它不僅提供了一百多口人的食糧,每年還要上交公糧、余糧萬余斤。勤勞的人們沒有讓一寸土地荒蕪。每年五、六月,春風吹拂著村前梯田綠油油秧苗,象綠色的波浪此起彼伏。確有“東風染盡三千頃,白鷺飛來無處停”的景象。清晨走在田間小路上,秧苗似乎與人親,輕輕掃拂著衣裳,田間散發的清新空氣的確心曠神怡。
一九七六年我上大隊小學當民辦教師了。我們大隊有六個生產小隊,人口不足八百,但上學的孩子有一百多,學校一到五年級五個班,每班有三十多學生,那時家鄉很重視適齡孩子的教育,如有適齡上學的孩子沒上學,學校一定要去走訪沒上學孩子的家庭,查明原因,如因家庭困難交不起學雜書本費的,學校核實后可以免除一切費用,保證孩子上學。一九七八年春我因上學離開了可愛的家鄉。
二,家鄉的現在。自一九七八年春我上學后,回家就較少。但每次回家發現家鄉都有新變化。 變化最快的是改革開放后,隨著改革開放,家鄉實行了包產到戶,田地,山林都分給各家各戶,原來吃不飽飯的問題很快得到了解決,勞動的時間也自由了。出外吃飯也不要糧票,住宿也不要介紹信,工作也不要查出身了。家鄉的年青人也開始紛紛外出打工了。他們除在外獲得了金錢外,也增長了見識。財富也開始積累,每年回家,家鄉都有新樓房在增加,而且一家比一家蓋的好。有的回家鄉創業辦起了養雞場,預制水泥板廠等。
前幾年我有空先后回家住過幾天。看到家鄉除老人,歸女,病人外其余基本都在外打工,在與留守老人聊天得知,現在人們生活的確過得很好。家家有樓房,電視機,電冰箱,洗衣機,空調,自來水等,家庭生活用品都應有具有,吃的、穿的、用的都不缺,而且很自由。但是。寂寞和孤獨總是伴隨著他們的生活。老人的子女們一年中除春節回家外,平時很難回家,就是回家了他們也有自已的家,照顧老人,孝敬老人都是有限的。婦女同志也是一樣,丈夫,子女都外出了,一年中相聚的日子也不多,不講夫妻生活,有時一天難說上幾句話。精神生活是貧瘠的、空虛的。家鄉人們精神生活最多的是打牌和看電視。
清明節期間,我回家祭拜祖先,看到家鄉過去的良田,現在雜草叢生,蔞蒿遍地。聯想到我在家
時這時候正是鬧春耕季節,正是人們施肥播種的時候。現在見不到那時村里人們忙碌的場景了。現在家鄉田地被耕種的不多,大多荒蕪著。我們村曾經辦了一個茶場,那時清明前后,滿山遍野都是采茶的婦女,兒童(因采茶季節性強曾組織學生去突擊采過茶),她們的服裝點綴著青山綠葉,那是一副美麗山村春天景象。現在茶場雖在,但已荒涼。再也沒昔日的繁忙景象了。
這次回家看到家鄉上學的孩子不多,孩子大部分隨著打工的父母過著游離的學習和生活。‘曾經一個大隊一所小學,現在一個鎮(相當原來的一個公社)一所小學。我曾經任教的小學,現在殘垣斷壁,瓦礫遍地,一片荒涼。看到曾經任教的學校現在的樣子,的確有些傷感。難道這真是社會進步,人們富裕后應有的結果嗎?
三,家鄉的未來。家鄉人們物質生活與從前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也有不少問題讓人憂慮。
首先是過去賴以生存的土地,現在不少已荒廢,我國是一個幅員遼闊,人口世界上最多的國家,解決好吃飯問題是歷代領袖的重中之重的事。雖然現在人們飲食結構發生了變化,食用主食稻谷和小麥玉米少了,但也不是不食。如果耕地繼續減少,多少年后很難設想糧食有無保障。
其次農村孩子教育問題。農村大多數人長期在外打工,打工的工作從事城市建設的多,一般住無定所,孩子也學無定處。孩子受的是動蕩的教育和生活,自然難以保證正常的學習,而且新的讀書無用論在家鄉滋生,他們也在用事實證明著讀書無用。一個人口眾多的階層的孩子受不到良好的教育,這個社會發展的后動力不會受到影響嗎?
再次是農村社會文化和精神文明的退化。農村房屋都建得很好,家用電器,生活設施也很齊全,但是大多數房屋平時都是沒人居住,只有春節才會回家居住幾天,平時基本是空空、靜寂、無生氣的村莊。而且房屋大多是獨門獨戶,平時鄰里間少有人住,住了也少有往來,暗地里還互相攀比,嫉妒甚至仇恨。不和諧的事常有發生。
最后是家鄉很多回鄉創業的人辦起了養雞場,一個大隊就有五.六個養雞場,養殖業的發展對家鄉經濟有很大促進作用,但那種粗放式經營的養雞場使用的是有激素的雞飼料,雞場又未對雞的糞便進行處理,所以一到村前就能聞到一股臭氣,特別是夏天更是臭氣熏天。而且雞糞所到之處雜草都不生長,眼前利益是犧牲后代居住環境獲得的。昔日那種清新自然的空氣,在現在的家鄉也是一種奢望。
未來的農村何去何從?土地能否實行集約耕種,把國家鼓勵農民耕種土地的政策真正落實在耕種土地的人身上,讓愿種地,能種地的人獲得更多的土地耕種權。讓荒廢的土地不再荒廢。農村孩子教育問題,有整個社會教育資源分配不公的影響也有對教育認知的提高問題。占人口較多的農村的教育資源肯定不如相對人口較少的城市,相對人口較多的階層的子女,受教育的程度在弱化,這是一種逆向淘汰教育的形式,長此下去它對社會發展的影響是深遠的。寒門難出學子已是社會的現實。一個金錢至上的社會,打工爭錢才是最重要的,寒門不需出學子也被寒門所認可。農村的精神文化重建,在農城鎮化建設中可得到部分解決。把分散的房屋集中統一規劃建設,把分散的養殖業,種植業集中科學地、規模地建設與管理'。農村仍有很大發展空間。前景也是美好的。
我所寫的家鄉,也是社會農村的一個縮影。對家鄉的憂慮,也是對家鄉的美好愿望。希望更多的人去關注家鄉,不要讓家鄉在富裕中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