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大英博物館攜百件館藏珍品來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大英博物館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正式開展。,在了如三舍每日勤勤懇懇掃地、看大門并時刻想擁有文藝氣質的小學僧,自然不能錯過這個難得的學習機會。
展覽很火爆,光安檢就排了一個小時。
廢話少說,直接上圖,看看大英博物館這回來中國都帶來哪些寶貝。
古埃及木棺,木乃伊木有來,上面有各種咒語和圖形,有興趣自己來猜猜是什么意思。
劉易斯棋子,用海象牙雕刻,世界上最出色的古代國際象棋棋子,對比下中國雕刻,簡直是沒“開臉”嘛!
“大洪水”記錄板,這件是本次展覽的明星,圍得人那叫一個多,如果您懂得楔形文字,那一定要給現場的朋友解讀下!
密特拉神像,正面看以為這尊神的身下是一匹馬,背面才發現其實是一頭牛,這可能就是西方的“執牛耳”。
拉美西斯二世雕像,這位法老左右手各執一法器。
王后豎琴,牛頭造型,每次看豎琴,總覺得中國彈棉花用的弓子是它的鼻祖。
環球航行紀念章,紀念英國德雷克船長繼麥哲倫之后進行的第二次環球航行。簡單說就是再論證一下地球是不是圓的。
沫司徒疑簋(GUI,三聲),沫司徒疑是個人名,簋就是北京簋街那個簋,中國商周時期的一種禮器,以前的天子為了顯示自己的身份,可以擁有九鼎八簋。
唐代劉庭訓墓的三彩文官俑,看完劉易斯棋子再看我大唐文官俑,感受下什么叫雕刻精美的“開臉”。中國古代喪葬曾有人殉之制,后來因為太殘忍并且浪費寶貴的人力資源,就改為文武官俑來代替。
中國重返世貿組織的木槌和簽字筆。
看完就一句,世界需要中國!
看完展覽后,本小學僧興沖沖地跑回了如三舍,跟舍爺匯報參觀情況,結果就出現了下面的情況。
舍爺:展覽不錯?挺有收獲?
小學僧:那是必須的
舍爺:“95號房”來了幾件?
小學僧:95號房是什么?
舍爺:你……你還是掃地去吧!
經過一番“知恥后勇”般的學習后,小學僧發現舍爺口中大英博物館“95號”及他的主人,
有著比大宋風云、清宮辮子戲、抗日神劇加一塊兒精彩十倍并且價值連城的內容。
更重要的是,95號中那些珍貴的寶貝,一件都沒帶來!所以光看展覽,不看小學僧下面的內容,你一定會后悔的!
宋徽宗的一夢,乾隆的涂鴉
夏日的東京汴梁天氣有些悶熱,在延福宮中小憩的宋徽宗做了一個很美的夢:大雨過后,遠處天空云破之處,有一抹神秘的天青色,格外令人著迷……醒來之后,他便寫下一句詩:“雨過天青云破處”,拿給工匠參考讓他們燒制——冠絕于世的汝瓷由此誕生。
汝窯的誕生
關于汝窯的誕生,宋徽宗做夢的段子只是民間傳說,并無史料佐證。倒是南宋葉真在《坦齋筆衡》中記載:“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窯器,故河北、唐、鄧、耀州悉有之、汝窯為魁……”明確了汝窯大概的燒造時間和燒制原因。
汝窯的誕生,與當時采用覆燒(口沿朝下)口沿不掛釉的燒造方式,不符合宋代皇室用器要求有關,也就是上文提到的“芒”。另外,基于宋徽宗的藝術家氣質和他崇信的道教,所產生的以清淡為美、不重雕飾的審美,正是帶有淡淡天青色的汝瓷于宋代誕生發展的原因。
對于汝瓷于宋代發展的時間,古陶瓷專家陳萬里先生曾推論:“從宋徽宗崇寧五年,上溯到哲宗元佑元年”。
700年后、700公里外的北京紫禁城,已經76歲的乾隆皇帝,拿起了一只天青釉的汝窯碗,不知是身體的原因還是什么事情,詩興大發的乾隆像往常一樣,一邊婆娑著汝窯碗,嘴中吟出了張冠李戴的御制詩:
均窯都出脩內司,至今盤多椀艱致。
內府藏盤數近百,椀則晨星見一二。
何物不可窮其理,椀大難藏盤小易。
於斯亦當知懼哉,愈大愈難守其器”
——乾隆丙午(1786年)御題
乾隆為汝窯作的那些詩
于今人的眼光,很難理解乾隆對于汝窯的“愛”。除了上文提到的汝窯碗,乾隆還分別在汝窯紙縋瓶、盤、洗、膽瓶等器物上,題刻御制詩。
根據乾隆為汝窯御制詩的年款所對應的年齡——乙未年(1775年,65歲)、戊戌年(1778年,68歲)、丙午年(1786年,76歲)判斷,可能是因為清代紫禁城室內光線不佳和年齡增長導致視力下降的原因,乾隆對于汝窯的分辨,在御制詩中出現兩次錯誤:
第一次,上文提到的把汝窯看成鈞窯;第二次更狠,“官窯莫辨宋還唐,火氣都無有葆光,便是訛傳猧食器……”不僅汝官不分,文雅的案上水仙盆,成為了乾隆詩中的狗食盆。
雖然清宮檔案中有過乾隆命御窯廠燒造汝瓷的記錄:“乾隆二年,十月十三日……汝釉杏元四方雙管瓶一件……”但小學僧認為,乾隆的審美更適合花花綠綠的粉彩、琺瑯!
2009年,這只帶有乾隆御制詩的汝窯碗陳列進大英博物館的“95號房”中,供世人觀賞。
大英博物館“95號房”的主人
1892年,光緒十八年,這在歷史長河中注定是一個猛人誕生的年代,劉伯承、郭沫若、佟麟閣、蔡廷鍇、佛朗哥,和大英博物館“95號房”的主人——波西瓦爾·大維德爵士。
1892年在印度孟買出生的大維德,按照現在的話講標準的富二代,老爸薩森大維德男爵一世名下有多家貿易公司、銀行和紡織品公司。家境殷實的大維德,在劍橋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大維德與中國陶瓷的邂逅,據說是來自朋友家中壁爐架陳設的一只中國瓷瓶。
1924年,末代皇帝溥儀離開了紫禁城,而大維德來卻到了仰慕已久的中國。
1925年,故宮博物院成立,已經在收藏界小有名氣的大維德應邀協助設計在紫禁城內舉辦宮廷藝術珍寶展。
故宮內大量的珍寶,讓大維德于瓷器鑒賞方面受益良多,幸運女神也同時眷顧了他。1927年重返中國的大維德,聽到了一個促成其日后在世界收藏界偉大地位的消息:慈禧太后在1901年出宮時將一批內府珍寶抵押給了北京的鹽業銀行。大維德最終獲得了這批40多件的瓷器珍品。
故宮文物的外流
在1924年溥儀出宮、清室善后委員會成立前,根據溥儀自傳《我的前半生》和他老師英國人莊士敦《紫禁城的黃昏》一書記錄,故宮內大量珍藏的珍寶,分別以戰爭劫掠、太監盜竊、官員巧立名目借出、抵押以及溥儀“自己偷自己”的方式流出故宮外。
“明清兩代數百年來帝王搜集的寶物,除了第二次被外國士兵拿走的以外,其余大都留在宮中……現在想來,這宛如一場大掠奪。參加掠奪的,上下交相賊。換言之,大概有機會偷的,沒有不去偷,簡直是天不怕地不怕。“——溥儀《我的前半生》。
1930年,大維德通過各種渠道并憑借自己的藝術眼光,陸續收集到大量的陶瓷精品。他也就此成為西方收藏中國陶瓷的第一人。
大維德爵士在世界陶瓷界的地位,不僅在于他收藏的眾多中國陶瓷精品,他之于中國藝術文化對世界的傳播、中國陶瓷的研究以及圍繞中國藝術與考古開展的藝術教育,都有別于其他西方收藏家。
1935年,大維德參與籌備了包含700余件故宮文物在內的中國古代藝術珍品海外大展。為了將文物安全運送到倫敦,他與英國政府交涉,并最終讓英方出動巡洋艦來運輸故宮文物。
在中國陶瓷器的研究中,大維德大量借鑒《遵生八箋》、《格古要論》里中國文人雅士對于器物的鑒賞研究方法和審美精神品味,并著手《新增格古要論》的翻譯(1971年出版,取名《中國式鑒賞》)。
倫敦大學成立的世界上第一個“中國藝術與考古系”,也與大維德有密切關聯。
“大維德爵士承襲了中國文人鑒賞家的傳統,他不僅僅是欣賞藏品本身,也努力考證它們的歷史和地域背景,以及過去幾個世紀以來相關的鑒賞和研究。”——《大維德爵士收藏的中國陶瓷》康蕊君。
1941年,大維德爵士被日軍逮捕,并在上海關押9個月。這次牢獄經歷讓他患上肌肉萎縮,隨后的生活以輪椅為伴。
1953年,大維德爵士將全部藏品捐贈給倫敦大學,并成立“大維德中國藝術基金會”。1964年,大維德爵士去世。
2009年,大維德爵士藏品,入藏大英博物館第95號展廳。
95號房中的宋瓷
于小學僧看來,大英博物館的精華在“95號房”,而“95號房”中的精華就是包含被乾隆涂鴉汝窯碗在內的宋代單色釉瓷。大維德爵士收藏的宋代陶瓷精品,包括了汝、鈞、官、定、耀州、龍泉等南北方窯瓷。
汝窯
精品中的精品,就是全世界僅存不足70件,臺北故宮21件,北京故宮二十余件,大維德爵士收藏有7件汝窯瓷。
小學僧說:汝窯的燒造,采用將器物內外施釉,然后用細小的尖狀支釘承托器物底部的裹足支燒法,支釘常見圓圈形隔墊和餅形隔墊。大英博物館收藏的北宋汝窯雙魚紋洗,足內便有三個“芝麻釘”痕。另外,大英博物館也收藏有一件,大維德爵士1935年于杭州發現的南宋時期支三釘墊餅。
小學僧說:汝窯燒造溫度相對較低,大約在1200~1250攝氏度,胎體呈香灰色,釉層較厚。對于汝窯神秘的釉料,南宋周輝在《清波雜志》有載:“汝窯宮中禁燒,內有瑪瑙末為釉”(清涼寺汝窯附近,確實發現有瑪瑙礦)。根據后來的科學分析,汝窯釉料中因含有氧化鐵和極少量的二氧化鈦,所以會形成汝瓷的天青釉面。
需要注意的是,雖然汝窯沒有采用北方窯場進入宋代后常見的“煤窯”,依然用木材柴燒,但是因為鈦元素的存在,所以釉面還是會出現偏黃的情況,不過黃色能更增釉面的青瑩。
小學僧說:于今天看來,能夠擁有一件汝窯,都屬天大之機緣。南宋時期有個官員,為了巴結主子,一口氣給宋高宗送了16件汝窯:“紹興二十一年十月,高宗幸清河郡王第……張俊進奉……汝窯酒瓶一對、洗一、香爐一、香合一、香球一、盞四只、盂子二、出香一對、大奩一、小奩一。”(南宋周密《武林舊事》)。
其中的“奩”,原指古代女子存放梳妝用品的圓形鏡箱,后來器形被制瓷參考,燒造“奩式爐”。大英博物館收藏有一件北宋汝窯的三足奩式爐。
鈞窯
雖然一些制作精美的鈞窯被進貢到北宋宮廷,也就是所謂的“官鈞”,但大多數的鈞窯制品仍屬于民窯制品。相比汝窯,鈞窯制品的胎體較為粗糙,釉色以天藍色的乳濁釉、玫瑰紫釉、青釉為代表。
官窯
口沿釉薄處胎體呈深灰紫色,足底無釉露胎處呈鐵褐色……這就是宋官窯瓷器代表性的“紫口鐵足”。官窯器的胎體較薄,呈深灰色,施釉較厚,釉中氣泡密集,釉面帶有大開片。
定窯
北方定窯于宋代開創了提高產能和燒成率的匣內支圈仰燒和覆燒,為了避免器坯與支圈粘連,所以器物口沿部無釉(芒口)。對于定窯出現的“瑕疵”芒口,古代匠師以金屬鑲邊的形式,來掩蓋這種缺陷。
寫在最后
雖然大英博物館“95號房”中價值連城的宋瓷一件沒有來,不過站在世界文明角度,仍能看到不少大英博物館收藏的中國及世界各地的珍貴文化遺產。
在最后,小學僧對想去國博參觀此次展覽的朋友有三點提示:
第一,如果有時間外加銀子充足的話,可以先看看《大英博物館世界簡史》簡單了解,因為展覽是建立在此書的基礎上展開的;
第二,要抱著學習和欣賞藝術的心態去參觀,千萬別說“這些都是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搶走的”諸如此類沒有常識的話,先有常識、再談愛國,多學知識,少放嘴炮。
第三,本次展覽禁止拍照,小學僧發的這些展廳內圖片,都是媒體日公開的照片,長槍短炮黨這次就不要帶“家伙”過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