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知乎:閱讀原文
by Sgt Pepper, zhihu.com
1. 離岸人民幣市場主要在香港
離岸人民幣市場主要在香港,這個最主要的離岸人民幣市場是兩邊長期貿易催生出來的自發的市場。企業對香港、以及通過香港作為中介進行的進出口貿易活動自然會產生貨幣交易,這個貨幣交易可以用美元等外幣結算,當然也可以用人民幣進行結算,這個結算的人民幣留在香港,逐漸發展成為最大的離岸人民幣市場。另外,還有直接投資、個人旅游匯款、包括近些年的點心債等涉及到人民幣的活動,但主要的量仍是企業貿易帶來的人民幣。
2. 離岸人民幣與在岸人民幣的價差來自套利活動和外匯管制
這個市場的本質以及人民幣匯率制度就決定了這個市場的行為。**人民幣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都存在極強的升值預期
**,加上外資出入境的管制,讓香港這個人民幣離岸市場變得格外有趣,針對人民幣的套利行為都在這個市場上開展。如果說這個離岸市場的初始功能是對貿易資金交換,那么隨著人民幣升值預期加強,這個市場越來越變成套利市場。
如果人民幣沒有升值預期,或者人民幣可以自由兌換,離岸人民幣市場就不存在套利空間,這很好理解。但實際上,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人民幣都是在升值的,所以在香港的人民幣(離岸人民幣)就變成了香餑餑,大家都想要人民幣,因為能升值,所以在升值周期,離岸人民幣的匯價會顯著高于在岸人民幣匯價,在升值預期和兌換管制的情況下,香港的人民幣更搶手。反過來,在貶值預期之下,香港持有人民幣的人都想盡快換成美元和港幣,離岸人民幣的匯價就會低于在岸人民幣。
3. 這兩者之間匯價的差有很多解讀。
首先可以把匯價差看作在岸人民幣未來升值/貶值的空間,離岸人民幣沒有匯兌管制,沒有央行托市,可以部分理解成實際價值,在岸人民幣匯率的管制和托市不會一直持續,最后總會向自由市場價格靠攏。
其次可以把這個價差看作離岸人民幣市場套利的空間或者套利的成本。作為個人來說,設想一種場景,我在深圳的銀行里用6萬人民幣兌換1萬美元,而在香港這一萬美元可以兌換成6萬1人民幣,中間的差價就是套利空間。如果有這種空間,就會出現填海式運動,有源源不斷的人這么操作來獲利,所以最終的價差一般低于去銀行進行匯兌的成本,當期的螞蟻搬家肯定不行,這時價差就看做是套利成本,所以這個空間對個人來說,在大多數時候都沒有用。
雖然當期套匯很難,但人民幣是在一直升值的,所以貿易企業就都采取了跨期套利的手段。一家企業通過貿易收入美元,在內地把美元換成人民幣,同時在香港遠期市場賣出人民幣買入美元(這是便于理解的前后資金平衡過程,也是風險對沖操作,實際上很多篤定了匯率會一直升值的套利者是不進行對沖的),就相當于賺了人民幣升值的差價。在這種套利空間存在的情況下,套利的企業就會在香港借入美元來完成上述套利過程,在香港沒有信用的企業就借道內保外貸通過保函和信用證完成上述套利過程,不同的是這種套利更赤裸裸,交易都是在關聯企業之間完成,在香港借美元貸款,將資金轉到國內做銀行理財(或者其他投資),6個月后賺到的錢是6個月人民幣升值的空間加上理財收益減去美元貸款成本和信用證成本,算是無本萬利。
綜上,這個匯差提供的套利方式大致是這種機制,具體的操作方法必定很復雜,我也不懂。這個空間對個人來說基本沒什么用,都是企業的游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