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四年(1402)元月,朱棣開始了他的最后一次沖擊,他的老冤家盛庸、平安、鐵鉉等人已經得到了消息,修好城墻等待著朱棣來攻堅,然而事情發展讓他們大出意料的是,朱棣并沒有去找他們的麻煩,而是取道館陶渡河,連克東阿、東平、單縣,兵鋒直指徐州!
盛庸和鐵鉉慌亂了,他們明白朱棣的企圖,他的目標不再是德州、濟南,而是那最終的目的地——京城,如果讓朱棣達到目的,一切就全完了,于是他們一反防守的常態,開始了對朱棣的追擊。
--當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兒》卷一
朱棣要“靖難”,理所當然的認為要一城一城的占領,直到占領南京,結果他在山東打了一年多,幾次被對方的堅城所阻,還險些喪命。這一次他直奔南京,果然,那些守城等著他來攻的明軍立刻放棄堅城開始追擊,攻堅戰變成了野戰。
西方也有類似的例子,二戰時法國人在法德邊境修建了被認為無法被攻破的“馬奇諾防線”,結果德國人繞過這條固若金湯的防線,從比利時攻入法國,很快法國淪陷,這條防線不僅沒有發揮任何防御作用,反而麻痹了法國人。
馬奇諾防線(法語:Ligne Maginot,英語:Maginot Line,德語:Maginot-Linie),從1928年起開始建造,1940年才基本建成,造價50億法郎(1930、1940年代貨幣),其名稱來自當時法國的陸軍部長A.-L.-R.馬奇諾的姓氏(1877~1932)。防線主體有數百公里,主要部分在法國東部的蒂永維爾。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位于法國東方所設的防御工事,由鋼筋混凝土建造而成,十分堅固。由于造價昂貴,所以僅防御法德邊境,至于荷蘭則由英法聯軍作后援。防線內部擁有各式大炮、壕溝、堡壘、廚房、發電站、醫院、工廠等等,通道四通八達,較大的工事中還有有軌電車通道。
由于法比邊界的阿登高地地形崎嶇,不易運動作戰,且比利時反對在法比邊界修建防線,所以法軍沒有多加防備,但萬萬沒有想到德軍會由此突破。1940年5月德軍誘使英法聯軍支援荷蘭,再偷襲阿登高地,而馬奇諾防線也因為德軍襲擊其背部而失去作用。
這種現象在中國古代叫做“燈下黑”,原指照明時由于被油燈自身遮擋,在燈下產生的相對陰暗區域,引申為由于身在其中或者先入為主,對一些信息產生屏蔽而導致看問題不全面或產生錯誤的認知和行為。我們稱之為盲點。
盲點
盲點原指視網膜上無感光細胞的部位,這里指關于我們自身的真實存在的信息,但是我們自己可能因為各種原因而不知道,別人卻可能看到。
視網膜上無感光細胞的部位稱為盲點。因盲點是視神經穿過的地方,這個地方人眼沒有視覺細胞,物體的影像落在這個地方也不能引起視覺。
由于人眼的視神經是在視網膜上面匯集到一個點才穿過視網膜連進大腦,如果一個物體的影像剛好落在這個點上就會看不到,這個地方就是盲點。盲點的形成是進化過程中某個環節的生物視神經衍生在視網膜前端,它的后代只能在這個基礎上修修補補不會再對其進行重大改動。
盲點不僅僅是在生理上存在,在我們對世界的認知中同樣存在。
前面我們闡述了網狀激活系統具有過濾信息的功能,在一般情況下,它只讓對我們重要的、有價值或有危險的信息通過。這使我們可以有效使用大腦,但也會帶來很多麻煩。因為,有價值和有危險的信息是比較而言,往往并不準確。如:我們計算數學題,可能有幾種解法,但如果大腦認為只有一種解法,它就將其他的解法過濾掉了。所以,人的認識會產生片面性,無論是簡單事務還是復雜事務。當然,復雜事物產生片面性的幾率更高。這種片面性,心理學給出了一個名詞:斯格托馬,即盲點。
心理學研究認為,人在知覺反應中存在著大量與盲點現象類似的現象,稱為“斯格托馬”現象(Scotoma,希臘文,指失去了部分視野)。一個人看不見或在選擇性認知中有失盲的現象,因而只能看到有限的信息,排斥了對其它信息的感知。如果我們受到了先入為主思想的影響,我們就有可能對其它事務的認識產生盲點。古詩云:“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講的就是這個道理,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人們自我評價的真實性和可靠性。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經常出現這樣的現象:錢包或者鑰匙就在桌子上,可你偏偏就看不見,拼命的尋找,甚至當有人給你指出位置時,你會說,剛才這里還沒有,誰剛剛放在這里的?戴眼鏡的人有時會戴著眼鏡找眼鏡。到桂林游漓江,導游告訴你對面山上有9匹馬,你把眼睛看累了也只找出3匹。對周圍同事,你喜歡的人怎么看都順眼,缺點也是優點,愛屋及烏;對與你和不來的人,怎么看都別扭,渾身的毛病。
有一次,我兒子需要登錄一個系統進行答題,但我忘記了他的賬號,我印象中在他的班級群的群文件中有,就登錄了去找,沒找到,我再次仔細的一個一個的找,還是沒有。于是在群里求助其他的家長,有人說在群文件里面有,我說沒找到,有熱心的家長發了一份給我。事后我突然意識到盲點問題,再次在群文件里面搜索,結果真的找到了。
我認為自己找不到,這個認知和看到那個文件會讓我產生心理不平衡,也就是認知不和諧,于是網狀激活系統就不讓看到了這個文件的信息進入大腦,結果我真的找不到這個文件了。當我認知到自已有可能有盲點時,認知改變了,認知和看到這個文件之間的不和諧消失了,網狀激活系統重新設定目標,就發現了這個文件。
盲點會讓我們對事物的認知不全面,看不到解決問題的各種可能性和方法,并且想當然的認為事物應當是我們認為的那樣;當我們面對同一個問題或事物時,由于每個人的盲點往往不同,有時會造成觀點的對立,因此產生爭執和不滿,影響人際關系和團隊氛圍。
每個人都有盲點
我們存在盲點是客觀事實,認為自己沒有盲點的人只是自己沒有意識到,或者說沒有認識到自己存在盲點本身就是他的盲點。
英國的魔術師 Derren Brown 在《Trick of the Mind》節目中,試探路人是否能察覺上一秒與下一秒的差別:詢問者拿著一張地圖,在路上隨便找一位路人問路,在詢問到一半的時候,安排了兩個人搬運貨物從詢問者和路人中間穿過,也就是說,其中有一段時間,詢問者會被門擋住身影。經過事先的訓練,另外一名實驗者趁機和第一名實驗者交互了位置。他們兩個是完全不同的人:不同的著裝,不同的高度,不同的嗓音。但大部分路人居然沒有發現詢問者被調包了(有興趣請搜索視頻《Person Swap》自行觀看)!
怎么會發生這種現象呢?當我們被打擾并要求完成一個任務時,大腦會立刻鎖定解決這個問題的目標,注意力集中在目標相關的信息上。在我們完全沒有意識的情況下,大腦自動地濾過了其他的信息,甚至沒有注意到正在與我們交談的人。
越是在自己熟悉的領域越可能存在盲點,比如在自己的家里或者辦公室找不到鑰匙和錢包的概率要大于在酒店。一些在某些領域的專家甚至是公認的權威同樣存在盲點,下面這些說法可以讓我們更深刻的認識到這一點。
有人這樣說過:
我認為在世界市場上可銷售5臺計算機(IBM主席Thomas Wafson,1943)
活見鬼,誰愿意聽演員說話?(HM 華納公司,1927)
腹部、胸部、腦部將永遠對那些聰明的外科醫生關閉(烏佳多利皇后特別外科醫生,John Eric 1873)
我們不喜歡那種聲音,吉他音樂在被淘汰。(Decca唱片公司拒絕甲殼蟲搖滾樂隊,1962)
股票已經上到了永久不會再高的水平(Irving L drake,耶魯大學,經濟學教授,1929)
640K的存儲對任何人來說都是足夠用了(Bill Gates,1981)
沒有人會買一部大屏手機(喬布斯)
每個人都有盲點,區別只是多一點兒和少一點兒的問題。如何避免盲點,讓我們可以看問題更全面呢?可以嘗試這樣做。
如何減少自己的盲點
接受自己存在盲點這個事實
當我們不承認自己存在盲點時,大腦就自動的將能夠證明我們存在盲點的事實屏蔽了,因此減少盲點的第一步就是承認并接受自己存在盲點這個事實。這樣大腦就有可能主動的讓那些證明我們看問題不全面的信息進入大腦,幫助我們對事物有一個更全面的認知,從而減少盲點。
從對立的角度看,搜尋證據
從自己的觀點對立的角度看待事物,問自己一個問題:如果這個觀點是正確的,支持它的證據有哪些?
如前所述,這個問題等于樹立了一個新的目標,從而打開了我們的網狀激活系統,收集證明該觀點的證據和信息。有了這些信息后在和我們原來的觀點進行比較,有助于我們掌握更全面的信息,做出更合適的決策。
頭腦風暴
每個人都存在盲點,但每個人的盲點各有不同,通過頭腦風暴可以讓團隊中的每個人各自看到的信息和方法集合起來,從而避免個體的盲點。
所謂頭腦風暴(Brain-storming)最早是精神病理學上的用語,指精神病患者的精神錯亂狀態而言的,現在轉而為無限制的自由聯想和討論,其目的在于產生新觀念或激發創新設想。 頭腦風暴法又稱智力激勵法、BS法、自由思考法,是由美國創造學家A·F·奧斯本于1939年首次提出、1953年正式發表的一種激發性思維的方法。
頭腦風暴法
團隊的氛圍應該是自由構建的、友善的、允許幽默的,要求有以下四個基本原則:
1、不批評任何想法。不評論,不抱怨,不做否定的手勢。讓大家暢所欲言,并將想法記錄下來就好。
2、任何想法都不是瘋狂的。聽上去荒誕或離經叛道的想法可能含有一點可行的部分。
3、想法的數量很重要。努力得到盡可能多的想法,此時不要考慮是否合理,越多越好。
4、抓住機會搭便車。基于他人的想法擴充并完善。做到這一點需要重復別人的想法,在添加一些或指明另一個方向。
--保羅 R.蒂姆《客服圣經》
盲點不可避免,但我們可以通過訓練減少自己的盲點。
有益的肓點
通常我們談到盲點時,都是指象盲人摸象的故事那樣,只看到了局部的信息,并把局部的信息當作全部,阻礙我們認知事物的全貌。但在某些情況下,只看到局部信息反而是有益的,有助于我們可以做得更好,走得更平穩。
羅大倫老師講過這樣一段經歷:
那天,我們去云南騰沖,因為騰沖駝峰機場的天氣環境險惡,飛機無法降落,所以就改飛保山,然后,從保山驅車,跨越高黎貢山脈,進入騰沖。
這條路有些路段非常難走,蜿蜒盤旋,有的地方我還見到了山上落下來在路上的石塊。
一路上,我們車上幾個人在聊天,聊得很開心,直到司機突然問我們:“剛才你們覺得身體難受了嗎?”
司機說:“那說明你們身體還不錯,就在剛才,我們經過了一段號稱死亡公路的路段,因為從上到下落差非常大,很多人感覺身體不舒服,一些外地來的大貨車,因為剎車系統沒有噴水冷卻裝置,車都會出大問題的,所以這段路被叫做死亡公路。”
我們聽了面面相覷,想想剛才確實沒有什么感覺啊,尤其是像我這樣對身體的感覺特別靈敏的人,都沒有任何感覺。?
我對司機說:“多謝您現在才告訴我們這個事情,如果在之前,您提前告訴我們:我們現在馬上就要經過死亡公路了,這段公路落差非常大,很多人身體會出現不適應的感覺。如果您提前這么說的話,我想我們多數人會有開始緊張,然后細心體會,最終有感覺的。”?
大家都紛紛說可能是這樣的。?
因為不了解這條公路的狀況,人們可以坦然自若,如果了解了公路的風險,大部分人就會產生很多沒有必要的擔心,影響著經過這一段路的心情。
我也有類似的體驗:有一年我和幾個同事去爬黃山,正好趕上黃山的蓮花峰和天都峰兩座山峰切換(正常情況下只有一座山峰對外開放),兩做山峰都可以爬,機會難得,我和幾個同事爬完一座山峰后仍有余力,又順利的爬了另外一座,由于霧氣,我們看不到什么風景,也看不清山路的險惡,沿著臺階上去,又下來,下山后只感覺到精疲力盡,沒有其他感覺。
第二天天氣好了一些,我們繼續在黃山上玩的時候,看到很多山路非常危險,走起來提心吊膽的。導游說:前一天我們爬的那兩座山峰比這險峻得多。我們聽了甚至感到后怕。
我們因為看不到風險,反而可以順利的爬上更險峻的山峰!
對于小孩子來說,如果大人完整的告訴他們做每一件事的風險,那么很多時候他們會放棄探索,如我兒子有一次去動物園區拿了一條蛇在手上,也就是我們平時說的“初生牛犢不怕虎”,他長大了反而不敢了;很多癌癥病人據說是被癌癥嚇死的,而不是癌癥本身致死的,因此醫生在確診后都是先和家屬溝通,由家屬根據病人的實際情況決定是否如實的告知病人病情;我們回想一下自己的人生經歷,也可以找到很多由于不知道,不清楚而去做了,事后了解更多信息后感到后怕,甚至以后再也不敢重復了。
如果我們確定要做一件事,適當的一些盲點反而是有益的。
-END-
本文編碼:(BABU連載之29)
第三單元:認知不和諧
3.1 認知不和諧(直面自己:炒股為什么會虧錢呢?(連載之26))
3.2 “真理”和信念(你的“真理”其實僅僅掌握在你的手中(連載之27))
3.3 網狀激活系統(我們都是有目標的信息尋覓者(連載之28))
3.4 盲點(連載之29)
《做更優秀的自己》公開課
BeABetterU
重構認知? 突破自己
影響環境? 改變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