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那天,兄妹三帶上家人整整齊齊去殯儀館給爸爸掃墓。三家人進入存放爸爸骨灰的房子里,準備給爸爸鞠躬、上香。
妹妹提醒哥哥,先用干凈的毛巾把爸爸的骨灰壇抹干凈,還要把骨灰壇的蓋子揭開一會,讓爸爸出來接收家人的祝福與家人帶去的美味佳肴……說是媽媽吩咐的。
想不到媽媽還有這種儀式感,還有這個操作。給妹妹一提醒,想想媽媽的說辭也是個道理啊。
于是哥哥把爸爸的骨灰壇抹干凈后,把壇子的蓋子揭開一陣子再蓋上。雖然明明知道這樣的操作,爸爸并不會真的出來迎接家人,但是這不就是生活的儀式感嗎?這就是一種信仰,一種傳承,代表的是血脈、一代一代的傳承,讓孩子們銘記前輩,有感恩之心。也能深深感受到媽媽對爸爸的愛慕之情。
雖然爸爸生前時不時會與媽媽爭吵、論高低,但是爸爸媽媽之間還是愛著對方的,幾十年的夫妻還是有感情的,只是爸爸媽媽他們表達愛意的方式不一樣。
寫于2025.4.9
星期天早上七點鐘出發上媽媽家,大早上去媽媽家陪媽媽出門散步。
去他媽媽家還不到八點,媽媽還沒吃早餐
跟媽媽說,不在家吃早餐,母女兩人出門散步,到外面隨便買點早餐吃。
媽媽把冰箱里哥哥送過來給她的魚干竿,分出一大半給我帶回家品嘗。
媽媽特意多給魚干給我帶回家,只留下一點給她和妹妹吃。媽媽心里總是裝著兒女、裝著他人,為自己想的少。
每次上媽媽家,媽媽都想方設法讓我捎點東西回家,以表達她的心意。
媽媽年輕時在老家干農活很是了得,種花生,黃豆,曬菜干,養雞……,每次回娘家,媽媽都會準備好多家里的土特產:大包小袋打包給我帶回家。媽媽每次看見我帶上她親手種的花生、黃豆,曬的菜干、炸的花生油,養的雞,養雞下的蛋,帶回家,媽媽很是開心,感覺她的付出很值得。即使累點也心甘情愿。
現在媽媽年紀大了,不干農活了,媽媽也想方設法給予女兒。別人給她吃的,媽媽都會勻一點出來給兒女們吃。媽媽不是自私自利的人,心里想著別人,想著兒女。
母女兩出門,問媽媽要不要到附近的山頭爬山?媽媽說,就在小區周圍轉轉吧。
媽媽年紀大了,體力上沒有年輕時充沛,到底是年歲大了,一年不如一年。現在帶媽媽出去玩,需要爬山、爬坡的媽媽都不愛去,一怕累,二怕頭暈。
媽媽說她要帶我去看一樹很漂亮的花兒。說前一陣子與鄰居阿姨出門散步遇見的花兒,今天媽媽要帶我去看那花兒,也讓我飽飽眼福。
可是媽媽住的社區實在太大了,縱橫交錯的巷子,把媽媽迷倒了,在小區里轉了一個多小時,也沒看到媽媽看過的那一樹繁花,媽媽有點失望。
母女兩人在滿是繁花、異草的社區走了一個多小時,準備去商業街吃早餐。
媽媽把我引到一家小店,說哪家小店的大米煮飯特別香,引到一家商店說,說家商店賣的面條很好吃……媽媽提議,讓我都買點大米、面條帶回家試吃 如果家人覺得好吃,下次多買。
來到早餐店,問媽媽要不要吃腸粉?媽媽說她想去那新開的店買早餐。去到新開的店,那是一家連鎖包點店,正在做開業前的準備,還沒開業。媽媽提議到另一家去吃餛飩。走近看那家餛飩店不營業,就到隔壁一家小店吃小籠包,吃餃子。
媽媽居住的社區是棚改戶,社區能容納近萬人居住。媽媽對社區的環境很熟悉,也習慣了在社區的生活。每天有事沒事都出門散步,到菜市場、商業街轉悠。對于商業街售賣的商品,媽媽都很熟悉,我的到來,媽媽還當導游呢。媽媽已經習慣了社區生活,兒女們感到安慰。
寫于2025年4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