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謂的刻意練習,一直都是錯的。

天才來源于正確的刻意練習

? ? ? 第三周和大家分享的主題是《我們重新認識了“刻意練習”》。一改慣例,不用腦圖來梳理笑來老師的文章,因為文中的三個關鍵詞:“坐享”“興趣”“反思”即構成了在刻意練習里最需要培養的元認知能力,通過“有興趣”——“刻意練習”然后加深興趣,再重復動作。這件有興趣的事,最好你能夠刻意將注意力更多的放在你要做的事,1分鐘,3分鐘,9分鐘,然后更多時間全神貫注投入在里面。“坐享”“反思”將更好的鍛煉元認知能力,元認知能力的好壞,決定了刻意練習的結果。一句話:鍛煉元認知能力,反復增加練習的時間,若能變成興趣,刻意練習才是最有效的。


思考“刻意練習”的真正含義,不浪費刻意練習的時間!

? ? ? 簡單的事情重復做,重復的事情專心做。我已經忘記這話是誰說的了,每當開始一項新的工作或者生活技能的時候,我耳邊總會回想起這句話。那么多年下來,是比那些“巨嬰”(“巨嬰”羅胖解釋為如嬰兒一樣永遠活在幻想里的成年人)似乎積累了不少的技能,但是由于練習的深度不夠,基本所有原來花時間練習的事兒都只是半桶水,等到需要用到的時候,發現所謂的練習,沒有結果導向,一直都是錯的。比如一年級開始彈的琵琶,我每天晚上“duang.duang.duang”的談了五年,不間斷。就因為媽媽一句話,6年級學業緊就暫時擱置了,后來上了初一,我還偶爾彈兩下,再接下來,練習的時間就越來越少了。最初,因為“興趣”我也堅持了5年,按理說應該會繼續下去的,可是沒有。回想起來,第一,因為所在的琵琶隊解散了,第二,因為沒有去到更高的一個境界,又沒有了原來沒到節假日的演出,所以慢慢的“彈琵琶這種刻意練習”變得可有可無。假如,我一開始就是告訴自己,我一定要考過琵琶X級,然后無論如何,都要進入一支琵琶隊,堅持下去。那么我相信,我今天一定還在“duang.duang.duang”的彈奏,出入各種匯演。

? ? ? ?后來的“游泳”“寫作”等等也是一樣,練習了一段時間,好像小有成績后就沒了下文了。我所做的練習,經歷了時間,也得到了一些結果,可以稱著“刻意練習”的方法居然是錯的。你,是不是也有這樣的經歷?

? ? ? 除了笑來老師說的“刻意練習”,我還翻閱了一些關于“刻意練習”的資料,如:安德森的《刻意練習》,他告訴我們天才來源于“正確的可以練習”——有目的的,刻苦的學習,并且需要三原則“專注”“反饋”“糾正”。大致兩個不同的大師都提到了,刻意練習需要有正確的目的,然后走出舒適區,將專注力放于練習的事兒上,分批獲得反饋,然后不斷的糾正它,才是正確的刻意練習。

? ? ? ?互聯網的時代,我們每天都要面對鋪天蓋地的信息,我們的專注力時常被專注,然后又自動屏蔽那些我們以為我們不需要的信息。“刻意練習”很容易就迷失在信息里。那么到底應該如何做呢?我把正確的練習用一條原則來貫穿,即我們的練習需要在練習的開始“既見樹木,又見森林”,然后在練習的過程卻要“既見森林,又見樹木”;具體的方法:

(1)找到練習的目的

(2)有目的練習

(3)用“坐享”鍛煉你大腦的適應力,提高你的元認知能力

(4)在每次覺得痛苦的時候,保持你最初的動機(你練習的目的)

(5)重復1-4.

? ? ?2017年,我的愿望單“系統性思維”和“關鍵對話”的能力得到實踐,并能夠在以后的人生里靈活應用它。怎么做呢?畫100張系統循環圖,進行100次關鍵對話(記錄).愿“刻意練習”這種技能能夠伴隨我和大家找到更好的自己。


既見森林,又見樹木;既見樹木,又見森林!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