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偶然的機會,看到讀過《富蘭克林自傳》的一個朋友說書中關于富蘭克林13種品德的修身立德計劃,使我非常震撼,馬上把這本書加入購物車,迫不及待的讀起來。
書分三個部分:讀起來的感覺各不相同。
1、正傳:家庭和個人歷史
這部分寫于1771年,原本是富蘭克林寫給兒子的信,主要與兒子談家庭和個人的歷史。從寫書這事看出:國外人的家族感很強,我們普通人多關注眼下的事情,沒有太多家族的概念。
富蘭克林1706年出生于一個普通小商人家庭,8歲入學學習,2年后中斷學業,幫助父親工作。后先跟隨其兄做印刷業的學徒,再和人合辦印刷所,開文具店,辦報紙,出書,善長組織等等,富蘭克林的經歷實在是太豐富,書中還描述了很多關于他的事情,因為自己相關的經驗和知識太少,那些我沒經歷的事并不能完全理解,但這絲毫不影響這本書對我認知的影響。
這部分我們也可以拿來借鑒,把我們的經歷和經驗記錄下來,留給子孫,誰不是在經歷中成長,實踐中獲得的道理是最能打動人心的,長輩的經歷我們也很想知道。
決定要把生活中我經歷過的重要事件通過簡書記錄下來,當今天成為歷史的那一刻,相信這會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2.續傳I:給青年朋友談心。
富蘭克林的朋友看過第一部分的手稿之后,建議富蘭克林寫續傳,便有了這第二部分,寫于1784年,主要是與青年朋友談心,希望自己一生的經驗教訓能給后人以啟示。
這部分內容較短,但是我體會最多,感悟最多的一部分。這部分主要講了作者的修身立德計劃,不得不說13種品德。
具體如下:富蘭克林提出了13種品德。
第一,先明確品德的名稱和含義,比如:節制:食不過飽,酒不過量。個人認為這一條是富蘭克林可以在他那個時代高壽的最重要原因,其他的品德這里不一一列舉,感興趣的可以找書來看。
第二,將13種品德按照自己認為的重要順序排個次序,一個時期內集中精力執行一種品德,作者是以一周為一個周期,如此輪流替換,晚上記錄下其他品德的過失。13種品德一年可以循環4次。
第三,做一本冊子,專門記錄各個品德的執行情況。作者采取的做法是,在對應有過失的品德后面畫黑點,沒有過失不畫。
第四,不斷修煉。
通過這些刻意練習,雖然永遠也達不到我們所希望的完美的地步,但是在練習的過程中,我們的品德卻改善了。
看到這里,突然有點懂了,并不是先學習怎樣做事,而是取決于我們要做一個怎樣的人,想清楚自己要做怎樣的人,在很多為人處事的選擇上便不會為難。
有兩本很出名的書,一本叫《人性的弱點》,一本叫《人性的優點》,管理好自己是門很重要的課程,希望我們通過刻意練習,都能成為自己想成為的那種人。
3、續傳II:從政經歷
最后一部分主要講富蘭克林逐漸從政的過程和經歷,作者真誠和正義的品德使群眾愿意相信他,當時要促成一件事情,或是通過一項議案,當官的都認為找富蘭克林就對了,作者也的確有這種能力。
最后,作者還說:依靠本性、品德、思考和 習慣是我們成事的最簡單的手段。
讓我們一起努力,成長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