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I部分
What
片段主題
觀察是非暴力溝通的第一個要素。非暴力溝通強調動態的語言,不主張絕對化的評論。我們要尊重當時的情境,觀察他人的行為,并對觀察結果進行客觀清楚的描述,而不是用評判、指責或是其他的方式進行溝通。
適用范圍
在任何需要以語言形式溝通的情形,都需要對觀察和評論進行區分。
Why
這么做的好處
區分觀察和評論的界限,即區分客觀事實和主觀臆斷,我們自己的態度會顯得更加和善而客觀,可以充分尊重到他人的感受、當時的情形和事實依據,使人與人之間的情緒氛圍更加平和友好,溝通更加實際高效。
不這么做的壞處
如果將觀察和評論混為一談,或者言過其實,別人就會傾向于聽到批評,以為自己被貼上了負面標簽,甚至會產生逆反心理,不愿意做出友善的回應,在負面情緒的影響下反駁我們。
How
為避免混淆觀察和評論,可按以下步驟進行溝通:
1、尊重當時情形——在向他人表達想法之前,先弄清楚當時的客觀情形,同時保持自己的情緒平靜;
2、找出事實依據——理清思路,通過仔細觀察、回憶或頭腦風暴,找出事實依據;
3、客觀描述事實——用不帶有評論、貶低、質疑、責備的詞語,清楚、準確、客觀地描述事實;
4、運用啟發式提問——著眼于問題的解決,建立在和善、尊重的態度之上(也可適時直接提出改進建議)。
A1回憶你經歷的或者看到過的將觀察和評論混為一談的溝通經歷
兒子山山放暑假了,參加了一期酷蟲夏令營。他在這個夏令營期間認識了很多小伙伴,和老師們也相處得很好,感覺很開心。帶隊老師水生老師有一天晚上給家長分享照片和視頻。我看見山山在視頻里說:“我覺得自己越來越丑了……”水生老師問:“為什么呀?”山山繼續帶著羞澀的表情說:“因為我最近老是發脾氣。”
這件事情中,山山給自己貼了一個負面標簽,“老是”這個詞就是帶有評論含義的詞語。如果這句話換做是我們大人對孩子說,“你老是怎樣怎樣”,孩子就有可能把這句話理解為批評、羞辱,于是大聲抗議爭論,或者有可能會真的覺得自己這方面很差,進而自暴自棄、越來越差。
A2設想一個場景,請按照I部分的提示寫出使用非暴力溝通方式進行表達的具體步驟。
天氣熱了,山山喜歡在家里光著腳丫到處亂跑。外公經常大聲提醒他:“山山這樣要不得啊,你不感冒才怪……”沒有任何效果。外公的做法是將主觀預測當成了事實。如果以后山山再次出現這種情況,按照非暴力溝通方式進行表達,我可以這樣做:
1、尊重當時的情形
如山山吃過晚飯后下樓玩耍以后回到家,脫掉運動鞋就光著腳丫,沒有穿拖鞋。這時我應觀察他面臨的基本情況,比如確認房間的空調溫度是否過低,地面是否有灰塵垃圾或積水,特別是要確認是否有危險物品(如有,則必須馬上制止他的行為或清理場地,而不是過多地使用語言)。
2、找出事實依據
山山當天上午參加完籃球課程,中午回到家時,也是這樣光著腳丫不穿拖鞋。對于他這樣的行為,我的內心感受是有一點擔心。
3、客觀描述事實
我蹲下來,看著山山的眼睛,用和善的語氣描述事實和我自己的感受:“寶貝,媽媽注意到,今天中午和現在,你有兩次光著腳丫什么都沒有穿,你看空調一直開著地板上很涼,媽媽有點擔心,不知道小腳丫長時間涼著會不會感冒。”
4、運用啟發式提問
我繼續用和善的態度向他提問說:“寶貝兒,為了不感冒不生病,你可以做些什么呢?”我想,他可能會開心地說:“那我穿上襪子吧~”^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