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完了李白,我們該說說盛唐時代另一位大詩人——王維。
王維最難解讀,一來因為他的才氣,可以說這個人太有才了,不下李杜。二來是因為他的性格,他仕隱兩得,可偏偏個性中又帶著一絲怯懦,不夠決絕,所以造就了他或譽或毀,毀譽參半。顧隨先生說“欲了解唐詩、盛唐詩,當參考王維、老杜二人。幾時參出二人異同,則于中國之舊詩懂過半矣”。
王維在他那個時代被尊為“天下文宗”,“獨步于當時,染翰之后,人皆諷誦”,“凡諸王駙馬豪右貴勢之門,無不拂席迎之。寧王、薛王待之如師友”,可見其地位之高。一曲“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更是成為“陽關三迭”。
王維被后人稱為“詩佛”,這與他的個人經歷有很大關系,他曾經兩度隱居,尤其是后來在輞川隱居時,寫下了不少被后人認為有“禪味”的詩有很大關系。但王維的詩或者說他的大多數詩是不是有“禪味”,這是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我們會在后面論述。但我們可以肯定的是,他的很多詩是對風景自然的描述,蘇東坡曾說王維的詩是“詩中有畫”,而他的畫則是“畫中有詩”。
王維的才氣決定了他的詩文絕對可以和李杜比肩,然而正是因為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也成為了他的詩文的缺點。
試想一下,一個畫家,如果作畫,他必定是首先站在客觀、第三者的角度來看待事物,這樣才能捕捉到細微之處。但正是由于站在以詩寫畫、以畫入詩的角度來構思詩文,那么必不能注入自己的無限的情感。寫出來的詩多數是讓人覺得清淡。所以有人說,王維的詩適合以茶品之。
同時由于他在歸隱的生活中,心中尚有從仕的追求,所以參禪悟道也并未多么深刻。他不同于陶淵明,陶是真的從隱了,所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而王維不同,他在隱居的生活中還時常惦記著從仕,他在輞川隱居期間,后復官,你看他心里那個得瑟勁,別提有多開心了:
“不到東山向一年,歸來才及種春田。雨中草色綠堪染,水上桃花紅欲燃。優婁比丘經論學,傴僂丈人鄉里賢。披衣倒屣且相見,相歡語笑衡門前。”
你瞅瞅,這高興的樣子,看著草啊,花的別提多可愛了,“綠堪染,紅欲燃”簡直是脫口而出,可見其塵心未了,根本不可能參禪得道啊!
正是由于他的這種矛盾的個性,使得他的詩詞既有才堪比肩李杜的一面,也有不倫不類,虛情假意的一面。
我們先看看他最有禪味的兩首詩,這兩首可謂渾然天成: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鳥鳴澗)
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辛夷塢)
這兩首詩為何我覺得最有禪意呢?你且看,這詩中,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動靜皆宜,有一種活潑、淡然的美。
說起禪味,就不由得我想起很多往事。我于高中時初識《六祖壇經》,后上大學時,讀《太平廣記》、《易經》,閑著無聊之時,翻遍《菜根譚》、《幽夢影》、《圍爐夜話》、《小窗幽記》。對儒釋道三法略有了解。自釋迦摩尼傳法大迦葉始,就是“以心傳心”,正所謂“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至菩提達摩二十八代,于梁武帝普通七年,進入我國,直至六祖惠能,“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溈仰宗、臨濟宗、曹洞宗、云門宗、法眼宗,成為禪門五宗,世稱“五家禪”。我們都知道六祖之所以得到五祖弘忍衣缽,皆因那四句“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比神秀那四句“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要見性得多。后惠能忍隱十五年方出來傳道,自此禪宗有“南頓北漸”之分別。而南派逐漸占據上風,成為禪宗主流。南派頓悟講的是“當頭棒喝、直指人心”,不必整天打坐參禪,正所謂“平常心是道”。《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佛曰“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都說明禪是活生生的,不是枯坐,也不是每天抄經禮佛就能參透的。禪必定是以一種活潑、有生氣的姿態來修行,枯坐參禪只能是陷于執念,因為有了執念,必定不能領會佛法宏旨。就如同懷讓禪師點化馬祖道一“磨磚不能成鏡,坐禪豈能成佛”。話說到這里,不由得想起當今世界,和尚們都不好好念經了,一眾大師都出來講課出書,好像是在普度眾生,實際上是賺的盆滿缽滿,眼中除了名利二字根本就棄佛法于不顧。即便是這樣,依然眾多信徒,追之捧之。實在是令人覺得俗鄙的很啊!
如果還有我認為的在禪宗、靈修領域值得稱頌的人物,那就非印度的克里希那穆提莫屬了。克氏是我認為在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心靈導師,蕭伯納曾經如此評價克氏——他是我所見過的最美的人類。克氏的很多譯著現今已在國內出版,對于想提升自己內心世界的人來說,讀克氏的書比讀那些心靈雞湯要好得多得多的多。
王維這兩首詩之所以寫得好,雖然也是站在客觀的角度來描繪風景,但讀起來讓人覺得渾然一體,用語簡單直接,但又能透露出生命的靈動。任繼愈先生所著《國學讀本》只選了王維一首詩就是這首“辛夷塢”。這兩首詩可以用自然、平淡、親切、質樸來形容。這兩首詩只能用“真好”來形容了。怎么個好法,讀者自己慢慢去領悟體會,幾時能參出個中三味,距離禪境就不遠了。
王維寫了很多詩,但如果細分一下,有些詩是上上品,整首詩都讓人覺得意味無窮,有些詩則是只有“佳句”,另外有些詩則是有濫句了。
我們再看看另外幾首可稱得上是上上品的詩作: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相思)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送元二使安西)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一首《相思》,勾起我多少青春年少的回憶。那個一襲紅裙的羞澀少女,那個贈我紅豆的兩小無猜,雖然彼此心照不宣,但終究是只落得“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據說此詩是為李龜年所作,天寶之亂后,李龜年流落江南,經常為人演唱《相思》,聽者無不慘然,此后這首詩在梨園弟子中廣為傳唱。因“此物最相思”才“愿君多采擷”,君采擷的越多,才越能感受到我最深情的相思之情。這種相思之情,只有在你看到掌中紅豆之時,才能體會到我綿綿無期的思念。“天涯地角有窮時,只有相思無盡處”,“此恨綿綿無絕期”。王維這首詩,語近情遙,婉曲動人。“二十字移情固至此哉!”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詩中第一等的名篇。此詩為當時梨園樂工廣為傳唱,納入樂府三疊而成為陽關曲,被后人譽為唐詩的“壓卷之作”。詩意我們自不必說,且看后人如何評價吧:宋劉辰翁評“更萬首絕句,亦無復近,古今第一矣。”;明李東陽評“王摩詰陽關無故人之句,盛唐以前所未道。此辭一出,一時傳誦不足,更為三疊歌之。后之詠別者,千言萬語,殆不能出其意之外。”;明胡應麟評“盛唐絕,渭城朝雨為冠”;明敖英評“唐人別詩,此為絕唱”。這首詩為何能獲得如此盛贊,皆因此詩由真性情寫出,一個真字,足以動人。這是王維詩篇中為數不多的帶入自己真感情的詩,以王維的才氣,動了真性情,麻煩就大了,整個詩壇都要感受到他的性情才算罷休啊!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為絕妙之詩,作于王維十七歲。十七歲啊!怎樣的年紀,就寫下了如此千古傳誦的名篇。此詩意不必解。詩發自真情,不用雕琢,乃是至情的流露。俞陛云評“此詩尤萬口流傳,詩到真切動人處,一字不可移易也。”尤其是以“不說我想他,卻說他想我”之構思,則使人加倍凄涼。和韋莊“想君思我錦衾寒”有異曲同工之妙,也頗與李義山“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有共同的意境。
以上幾首詩是我個人認為王維詩集里可稱得上是上上品的詩作。至于其他詩,如我所言——有佳句,但通篇未見得多好,尤其是他的五言律詩,結尾一聯似乎總是感覺不給力,或者說是寫的有些俗氣。只有一兩首五言律詩可稱得上是上品之作: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山居秋暝)
風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忽過新豐市,還歸細柳營。回看射雕處,千里暮云平。(觀獵)
這兩首詩,第一首詩明快、流暢、清新。第二首詩用字準確老練,頗顯王維煉字的才氣。尤其是最后一聯“回看射雕處,千里暮云平”給人意猶未盡之感。
至于其他的詩,說有佳句,尤其是很多詩讓人覺得有“禪味”,但仔細想想,雖有禪味,但畢竟是以客觀的角度來煉字造句,尚未得禪宗真諦。我們只能說是對景物的描寫相當的具有畫面的美感。現摘錄數句如下:
興闌啼鳥換,坐久落花多。(從岐王過楊氏別業應教)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使至塞上)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漢江臨泛)
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終南別業)
雨中山果落,燈下草蟲鳴。(秋夜獨坐)
王維和陶淵明一樣,也寫山水田園,但和陶淵明相比,似乎就差了一截。差在哪里?差就差在他的內心還有著從仕的想法,所謂塵緣未了,六根不凈。他將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改為詩,被后人評為寫桃源詩者第一人,“漁舟逐水愛山春,兩岸桃花夾去津。坐看紅樹不知遠,行盡青溪不見人……”。但他的其他詩篇,寫山水之詩,卻不能和陶詩相比。例如他寫:
澗花輕粉色,山月少燈光。積翠紗窗暗,飛泉繡戶涼。(從岐王夜宴衛家山池應教)
隔窗云霧生衣上,卷幔山泉入鏡中。林下水聲喧笑語,巖間樹色隱房櫳。(敕借岐王九成宮避暑應教)
田父草際歸,村童雨中牧。(宿鄭州)
窗臨汴河水,門渡楚人船。雞犬散墟落,桑榆蔭遠田。(千塔主人)
這幾句總覺得寫是寫了,但還“不夠味兒”。但也偶有好詩:
颯颯秋雨中,淺淺石溜瀉。跳波自相濺,白鷺驚復下。(欒家瀨)
這首詩寫的頗有閑情逸志,幾近于禪味。
王維這個人很有意思,他凡是帶入感情的詩都是好詩,至少都是上品佳作。可他一旦想置身事外,以畫眼來作詩,就未見得好。他的其他幾首具有感情色彩的詩,雖未如我們前面所說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和《送元二使安西》那般萬人傳誦,但也確實是感人至深:
新豐美酒斗十千,咸陽游俠多少年。相逢意氣為君飲,系馬高樓垂柳邊。(少年行四首其一)
悲急管,思繁弦,靈之駕兮儼欲旋。倏云收兮雨歇,山青青兮水潺湲。(送神曲)
輕輕楊柳陌,陌上別離人。……切切委兄弟,依依向四鄰。……揮淚逐前侶,含凄動征輪……(觀別者)
畫君年少時,如今君已老。今時新識人,知君舊時好。(崔興宗寫真)
這幾首詩寫的情真意切,讀之無不動容也!
更有甚者,王維憑借一首《息夫人》(莫以今時寵,能忘舊日恩。看花滿眼淚,不共楚王言。),暗中相勸寧王,竟使寧王改邪歸正,將搶掠而來的餅師夫人歸還給餅師,成為佳話。尤其憑借“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葉落空宮里,凝碧池頭奏管弦。”四句竟免去偽職之罪,可見王維真是福大命大。
縱觀王維詩篇,其才氣可堪比李杜。名篇佳作甚多,唯獨其所謂的山水田園詩不能及于陶潛。至于其所謂的禪詩,卻并未能得其個中三味。因為他心中始終還想著那個“仕”字。蘇東坡也犯了他這個毛病,偏偏也要寫一些禪詩來顯示自己的趣味,例如東坡詩云“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蘇東坡以此詩解釋“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然后至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悟道后依舊是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的禪意,可惜的是東坡自己也是一心未能參透禪宗,著一個“執念”,雖寫出“一蓑煙雨任平生”,緊接著來一句“也無風雨也無晴”,便落入俗套了。
王維是盛唐最全面的詩人,無論是他的古體詩還是律體詩,都有出類拔萃的作品,雖然有不盡人意之處,但我們仍然可以把他排在李杜之后,其他人無可比肩。
?????J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