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子女之戀父母,深如海洋不可量。
隔代教育也能充滿正能量,并不是說隔代親情能替代父母之愛。事實上,父母之愛無可替代。
多年前,老家約十歲的表妹依依被送到寄宿小學,因表舅媽要出去打工賺錢。
我坐車經過小學,家人要我捎帶東西給她。原來活潑可愛貪吃愛玩的表妹不見了,站在我面前的是一個神情冷淡, 沉默寡言的小女孩。
和母親家人一個學期的離別,已經讓這個女孩移了性情。我心疼地摸了摸她的頭發,希望能帶給她一絲溫暖。
因為我也有類似經歷,初二好心的班主任幫我墊付了寄宿費,因此初三我得以住校。每周才回一次家,我總覺得別扭,又說不出哪里不好。
現在想想,不能每天見到母親,我上進的動力驟減,又脫離了家長的管教,導致初三那年我成長不順遂。
如今,我的芊寶雖不是留守兒童,但我要上班,她無可避免地面臨隔代教育。
隔代教育,隔開了父母和孩子間的親情聯結。隔代親,雖然情真卻極易寵壞孩子。
萱萱是芊寶的幼兒園同學,前天我和她媽媽一起去接孩子。回家路上,兩人互傾互訴。她說,跟老媽住了快四年,育兒摩擦不少。
上次萱萱跟外婆回四川老家呆了一個月,回來一有鼻涕就往身上擦,吃飯動手抓。一交流,萱萱相對冷漠,她覺得都不像自己的孩子了。
于是,她跟老公一商量,搬回去和老人分開住。每天開店的老公負責接送,她是醫生,休假時去接。雖然兩人很累,可孩子成長得好,再苦心也甜。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無論多么忙碌,也要爭取時間高質量地陪伴孩子。
因為孩子的成長,需要父母的愛。而事業再成功,也無法彌補育兒失敗的遺憾。孩子有人管,隔代親也是親情,不能成為推卸責任的借口。
讓隔代教育充滿正能量,離不開父母對孩子教育的重視。想做一件事總有理由,不想做一件事盡是借口。
當當是朋友三歲的兒子,老人因故回老家了,他們早早把孩子送進幼兒園,自己上下班接送。
因為不嬌慣,孩子頗自立,一起聚餐,他總說:"不要媽媽喂。"然后,一個人大吃大嚼,看得我們不亦樂乎。
前段時間,爺爺奶奶想孫子了一來三個月。當當他爹苦笑說:"我爹覺著我對孩子太嚴厲了,直接給了我一耳光。孩子的習慣培養一夜回到解放前。"
幸好,爺爺奶奶家住得遠,也不常來。否則,可想而知會沖突不斷。
老人幫帶也是一種幸運,也自帶優勢。我自幼家貧,既無長兄又無弱弟,父親常年外出務工,母親獨力支撐,難免惡鄉鄰來欺。
祖母憐憫我們姊妹苦寒,時常以佳肴接濟。壓力大父母失和,家庭少溫馨,全仗祖母看顧疼惜我們。野老念牧童,倚杖候柴扉。每天放學,我都在祖母的眺望中蹦跳著回家。
兒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貧;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些做人的道理經祖母口傳入耳入心。陪她聽漁鼓,為她做羹湯,皆能得來贊譽,實在是鼓勵教育的老祖宗。
總覺得不成為一個品行端正,優秀的孩子,就對不起她的稱贊,猶是砥礪前行。囿于老人的精力和觀念,只有父母充分重視,才能發現孩子成長中出現的各種問題。
如果與老人觀念無法協調,及時抽離不失為良策。若必須依賴老人,要及時溝通。
讓隔代教育充滿正能量,有效溝通是第一要義。
有一次,女兒芊寶興起拍打家里老人,我多次制止不奏效。老人不以為然,笑哈哈地我行我素。我再三做老公思想工作也無用,他覺得我小題大做。
僵持了一段時間,孩子上幼兒園了,對其他小朋友亦如此。這下老人和老公就慌了神,時常在她面前念叨不能打人。還覺得棍棒底下出孝子,要動手打孩子才會收斂。
趁老師們上門家訪,我耐心做工作:"對孩子的不良行為予以縱容,等孩子大一點又嫌行為不宜,這是最大的強盜邏輯。
如今習慣已成再打她,反而是壞榜樣。我們慢慢引導,做得好就表揚,做得不好就罰站警示,更有效。"
老師們頻頻點頭,家人也服氣了。我也和老師們反復溝通,尋求更好的引導方法。
事實證明,只要家長和學校觀念一致,孩子的不良習慣就能慢慢糾正,哪怕走幾步彎路。
讓隔代教育充滿正能量,還要了解老人的心理,設身處地做思想工作。
有一次,小區里四歲女孩嘟嘟的外婆和我聊天,她說:"今天早上,嘟嘟媽媽對她用了家規。態度堅定地批評了嘟嘟,還罰站了。
我嘟嘟不會求饒,站著眼淚都要出來了,看著好可憐喔!可我和他外公得忍著,不敢吭聲。否則,嘟嘟媽媽就教育不下去了。沒辦法,有些苦非得孩子自己去吃,大人代替不了。"
我感嘆老人的通情達理,又吃驚:原來在老人看來,我們尋常的管教,孩子的小委屈,他們會這般心疼。不盡合理,卻真情流露。了解老人的心理特點,相互溝通更有效。
隔代教育既非育兒良方,也絕非洪水猛獸。比如康熙八歲喪母,十歲喪父,由祖母孝莊承擔撫育責任,終成長為千古一帝。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父母用心教育用心愛,隔代教育才能充滿能量,孩子成長得大多如你所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