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我遇到這樣一個學生:他課堂注意力很不集中,不是手里玩東西,就是找人說話,還老喜歡坐著不停的動,甚至來回搖晃;你提醒他“坐端正,眼睛看黑板”,但是,好不了兩分鐘,他又動起來了,或者歪著脖子東張西望,或者趴著玩東西。“喜歡說話,喜歡玩東西,和好動”是他最明顯的幾個特征。這讓我很是頭疼。為人師者那么多年,還沒有遇到這么不聽話和無法教誨的學生。
一開始,我以為他是故意和老師作對,時間長了,經過多次的“勸教”甚至“懲罰教育”,依然如故。我才猜測這孩子的表現是不是一種“病理”。
而在隨后的一次事件之后,我更加肯定了我的判斷。那是一次在校外吃早餐的事。孩子奶奶問他吃什么?是水餃還是熱干面?他說熱干面。結果老板泡好了熱干面,他卻說“不要熱干面”,要吃水餃。他奶奶說了他一句,“你自己開始不是說要吃熱干面的?”他卻生氣的罵了一句臟話,“你個哈逼!”在場吃早餐有好幾個人,當時我也在場,可能孩子沒有看見我,他奶奶也不認識我吧。而讓我驚奇的是,孩子罵了他奶奶,他奶奶卻一點沒有生氣,還哈哈大笑。是以為她孫子好有能耐嗎?孩子那么任性和放肆,做奶奶的依然如此鎮靜,不及時教誨和糾正,還放任自流。
此時,我感到教育的悲哀!不知道做奶奶的平時是如何教育孫子的?孩子爸爸媽媽又是如何教育孩子的?
這件事讓我深深意識到,隔代教育對這孩子產生的影響根深蒂固!他的學習習慣不僅很差,可怕的是這么小人格和心靈也已經嚴重扭曲了。為什么會這樣?是從小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造成的,也是典型的隔代教育帶來的“惡果”!
我事后家訪了解到,這孩子從小生下來就一直跟隨著奶奶,由奶奶一手養大的。平時生活里奶奶幾乎什么都依著他,也幾乎什么活都不讓動手做,唯一心愿就是希望他好好讀書。我沒有想到他奶奶嬌慣著他這個程度:每餐做飯前都要先問他吃什么?吃什么菜?是煮是蒸還是炒?給什么佐料?每天上學前給零花錢都得問他要多少?由于奶奶的“姑息和放縱”,孩子已經養成“唯我獨尊”的“小皇帝”式的思維習慣和性格。于是,我對孩子有那種放肆的表現,也就不感到奇怪了。
當然,我這里并不是說隔代教育下的孩子都會像這樣的。在當今社會,由于種種原因在中國尤其農村,隔代教育不可避免存在。正因為如此,隔代教育帶來的問題越來越受到社會關注。
很多做父母的都說隔代教育對孩子影響不好,也意識到隔代教育的弊病。但由于種種原因,這種現象在現實生活中不可避免。
當然,對于隔代教育的貢獻我們也不能“全盤否定”。應該說,一般情況下老人對待孩子比起年輕的父母更有愛心和耐心。在年輕的父母要上班或外出打工,老人帶孩子自然成了情理之中的“重任”了。這也免去了年輕父母上班和打工的后顧之憂。所以,爺爺奶奶幫助年輕父母照顧孩子,已經成為當今的社會現實。
在照顧孩子方面,不是說隔代教育沒有好的方面,老人照顧孩子也有自己的優勢。比如,老人有養育和教育孩子的經驗;有比較多的時間和精力來陪伴孩子;老人精神生活孤寂也喜歡照顧孩子和孩子一起玩樂,由于隔代親老人可能更加愛孩子,照顧孩子比年輕父母更加細心,等等。這些都是老人照顧孩子的優勢。
但是,這里我想更多的談談隔代教育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所產生的不利因素,以及如何彌補。
隔代教育的不利因素:
01
老人照顧孩子,會更加溺愛和放縱孩子。有時孩子一哭,做爺爺奶奶的(包括外祖父母)就心疼。而此時,只要孩子一哭老人就會心軟,就沒有原則了,于是就什么都依著孩子,久而久之容易導致過度溺愛和放縱,也容易讓孩子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特點,也就是常說的“嬌氣”“矯情”的不良性格。孩子一旦養成這樣的性格,在班上與同學不容易團結友好,處處“自我”,一旦受到挫折或打擊很難容忍或一蹶不振。將來長大很難適應社會。
02
老人照顧孩子,容易產生包辦代替,阻礙了孩子獨立性和健康成長。現在的老人都很心疼孩子,比起年輕父母有過之而無不及,以為孩子爸媽小的時候沒有照顧好,沒有能力滿足他們,所以想把這份愛“補給”兒子或女兒的下一代孫子、外孫身上。
比如,孩子吃飯,碗筷都從來不要孩子自己洗;孩子做完作業,書包都不用自己整理;孩子洗臉水,洗腳水,甚至刷牙,都可能由老人來親自幫孩子完成。現在的孩子,很多上了小學二三年級了,還不會自己穿衣,洗碗,洗臉,刷牙,更不用說自己疊被窩,洗衣服。這些都是因為老人的長期包辦代替的結果,本該讓孩子自己學著做的,老人一味疼愛孩子怕孩子受累,或擔心孩子磨蹭,而干脆包辦代替。甚至孩子學習作業做不了,也代替完成。如此一來,就扼殺了孩子的獨立性,約束和阻礙了孩子自我成長和學習智力等各種能力的發展。
03
老人的過分保護或袒護,也是阻礙孩子健康成長的一個重要因素。爺爺奶奶帶孩子,觀念不一樣,比較重視孩子的吃喝穿,生怕孩子身體有什么不適和傷害。所以老人的話頭禪常常是“跑慢一點”,莫摔著;“吃慢一點”,莫噎著;“穿多一點”,莫凍著……老人的這些擔心,袒護,有時甚至走向極端,養育孩子,教育孩子是得細心,但是孩子不是花瓶,摔不得,打不得,只能看不能摸,不能養成溫室的花朵。不讓孩子從小歷練歷練,否則經不起風吹雨打。“不經歷風雨,怎么能見彩虹?”母雞都知道,小雞一出生就要教會它爬食基本技能,否則會挨餓。所以,隔代教育中的老人過分袒護孩子,不讓孩子多歷練自己,實則是限制了孩子的獨立生活的技能發展,壓制了孩子的健康成長。
所以,如何彌補隔代教育帶來的缺憾?是當今家庭教育中非常受關注的問題。
這里暫且把父母教育叫“親子教育”。一個家庭,年輕父母不得不在外打工養家糊口,如果隔代教育不得不長期存在情況下,父母要適時給孩子滲透親子教育。年輕父母要明確養育和教育孩子是自己應盡的責任,無論何時何地不能把它轉嫁給老人(孩子的爺爺奶奶)。所以,必須明確一個前提,那就是:親子教育永遠是第一位的,父母是家庭教育中的主心骨,“隔代教育只能是對親子教育的補充和協助”。
因此,年輕父母要經常和老人溝通,取得老人的理解和支持,老人要將教育孩子的決定權和主動權交給年輕父母,讓孩子形成明確的家庭等級觀念。年輕的父母不要因為教育孩子而產生摩擦或隔閡。有些老人觀念守舊,總擔心或教訓年輕父母養育孩子教育孩子粗心大意,遇到這樣的老人,年輕父母要極力控制激動和偏激的情緒。當在教育孩子問題上,爺爺奶奶和爸爸媽媽意見不統一時,孩子要以爸爸媽媽的意見為主,或者爭取學校老師的協助或支持,形成一個統一管理中心和體制。否則孩子就會“鉆空子”,會以一方意見壓制另一方。
比如,一般的孩子都不喜歡做作業,有的孩子一放學回家就看電視,玩電腦游戲,爸爸媽媽下班回來發現了,免不了說教甚至打罵,而此時孩子會說是爺爺奶奶同意的,“先看電視再做作業”。如果在“孩子做作業”上意見不一致,隔代教育和親子教育撞了墻,就會激起“爺輩和父輩”的矛盾。再如,有的爺爺奶奶為了“鼓勵”孩子認真做作業,會給孩子零用錢或買好吃的,好玩的玩具,來“刺激”“表揚”孩子。形成習慣以后,孩子會經常以不做作業或不上學為借口,來“要挾”老人,老人只好答應孩子種種“無理要求”。久而久之,形成一個“不成文的規矩”——不滿足孩子要求,孩子就不聽話,不會做作業或認真學習。這樣,老人的“姑息”和“疼愛”也就變成了孩子不良習慣養成、性格和心靈扭曲的“催生劑”。
在多年的實際教學中,我發現,凡是隔代教育比較早比較長的孩子,(排除智力因素的不談)學習習慣一般都不好,性格孤僻,或者爭強好勝,課堂聽講坐不住,注意力非常差,容易走神,這些不良習慣和性格導致孩子學習成績也不好,進步比較慢。
所以,對于父母長期不在身邊的家庭,年輕父母要多關注老人教育孩子的情況,(家長不在家怎么關注?現在通訊發達,可以電話溝通,可以微信視頻交流,也可以通過學校家長群與老師密切溝通。)盡力做好老人的工作,同時取得學校老師的支持和幫助,共同構建一個“隔代教育防護網”。對老人教育和管理孩子學習、生活方面的一些落后的行為和觀念,要及時給予提醒和指導或糾正。充分發揮親子教育的主導作用,積極引導和健全隔代教育的觀念,滲透方式,這才是保證隔代教育有效的重要前提。
其次,老人要學會做好“第三方”。這點也很重要。比如,年輕父母管教孩子時,老人不要插手。在孩子矯情或犯錯時,年輕父母應該對孩子及時教育或訓戒,不僅是為了讓孩子認識錯誤,更是在培養孩子懂道理、守規矩,教育孩子怎么做人。此時,老人就需要做好“第三方”角色,和孩子爸爸媽媽保持意見一致,或保持沉默,或協助年輕父母解決、調停問題。千萬不能當和事佬。
總之,在隔代教育不得已長期存在的情況下,年輕父母不能只顧工作賺錢,任其放任自流,要盡力溝通和協調好老人和孩子之間的情感紐帶,防止隔代教育處于“真空狀態”。
最后,但愿我的這篇文章能給已經有孩子的家長們,還有即將有孩子的年輕父母們,在教育孩子上有一點點啟示和幫助。
原創不易。感謝您百忙之中來看我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