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前幾天在網上閑逛,偶然看到了釋尊座下的十大弟子。看到他們的名字我感到了一種契合,與這段時間踐行的理論有很多契合和共鳴的地方。下面我來闡釋一下自己的理解:
? ? ? ? 在釋迦牟尼佛的高足中,其最杰出的十大弟子:第一為摩訶迦葉,苦行第一;第二阿難陀,多聞第一;第三舍利弗,智慧第一;第四是須菩提,解空第一;第五是富樓那,說法第一;第六是大目犍連,神通第一;第七是摩訶迦旃延,論義第一;第八是阿那律,天眼第一;第九是優婆離,持戒第一;第十位是羅睺羅,密行第一。
? ? ? 我認為這十大弟子對應著學習中的:十個過程。
? ? ? 最最重要的是:耐得住寂寞,吃得了苦。這個對應的是苦行第一的:摩柯迦葉。即使在佛祖的十大弟子中,他也是排行第一的。在世界上最智慧的佛看來,真正讓人成事的,就是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摩柯迦葉的功績就是在釋尊圓寂之后,決心集結出版釋尊的語言,這個工程是非常艱辛的,但在他看來這也是修行。
? ? ? 學習在最初的階段應該以搜集為要,集多方的研究于一身。直到掌握某一個問題的所有研究成果和研究方向。所以學習是非博無以廣技的。這個階段對應的就是阿難陀。要說的是他這一生經歷了很多紅顏的誘惑,不過他始終能夠堅持本心,在120歲時圓寂。他的功績就是收納,我想知識在收集這個環節也具有無限的慈悲吧。
? ? ? 舍利弗又名舍利子,他做的非常震撼人心的事情是率領自己的勢力投奔了釋尊。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取得一定的小成就之后,總是固執的認為自己才是真理的化身,別人應該聽從自己的教育和指引,其實學習最忌諱的就是這種自滿的狀態,我們要一直保持一種空杯的狀態。如果能保持好空杯的狀態,其實也就是,具備了佛性。舍利子先于釋尊圓寂。
? ? ? ? 解空第一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應該以包容為最高原則,不要常常與人爭論不休。學習很重要的是自己能夠守得住孤獨,耐得住寂寞。他告訴我們應該練習這種獨處的技巧,才能真正的遇到自己的本心。當你煩躁之時,請你內觀自我。
? ? ? ? 知識到底能產生出多大的作用需要檢驗。而擴大影響力的方法就是不斷的傳播。在現代這個社會,每個人都是自媒體的時代,我們更應該繼承富樓那的精神,他能夠秉持著說法第一的修行,不斷的入世傳播佛理。但是我們也要注意他的排位,并不是排在非常靠前的,所以很多時候我們要注意擯棄夸夸其談的陋習,要有為整個真理的傳播而傳播的心態來施行。這樣就能守住本心,不斷的磨礪學習的力量。
? ? ? 神通第一的大目犍連,他代表我們學習是為了能夠達到自己的目的,是應該有自己的直接目標的。大目犍連學法的目的是為了救身入地獄的母親脫離苦難。我們學習也應該有一種變現的渠道,真正的學習是要能用得上的,不應該追求虛無縹緲的“知道”,最大的道德就是把自己變得更好,滿足自己最合理的欲望。最后大目犍連因救母得罪了另外一幫勢力而被刺殺。
? ? ? ? 論議第一的那羅陀,他首先是在道教上達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可以說他是一位很好的老師,善于把高深的知識講給信眾們聽。后來他又追隨了釋尊的腳步。他的經歷告訴我們學習應該首先在某一個細分的領域達到一定的極致,而后才能在多元的發展上取得新的成果。必須讓自己站到一定的高度,才有資格攀登下一座高山。當然也告訴我們:選擇跟隨誰也是非常重要的。
? ? ? 天眼第一的阿那律有一個很著名的故事。有一天,他在佛座前昏昏入睡,受到佛的呵責,遂立誓終生穿糞掃衣,晝夜不眠,以致雙目失明,他的這種不屈不撓的精神,受到大家的稱贊,被推為天眼第一,成為佛滅后的首領之一員。當釋尊入滅之際,他侍于床前看護,并參加第一佛典結集大業,其功亦巨大。學習的過程,當然不是一帆風順的,很多時候,我們會懈怠、會偷懶、會驕傲、會自滿。當這個的時候,我們需要心中的佛苛責自己,這個佛就是我們本心和我們本來的目的和信仰。應該時時刻刻用自己心中的佛來光照自己。而最重要的是吸取教訓,能夠始終堅持,不懈的朝著目標奔跑,學習最忌諱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他的故事告訴我們,學習中犯錯沒事,重要的是能夠改正錯誤,不再犯類似的錯誤。
? ? ? ? 持戒第一的優婆離,他最大的功績是在律法方面完成了集結的工作。可以說他是律法界的鼻祖吧。他的經歷比較動人的是他的出身是印度最低賤的種族,但是他通過皈依釋尊達到了突破階層的目的。從而得以學習最先進的佛法,接觸眾生修行。他擔當了佛教典籍整理中最艱難的工作,這使得他的貢獻能夠傳承至今,與佛法一起永垂不朽。這啟示我們在學習中,只要堅持不懈的啃硬骨頭就能使我們突破階層的限制,達到無往而不利的大自在。
? ? ? ? 最后一個階段其實是一個輪回的終結和開始。也就是學習階段的結束和下一次啟動之始。密行第一的羅睺羅,他是釋尊的親生兒子,拜舍利子為師。后因調皮學法不嚴肅而被釋尊所批評,他及時的幡然醒悟,自此后能夠堅持遵守各種戒律,最后終不負所望,達成了一定的修行境界。其實,最后的羅睺羅就像我們自己一樣,學習的最后是安慰我們自己,是讓我們自己達到一定的境界,才好開始下一段的學習旅程,滿足自己也是一種修行。
? ? ? ? 我也是有感而發隨便解釋,如果有哪位對佛理很精通的朋友覺得我的解釋有問題,煩請不吝賜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