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不喜吃餃子,按傳統,年初一到初五的早點必定是餃子,那時候食欲未開,對任何食物都提不起興趣,吃飯成了任務,自然感受不到餃子的誘惑。
直到工作后,和同事們在小飯館里留連的時間久了,品嘗的東西多了,慢慢發覺原來吃飯也很開心,居然還有那么多從來沒認真享受過的美食。自那時起,我的味覺迅速生長,不知不覺間就長成了貪吃的猛獸。經常在夜深人靜時,腦海里逐一閃現食物的樣子,如果再配上視覺的沖擊,口水就不容控制的猛烈吞咽了。
又到了春節,我家吃餃子的傳統不變,只是現在吃餃子和從前大不相同了。從前是任務,不得不完成,現在是期待,明明剛剛吃過這一頓,就馬上期盼下一頓了。
我是北方人,不知道南方是否吃餃子,或者餃子味道是否和北方一樣。
北方的餃子種類很多,最常見的有芹菜豬肉、白菜豬肉、辣椒豬肉、香菇豬肉,牛肉蘿卜、素三鮮、肉三鮮、蝦仁、還有大肉的-就是純豬肉里面加一點點蔥花。一般年三十接神的那頓餃子都會包芹菜豬肉水餃,取“勤快”之意。臘月二十九或者三十那天超市里賣的最快的蔬菜就是芹菜了,每個人都喜氣洋洋的抱著一捆芹菜。
除夕當晚,一家人會邊看晚會,邊圍在面板旁包餃子。小時候爸媽還會在餃子里包上硬幣,誰吃到帶硬幣的餃子就會歡天喜地,那意味著新的一年有財運。其實小孩子在意的不是財運,而是滿懷期待一口一口的吃下去,最終不辜負自己時的驚喜。
我最愛的當屬酸菜豬肉餡餃子。酸菜是東北人家冬天常備的菜,秋天準備好一口大缸,把剛剛砍下來的白菜稍晾曬一兩日,然后清洗干凈,挨個碼到大缸里,再放上沒過白菜的水,水里面放好鹽和酸菜鮮等調料,放在室內,過上個把月脆爽的酸菜就可以吃了。酸菜的酸脆中和了肉的油膩,避免了肉餡餃子吃多會膩的尷尬。
我喜歡餃子出鍋后稍晾一下, 水分蒸發一點, 溫度適宜不燙嘴,餃子皮也不至于太滑夾不起來,然后在滿滿的汁水里蘸一下,再送到嘴里,皮兒有面的嚼勁,餡有酸脆的肉香,那味道真是美極了。吃餃子我分兩口,第一口是小口,第二口才是大口,只有第一口咬掉一些,才能把汁水灌到餃子肚子里,才會有完美的味道。
煮餃子也是一門學問。鍋里要放足夠多的水,等水滾開后,把餃子放入鍋里,用漏勺順時針輕輕推著,避免餃子剛一入鍋沉底粘鍋,要大火燒,這期間還要輕輕推,直到餃子漸漸浮上來,就不需要再推動它們了。恰到好處的餃子,味道才能達到最佳狀態。
汁水作為蘸餃子的佐料,地位相當重要。在小碗里放上專門蘸餃子的醬油,不是海鮮醬油,也不是生抽或者其他味道鮮美的醬油,只需要顏色較重的普通醬油,再倒上同樣多的醋,還有之前準備好的蒜末、炸好的辣椒末、辣椒油,這樣,一碗色香味俱全的汁水就完備了。一份好的汁水對于餃子,就好似沙茶醬對于潮汕丸子,又好似芝麻醬對于涮羊肉。雖不是主角,但缺少了它主角的味道就會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