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很多討論孤獨意義的文章,古人也有言“君子慎獨”。本文也并不是想去長篇大論的去討論孤獨的意義,列出個三五七九,再來個一一文獻綜述、證明,這是沒有必要的,又不是寫作學術文章。只不過是為了談一點自己當下的感受,也許獨孤九劍就是在孤獨情況下創造出來的,在武俠小說創作家的筆下,哪種武功的創造不需要一個人深山獨處閉關呢,誰知道呢!
上小學的時候,總是渴望有很多人可以一起玩,哪怕是放學回家也希望能夠有幾個小伙伴一起回家,哪怕會為了將就別人而選擇了一條更遠的路也不在乎。后來上了中學,對小伙伴的需求便不再那么強烈,尤其是高中時代,因為高考的壓力在,更多的時候學習都是一個人。為了能夠跟別人一起,而花費時間去將就別人的時候減少,但是仍然存在。到了大學,因為更加自由了,經歷的也逐漸多了些,更加成熟了些,對小伙伴的需求更加少了。同時,由于每個人選擇的路都存在差異,行動也就不一樣,如果想要獲得可以整天做什么都黏在一起的小伙伴,那么需要將就的也就會更多。就像水滿則漫人滿則慢一個道理,將就太多也就終究會明白沒有人可以一直陪伴你,人生都是需要獨處的。
第一個階段,是害怕和畏懼。獨處意味著孤獨,意味著思考,意味著依靠個人力量解決問題。小時候不懂得獨處不懂得孤獨,一個人待著也不能叫獨處,只能叫做一個人玩。逐漸明白事后,才能懂得獨處、孤獨,沒有習慣獨處,對于獨處是害怕的、畏懼的、抵制的。
第二個階段,是接納階段。當獨處變得不可避免,總會遇到的時候,便只能學著去接納它。也有許多人因為始終沒有辦法面對獨處,于是他們采取一切手段去逃避。比如,早戀——不成熟的心智,以為那樣一個人可以一輩子相守,從此不會再有孤獨;比如,拉幫結派——以為身邊的兄弟可以“抱團取暖”,一起也很酷。只有能夠學會接納獨處的人,才能夠逐漸明白獨處對于人生、心智發展的意義。
第三階段,便是擁抱階段。當學會接納獨處之后,慢慢的便會習慣獨處。獨處著沒有什么感覺,但是當長時間沒有獨處沒有進行思考之后才會發現獨處的意義。以我自己為例,有時候因為課程或者是其他的一些事情,會一段時間都和一群人或者一個人呆在一起,沒有獨處的時間。這樣一段“群居”時間比較短時,尚無甚感覺。但是,當這樣一個時間達到三天以上時,就會突然地感覺自己的靈魂似乎是有了一個洞,生命缺了些什么。這個時候,我便會選擇對其他時候放一放,一個人跑步、一個人看一下書,然后才會繼續前進。我很喜歡跑步,一個人在路上、操場上跑著,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似思考似未思考的狀態,誰知道呢?每當心情不好或者是感覺比較空虛就像是缺了什么的時候,跑個步出出汗,似乎世界就變得更美好了。科學研究不也表明跑步可以產生內啡肽和多巴胺讓人變得愉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