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花了三天時間,用了原本外出打球的零碎時間看完了東野圭吾生涯30周年出版的作品《沉睡的人魚之家》。深夜黃色的燈光下,合上書,心情卻久久不能平靜。
一場意外的溺水事故,讓一個正值花樣年華的小女孩瑞穗失去了西方科學意義上的生命——腦死。我是一個局外人,我無法想象一個身體尚且健康卻失去了意識的人會是什么感受,可一想到瑞穗或許連這種痛苦都感受時,我的內心沉默了。
那是一種無聲的悲哀,那是現實的殘酷。
作者寫這本書,實則也是為了探討人性,正如他所說:寫出這樣的書,真的好嗎?書以日本現實為題材背景,講述了一對日本夫婦為了讓腦死的女兒活下去的故事,通過母親熏子心理的發展變化,一步步向傳統倫理與生命消亡邊界的界定發出了質疑,讀者在讀的過程中也同樣陷入了思考。
故事里,和昌與熏子6歲女兒意外溺水搶救無效,本想在女兒小學面試后便離婚的兩生生世世人,一起向女兒做最后告別時,同時發覺到握住的小手的顫動,在那生與死的路口處,猶如一個錯覺,卻又無比真實,或者說,那是夫婦二人愿意相信的真實。最后一番復雜的情感斗爭后,兩人拒絕承認醫生的腦死診斷。事實再確鑿無誤,一對夫妻因為那個彷如錯覺的顫動緊緊抓住了最后的希望,不接受還在呼吸的女兒的死亡結果。
天下父母,有哪一個又不是深愛著自己的孩子的。看著自己的孩子依舊和正常人一樣有著健康的膚色,完整的四肢,甚至健康的器官,又有多少父母會愿意承認自己的孩子死了么?和昌熏子夫婦做出這樣的選擇并非客觀原因,是他們內心的折磨。之所以在前面強調說是西方,是因為日本與西方文化的差異。東野圭吾更是極現實地多次提到美國律法對此類事情的客觀理性,即一旦認定腦死便果斷宣布死亡,劃出生死界限。而日本現行的法律法規尚未真正執行一個嚴肅有力的法案,這使得在診斷為腦死亡的同時只能用“懷疑腦死亡”這種未知字眼,總要令人們心懷期盼,最終讓無數的家人抱著虛妄的希望,最終迎來破滅。這是日本目前的社會困境。
未完待續....真的是未完待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