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個月學會任何一種外語
如果就我個人而言,我只需要第一張圖就夠了,但是,如果想把這本書推薦給別人,第一張圖別人就會看得云里霧里,所以增畫了第二張圖。中心圖以書簽數量來區分了。
先講解圖二,第一分支是“前言”,原本寫的是“簡介”,但是除了作者算是簡介,“提升”分支不能算作簡介,所以改了關鍵詞(這是我提升的地方)。作者是新西蘭的龍飛虎,在前言里他自己也說道他這本書的關鍵不是應對考試,而是提高運用技能,提升生活日常交流。
第二分支是學會外語的原則,首先在心態方面,我們要有信心可以學會一門外語,不能因為開始的一點點挫折就放棄,哪怕只是學到一點點,也要自我欣賞,因為那一點點就是進步。當大腦處于一種輕松愉悅的氛圍時,大腦會釋放出多巴胺,多巴胺可以強化吸收和提升記憶力,可以多聽聽讓心情愉悅的音樂。正確評估自己此時的進度,及時修改和調整計劃和狀態。學會外語,最重要的是要戰勝自己的恐懼和接受來自別人的歧義,任何事情都是從不會到會,從陌生到熟悉,學不可怕,可拍的是學到一半因為恐懼而放棄。想想小時候學習的狀態,想想如果說錯了地球會爆炸嗎?堅持就會勝利,隨時隨地的訓練和學習,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時間,哪怕只有短短的5分鐘。
確立一個正確可行的“目標”,找到最佳狀態,運用最合適的方法,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自己為自己營造有利學習的環境(包括語言環境)。老祖宗說“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時間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從5分鐘開始,循序漸進,讓大腦的適應力越來越長。
第三分支是很大很根深蒂固的“誤區”,有人認為有語言天賦的人才能學會外語,其實這是很錯誤的觀點,關鍵是你是否找對了方法,和你是否真的有用心在學,是否真的有把大腦交給你想學的那門外語。第二個錯誤的觀點是:到國外待一段時間就能學會外語。很外國人在中國呆了好幾年,甚至上十年也沒學好普通話,說話結結巴巴。撇開外國語,在中國,數不清有多少方言,作為一個南方人去北方待上幾年,不用心去學,你也學不會兒化音加在哪里。。。最主要的不是真的換到國外,而是在方法上、心理上采用科學準確的外語學習模式。環境氛圍是自己創造的,沒有最好的方法,只有最適合自己的方法,方法不對,換個環境并不會提升你的外語“成績”。。第三個錯誤的觀點是:找不出專門的一小時學習時間,我就不開始學習。現在都市生活那么忙碌,要工作,要吃飯,要聚會,要擠公交,哪哪哪都需要時間,能安安心心空閑出一個小時的時間的,實在是太難找了,可是如果找不到你就永遠不學習了嗎?試著回想一下,你在等公交的時候在做什么?坐在公交車上的時候你在做什么?是不是常常發呆,不知所措?是不是覺得時間太少,好笑這點時間能用來做什么?我用這點點的時間,花了不到一周看完了一本課外讀物。。。所以不要借口你沒時間,而是你沒有充分利用你的時間。
既然你已經知道了提升的原則和你存在的誤區,那就只剩下行動了,首先,多聽,最開始的時候是完全聽不懂和模糊,沒關系,就讓自己在這樣完全不懂的狀態下聽至少一個星期,一周以后,你會發現有些詞你能聽清楚了,然后再慢慢的你會發現你能聽懂一些單詞,能聽清楚聽懂以后,就要大膽的說出來。。先認識含義,后明白詞。利用肢體語言、整體環境和場景、通過已知“獲取”未知等方法來提升理解力。進而掌握核心高頻詞匯和短句,掌握發音的技巧,訓練肌肉的位置。多應用詞匯組合、詞粒子,多跟外語家長對話,提升口語感覺,多感官訓練。。行動指南,大方向是“目標”,行為是“外語思維”,多用,自言自語創造環境,利用畫面和感覺提升外語思維力。至于具體行動就要參考《導圖一》了。
第一個月,每一周都有不同的行動,和產生不同的行為習慣,第二個月分兩批,接下來的四個月就是按月計算行為和習慣保持。個人覺得導圖還是比較直觀,就不打算解釋了。Ps:總覺得《導圖一》怪怪的,不知道是太簡單,還是太啰嗦,還是太重復,還是毫無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