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英語到底在考什么?

高考英語到底在考什么?

寫在前面的話

1,此文較長,閱讀可能要花費二十分鐘甚至半小時以上時間。2,本文的閱讀對象為高考英語及國內各主流英語考試的參加者及培訓者。

都知道“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大到國家戰略,小到買菜砍價,最大限度地了解對手等于最大限度地提高自己成功的概率。考試也一樣。

高考英語應該是目前國內參加人數最多,影響最大的英語考試了。然而據我觀察,很多人,包括考過的,或者還沒考的,都沒想清楚這個問題:高考英語到底是在考什么。本文就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正文

第一部分:高考英語有哪些題型?

近年全國各版本的卷子涉及的主要題型見下表。 個別省份或一些不太普遍的題型不做贅述。


第二部分:這些題型都在考查什么?

首先看看從這些題型能獲得什么信息。

第一, 英語作為一種語言,其使用方式為聽、說、讀、寫四種。除了“說”,也就是口語,其它方式都考查到了。當然,報考英語專業的考生要加試口語,本文暫且不表。

第二, 分值最大的題型,第一位是閱讀理解,第二位是寫作、聽力或者完形填空。

第三, 就考查的技能而言,第一位的就是“讀”。閱讀理解題直接考查閱讀理解的能力;七選五、閱讀表達也是在考查閱讀理解能力;完形填空題呢?

這里可能有爭議了。有人說完形填空在考查詞匯,有人說是考查語法。那么我問兩個問題,(1)如果每個空4個選項的單詞都認識,就能做全對嗎?答案:否。(2)觀察一下,有沒有某個題的4個選項設置的是同一個詞的不同形式?比如A是drink, B是drinking, C是drunk, D是to drink.有嗎? 答案仍然為否。所以完形填空題不是考查詞匯,也不是考查語法。那么它到底在考查什么?

如果問問那些做完形填空題接近全對的學生,有沒有讀懂文章。答案是肯定的。相反,完形填空正確率低的人一定是沒有讀懂文章,所以才會錯一大片,而且常常出現“五連錯,七連錯”,就是因為文章中的某部分“完全沒讀懂”。事實上仔細思考一下就能明白,對于這個題型,要想把某一個空選對,你需要知道“這個挖了空的句子作者想要說什么”,而要達到這一步又需要知道作者在上文,甚至下文“說了什么”。因為這是一篇有內容有意義的文章,不是單個獨立的句子,它要求你根據已有的信息,結合上下文,按照一個正常人的思維把每個挖了空的句子意思“推理”出來就行了。說是“推理”都有點過了,在你讀懂已有信息的條件下,你只要像個正常人一樣思考就可以把題做對。比如有一篇完形就是這樣的,在開頭先有一句話:“Almost every woman wants to be a good mother.”然后過了幾句又說“You never stop worrying if you are doing a good job as a ________”.選項為:a, teacher; b. adult; c. parent; d.guide.前面說每個女性都想成為一個好母親,后面又說如果你想盡好作為______的職責,你永遠都會有擔憂。作為一個正常人的你一定不用“推理”就會選出正確答案parent。說到這兒,我想起我的高中英語老師的一句話:“做完形填空,就是要做個正常人。”

不過,請注意我上面說的是——“在讀懂已有信息的條件下”——意思就是在沒讀懂的情況下你是無法使用你的“推理”能力的。所以不管從它考查的本質來看,還是根據正向的例證或是反向的例證,都說明一個問題:完形填空這個題型也是在考查閱讀理解的能力。

第四, 想象一下,如果此刻正在高考英語的考場上,你在那2個小時里花最多時間在做的是什么事情?答案就是:讀。

總體來看,一份卷子當中要求你去“讀”的分值幾乎占到了2/3。基本上除了聽力和寫作,剩下的都是在“讀“。

我想高考命題者的邏輯是這樣的。高考是向大學選拔人才的考試,國內的大學生使用英語最多的方式還是“讀”——本科階段有些課程需要讀英文原版教材和參考書,碩士和博士會有更多的英文書籍要讀,而且需要大量閱讀國外的學術期刊。而出國留學的學生則不同,他們需要聽、說、讀、寫全方位使用英語,這也是TOEFL(托福)和IELTS(雅思)直接將考試分為聽說讀寫這四個模塊的原因。

第三部分:聽力和寫作的深入分析。

通過剛才的分析我們知道:高考英語所有的題型中,除了聽力、寫作、語法填空和改錯題,其它都是在考查閱讀理解能力。而且語法填空和改錯這兩個題型也需要你讀懂已有的信息,否則能得到的分數也非常有限。那么剩下的聽力和寫作就跟“讀”沒有關系了嗎?我們來單獨分析一下。

先說聽力。有很多學生每周都要練聽力,甚至每天都在聽,可考試時聽力依然得不到高分。他們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聽完就算”,只對一下答案,這個工作就結束了。這是不對的。為何?

假設給你聽下面這段文字:

I am happy to join with you today in what will go down inhistory as the greatest demonstration for freedom in the history of our nation.

Five score years ago, a great American, in whose symbolicshadow we stand today, signed the Emancipation Proclamation. This momentousdecree came as a great beacon light of hope to millions of Negro slaves, whohad been seared in the flames of withering injustice. It came as a joyous daybreakto end the long night of their captivity.

即使我以非常慢的語速,很清晰地把這段文字朗讀出來讓你來聽。然后問你:這段文字的大意是什么?我敢肯定90%的高中生答不上來。為什么?

因為你從來沒聽過以下這些詞:demonstration, symbolic?shadow, Emancipation Proclamation, momentous decree, seared, withering,?jouyous, captivity。不認識這些詞,句子的意思也就無法理解了。

如果你第一次聽到之后并沒有找到這段文字材料,去查所有的生詞, 并結合語法去理解意思,那么我讓你再聽10遍,100遍,你還是聽不懂。是不是?

這個例子只是想說明:你從來沒有聽懂過的句子,僅僅靠聽,再聽多少遍也不會懂。

此結論非常簡單,但很多人卻選擇無視它,而去做重復的無用功。

此結論背后的原理是這樣的:“聽“這一過程所輸入的是語音。我們要理解所聽到的內容,必須把聽到的語音跟我們大腦中已有的“語音-含義”這樣既有的配對信息匹配起來。比如,你已經掌握這個詞“demonstration”,會正確地讀作【?dem?n?stre??n】,并且知道它有“集會”的意思。也就是說,你的大腦磁盤中已經存儲有一個配對信息“【?dem?n?stre??n】-集會”。那么當你下次聽到【?dem?n?stre??n】這個語音的時候,你的大腦就會自動啟動“搜索程序”在你的“磁盤”里搜索,并且很快就會搜索到“集會”這個意思并與之匹配,于是這個詞就算是聽懂了。那么要聽懂一句話,就需要你把這句話所包含的所有詞都能搜索到,再結合你的語法知識,這句話的意思就理解了。這個過程必須在零點幾秒之內完成,所依賴的條件就是你的大腦磁盤中那些既有信息有著穩定的、清晰的“配對”。如果你僅僅是見過“demonstration”這個詞,卻并不知道它有“集會” 的意思;又或者你知道這個詞的意思,但是你讀它的發音跟正確的發音相差太遠,這就是“配對”不清晰。而你的大腦一定會自動啟動搜索程序——一定會的,這是大腦的工作機制,你控制不了的——然而搜到的卻是錯誤的結果或者根本沒搜到結果,也就是沒聽懂。

更要命的是,對很多人來說,一個詞沒聽懂或似懂非懂時,大腦仍會使勁地搜索“剛才那個詞到底什么意思?” 但與此同時聽力錄音卻在繼續放著,而你的耳朵完全聽不到后面的話,因為此時大腦的“內存”被占著。等你回過神來,已經是滄海桑田。于是你捶胸頓足,只能猜一個答案了。相信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

我們總有聽不懂的詞。所以聽力當中最好的應對辦法就是“聽在當下”——也就是沒聽懂時果斷放棄,然后集中精力聽后面的。也許問題的答案跟那個不懂的詞根本就沒關系,你甚至完全可以靠有限的、零碎的信息把題做對。

所以,提高聽力分數的正確做法是這樣:每次考完試或練完聽力,把聽力原文拿到,老老實實地把文字材料中所有不會的詞、短語、固定表達或句型都搞清楚。然后呢?讀!讀到你把這個句子讀完的同時這句話的意思也完整地顯現在腦海里,而不需要再花哪怕一秒鐘時間去分析和理解。這樣做就是在你的腦中建立穩定的,清晰的配對信息,以備下次聽到語音的時候馬上能搜索到正確的結果。

實際上,高考聽力題的內容并不復雜,都是生活中常見場景的對話,生詞和難懂的固定表達也不會太多。基本上只要在高三那一年每周聽一套題,甚至每2周聽一套題——但是重要的是把原文拿到,搞懂并熟讀——堅持到高考,聽力拿滿分的可能性還是非常大的。我本人就是這個辦法的實踐者和受益者。

咦?剛才這段分析好像說明一個問題:搞定聽力的方法居然是“讀”。沒錯,就是這樣。

再說寫作。李笑來老師曾多次提到,大部分學生在英文寫作上的問題,不是不知道怎么寫,而是干脆沒什么東西可寫。這一點我深表認同。寫作是一個思想輸出的過程,如果沒有思想,如何寫得出來?那么如何才能有思想?唯一正確的途徑就是大量閱讀加思考。

有人說,辯論也可以讓人有思想。沒錯。但問題是,如果沒有大量閱讀積累做支撐,如何辯論得起來?一個整天只會刷朋友圈而一年也讀不了兩三本書的人,是不會和別人產生什么有深度的辯論的。而反面的例子就是,所有的寫作高手,無論是職業作家,還是互聯網上能寫出點擊量過十萬的作者,無一不是有著深厚的閱讀積累。所以,讓自己“有東西可寫”的途徑就是大量閱讀(中文和英文都可以)并思考。

如果在“寫作”二字前面加一個“英文”,那就還需要一點別的能力了。實際上真的只是“一點點”。

要學會用英文表達思想,你就模仿人家是怎么用英文表達思想的。我的辦法就是背誦一定數量的英文句子。記到脫口而出的程度。這些句子最好是從教材和高考真題中搜集出來,既有簡單句又有并列句和復合句,也要包括一些慣用語和一些非常“美妙”的表達。這樣在你需要表達自己思想的時候,去套用這些句子就行了。至于數量,我覺得50到100個句子就夠。如果每周記一個句子,每年學習時間40周,高中三年都能記120個句子,絕對夠了。

當然這種“套用”的能力也是要練習的,不過這個練習過程也是容易的——因為當你腦子里熟記了幾十個句子的時候,“套用”幾乎就是你的大腦會自動完成的工作了。我見過很多學生不去增加閱讀量,平時練習的作文從不愿意寫,等到了考試,在那里抓耳撓腮10分鐘也憋不出一個句子來,偶爾憋出來還是錯的!真是可悲。

也許有人會鄙視這種“套用”的方式,認為這就是模仿別人。可是別忘了,語言學習的根本方法就是模仿嘛!事實上幾乎任何知識或技能的習得,初期都是靠模仿的,到了一定水平才能有創造的能力。

以上這幾段文字就證明了:寫作技能的提高也是靠“讀”。

綜合第二、第三部分,我們就能發現:高考英語所考查的方方面面,幾乎都跟“讀”有關系。或者說,高考英語要拿高分,離不開“讀”。

第四部分:如何正確地讀?

第一,大量地讀。

首先,不管是英文還是中文,大量閱讀(也可以叫泛讀,注意是廣泛的泛)都可以為我們的寫作積累思想。

其次,大量的英語閱讀,可以帶給我們英語國家的人文藝術、政治經濟和科學技術等各個方面的知識。

再次,也是最重要的。無論哪種語言,表達一個觀點或講一個故事是要有邏輯的。你在大量閱讀中會逐漸熟悉英語語言的邏輯。并且配合這樣的訓練:閱讀時不斷總結:“這一段說了什么“、”這篇文章說了什么“、”作者的行文思路或文章的框架結構是什么樣的“,當閱讀量到了一定程度,你就練出了一種“快速獲取大意”的能力。

這種能力對于考試又有什么用呢?

仔細觀察閱讀理解的題目就會發現:無非是兩種考查思路:讀懂文章大意了沒?讀懂某個細節了沒?事實上在考場上有限的時間內,想讀懂所有細節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所以我們只能去抓大意。這時候,“快速獲取大意”的能力就派上用場了。抓住大意之后,考查細節的題目也容易解決了,因為你就知道該在哪一段找答案了。

在訓練這種“快速獲取大意”的能力時,初期你可以先拿筆寫下那些總結性的句子,熟練了之后只要能說出來甚至“在腦子里說出來”就可以了。

第二,學會精讀。

從題型看,完形填空的分值也很大,而它要求你完全讀懂每個句子;閱讀理解中的細節題占比也很高,當然也需要準確理解相關句子才能解答。此外,語法填空和改錯也需要精讀的能力。

先認識一下什么是考試所需要的”精讀能力”?

簡單句理解起來基本是沒有難度的(除非你的詞匯真的太少,語法真的太爛),構成理解障礙的往往就是復合句、并列句、非謂語動詞,以及各個獨立句子之間表示關系(也就是邏輯)的詞,如still, however,what’s worse等。所以在做精讀訓練的時候,要有意識地打磨對以下這些詞(結構)的快速、準確理解能力:(1)從句及非謂語動詞;(2)and,?but等并列連詞及however, still, though, unless, as,等從屬連詞或關系副詞;(3)含義上有極端色彩的詞,如最高級,the only, the very, the?right, the last, main, majority, minority, single, mere等;(4)代表對比關系的詞,如比較級、than, would rather, prefer,?other than, instead(of), the?same as, as…as, while等;(5)搞清楚it、they、this、that等代詞表示的到底是什么。

事實上,以上這些詞或結構表示的就是“基本意思單位”(語法上講就是簡單句、從句或非謂語動詞)之間的邏輯關系。比如:名詞性從句都是可以看做“這件事兒”,去充當主句的主語、賓語、表語或同位語;而定語從句一定是去修飾它的先行詞的,反過來說,把先行詞帶入到定語從句所缺的部分,一定可以組成一個完整的句子,這樣就好理解了啊。看個來自高考真題的例子:

Adam?Gazzaley, a researcher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Francisco, who was?not a member of the research group, said one limitation of the study was that?it couldn’t find out whether people who start out less focused tend toward?multitasking(多任務處理)or whether people’s recognizing and understanding abilities changeas a result of multitasking.

這句話的確很長,里面有7個謂語,從前往后分別是was, said, was, couldn’t find out, start out, tend toward, change.看清楚了,這兒只有一個句號。根據一個謂語對應一個簡單句或一個從句的原則,這里面可能最多有6個(層)從句。嚇著了嗎?別擔心,再復雜的句子也不過是一個主句加各個從句構成的。

第一個was是在who引導的定語從句中,先行詞是Adam Gazzaley,所以我們就可以理解為,Adam這個人并不是研究小組的成員。

第二個是said,主句的謂語,后面整個是一個賓語從句,所以后面所有內容都是Adam說的“事兒”;

第三個是was,后面跟個that引導的表語從句,所以后面的內容都是在說這個(Adam所說的)limitation是什么;

第四個是couldn’t find out,所以后面的內容都是在說it(這項研究)不能確定什么;

然后發現couldn’t find out后面有兩個whether賓語從句用or并列起來了,于是理解為此研究不能確定的是兩個“是否…”的問題;第一個whether里面還有個who引導的定語從句,顯然先行詞就是那個people,所以第一個問題就是“那些剛開始不太專注的人是否會傾向于進行多任務處理”;而第二個whether里面再沒有從句了,所以直接理解為“人們的認知和理解能力是否會因多任務處理而改變”。

到此結束。總結起來就是:這個Adam說(賓語從句開始了)這個研究有個局限性,就是(表語從句開始了)它不能確認兩個問題(兩個whether引導的賓語從句)。還有兩個定語從句都是修飾成分,單獨理解一下就行了,而兩個whether賓語從句的內容再單獨理解一下。整個句子就非常清楚了。

所以,精讀能力就是,不管句子多長多復雜,你都能夠把結構理清楚,把意思理解得準確而完整。

那么精讀能力如何訓練?答案是:朗讀。

我見過太多英語不好的學生,課本學過的文章根本沒法讀下去,有些即使磕磕巴巴地讀下去了,隨便找一個帶從句或非謂語動詞的句子讓TA說說意思,都說不上來。然后我問TA,你平時讀英語課文或文章嗎?老實點的會回答:“基本不怎么讀”,那些說讀的我會再問“怎么讀的?”很多回答都是“默讀”。

相反,幾乎所有的英語學霸都能夠很順暢地把課本上的文章讀下去,意思也都能準確理解。有些甚至能背誦。而這些人毫無例外地都是有朗讀的習慣的。

有人說,讀就讀唄,干嘛非要朗讀?有區別嗎?——有!

我們分析一下朗讀這個過程的“原理”。

第一步,你用眼睛看到紙上的文字(按照一定順序組織的單詞);第二步,大腦開始逐個搜索它存儲的這些單詞所對應的發音;第三步,把這些發音讀出來;第四步,耳朵聽到這些你讀出來的發音;第五步,這一步才是理解的過程:耳朵聽到的發音反饋給大腦,大腦會確認,并且以這個讀音為“參考坐標”調用該單詞的匹配信息(意思,用法);然后呢,每讀完一個或若干個“基本意思單位”,大腦還會根據前面所確認的單詞的意思、用法,結合你的語法知識或一些固定表達輸出一個意思,也就是理解(有時還會呈現出一副畫面,這就是有“畫面感”的了。相信每個人都有過體會)。

那么為什么要讀出來讓耳朵聽到呢?默讀不行嗎?

的確,默讀當然可以實現理解。但是默讀省去了朗讀過程的嘴巴去讀和耳朵去聽的環節,變成了眼睛看——大腦搜索——理解的過程。這里面最關鍵是沒有了大腦通過語音來確認含義這一步。沒有確認,理解就會出錯。生活中有兩個現象跟這一點原理想通,一個是戴著耳機唱歌很容易跑調,另一個是聾人必啞。

默讀有可能造成以下問題:

(1)如果默讀的時候遇到困難(生詞,搭配,或者語法方面搞不清楚的問題),高速運轉的大腦“根本停不下來”,或者有的人習慣了囫圇吞棗地讀,所以干脆“懶得停下來”,于是直接不理會這些困難而進行“猜讀”或“跳讀”,這樣輸出的理解只能是不完整,不準確的。

(2)有些人無法接受上面的輸出結果,于是返回去反復揣摩剛才有困難的片段,這樣反而降低了理解速度。

針對默讀的缺陷,出聲朗讀又能解決什么呢?

(1)朗讀過程同時調動了眼睛、嘴巴、耳朵,產生了視覺和聽覺刺激,并且把一個詞(組)的形、音、義、用法再次匹配了一遍,強化了記憶。

(2)朗讀避免了默讀時猜讀或跳讀的情況。有人說朗讀時也會遇到不認識的詞啊?不也會猜讀、跳讀么?想想看,因為有了發音——聽到——確認這一步,有生詞的時候你還能朗讀下去嗎?所以朗讀會倒逼你先把生詞搞定,這樣才能連貫地讀下去——可見朗讀還能讓你擴充詞匯量。

(3)這一點才是最重要的。在連貫的朗讀過程中,即使詞都認識,但讀完一句后意思很不清楚,也就是沒有輸出一個理解的結果,你也是無法繼續讀下去的。朗讀方式本身會逼著你去理解。如果沒有輸出理解的結果,你那頗有敬業精神的大腦是不會湊合著干下去的。這個過程,實際上就是把你腦中存儲的最基礎的知識層面的東西——單詞、搭配、語法等轉化為一個完整的意思——這就是理解能力,是知識之上的技能層面的東西。這才是你真正需要的。因為考試不會讓你默寫單詞,也不會考你名詞性從句有哪些引導詞,而是要你去理解文章的。所以,朗讀能實現知識到技能(理解能力)的轉化。

(4)朗讀訓練初期,我們的大腦是以單個的詞或詞組為單位去調用和理解的。就像小孩子讀書要逐字理解一樣。但是隨著訓練深入,大腦調用和理解的模式發生了變化:為了跟上理解速度,大腦發現一次調用一兩個詞太慢了,于是把一些詞的習慣用法,一些固定句型,甚至一些語法結構存儲起來,需要的時候直接以這種“大結構”為意思單位去調用和理解。最常見的例子就是,讀得夠多時,你會發現“It is…that…”這種句子一出現,后面無非就是主語從句(it做了形式主語)或強調句型。所以當你下次讀到一個句子以it開頭時,大腦已經準備好要按照形式主語或強調句去理解了;等that后面內容出來時,再根據大腦存儲的另一個固有信息即“that后面如果本身是完整句子,必是主語從句;如果加上that前的內容才能構成完整句子,則必是強調句”來判斷,整句的理解就變得相當容易而準確了。這種理解模式讓你“站在高處”一眼就看穿了整個句子結構,理解起來就相當快速而準確了。

這個原理實際上有神經心理學的研究支持。人腦的記憶有“顯性記憶”和“隱形記憶”之分。如果一個信息在腦中是以顯性記憶存儲的,調用的時候是需要一番搜索和再理解的;而隱形記憶的信息,調用時非常快,理解也異常準確。對于語言來說,只要使用的次數夠多,很多顯性信息就會內化為隱形信息。比如中文的“的”,它有包括修飾、所有關系、比喻等在內的N多種用法,相信很少有人能理清楚,但我們每次讀到它或者寫作要用時,都能不用思考而在瞬間調用它并且準確理解或使用。這就是隱形信息。英文也一樣,當我們對很多詞或語法結構通過閱讀“使用”得夠多時,這些東西就內化成了隱形信息。你的英語語言的隱形信息越多,理解和寫作時就越快,越準確。

關于如何讀,總結起來就是:大量地讀,大聲得讀。不會讀,就查字典,查語法書,問別人。(但是別問百度。具體原因自己去了解吧)很簡單。

我堅信這句話:愛讀的人,會讀的人,英語成績一定不會差。

總結:本文分析了高考英語到底在考什么?答案是:閱讀理解能力。如何獲得好的閱讀理解能力?答案是:大量地讀+朗讀。

證明完畢。開始上路吧。Good luck!

By趙元

Feb,16th, 2017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28,983評論 6 537
  • 序言:濱河連續發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現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8,772評論 3 422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6,947評論 0 381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3,201評論 1 315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1,960評論 6 410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5,350評論 1 324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3,406評論 3 444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2,549評論 0 289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地人在樹林里發現了一具尸體,經...
    沈念sama閱讀 49,104評論 1 335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0,914評論 3 356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現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3,089評論 1 371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8,647評論 5 36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境...
    茶點故事閱讀 44,340評論 3 34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4,753評論 0 28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6,007評論 1 289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1,834評論 3 395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8,106評論 2 375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18中考英語易錯知識點專練:連詞(含答案和解析) 2017-09-04 提成績,? 初中英語 感謝您關注初中英語公...
    小綠植物閱讀 1,281評論 0 1
  • 一中午了,教學樓改裝的八人寢宿舍里不得一刻鐘的安靜,我討厭這樣的生活:沒有互相的理解和尊重,沒有與人為善的體諒。...
    北海岸的布列塔尼閱讀 214評論 0 1
  • 1.廣告功能新增兩個配置文件,放在include中。sdkconfigure.xml 和arkapsconfClo...
    zjunchao閱讀 373評論 0 1
  • 如果在九月 草原上蒙古包錯落 白色花朵溫柔甜美 遠方和圓月 你鐘情詩意 有很多次剎那 從你手指間流過銀沙, 常看見...
    莫問莊主閱讀 457評論 0 0
  • 上元元宵,中元祭先,下元祭祖。“中元節”來自《大藏經》,也算是一則孝道故事。 七月中,中元節又到了,每年的這個時候...
    垚栢閱讀 886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