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羅德.弗萊從20年前的同事奎妮的來信中得知對方得了不治之癥,時日不長。一幕幕的往事涌上心頭,65歲的哈羅德決定從金斯布里奇步行到特威德河岸的圣伯納丁療養院去看望奎妮,行程貫穿整個英國,全程627英里,他始終有一個信念“只要他在走,奎妮就會活下來”。一個人的徒步是孤獨的,哈羅德第一次認真的回顧了自己的整個人生:沒有快樂的童年,不幸福的婚姻,逝去的兒子和失敗的工作。從開始的悲傷痛苦,哭泣流涕,到后來對自己過往的接受和解,積極努力,一切又回到了正規;妻子莫琳也因為哈羅德的行走,從心認識到自己對他愛的很深,兩顆原本冰冷的心又重燃火焰;奎妮也因為哈羅德的行走回憶起生命中無數微小的瞬間,平靜的離開了。
因為沒有閱讀《一個人的朝圣Ⅰ》,而是直接讀的第二本,我就在想哈羅德到底對奎妮有沒有感情?我想應該是有的,一種超越愛情,類似親情的情感。20年未見面的老朋友,彌留之際的來信,使一直在逃避的哈羅德決定勇敢的邁出自己的步子,他不能在欺騙自己了。他要為奎妮更為了自己踏上朝圣之路,他要用徒步的方式陪伴奎妮走好最后一程,與奎妮站在一起與時間抗爭,一起用自己的意志去戰勝自己。奎妮在哈羅德步行的鼓舞下頑強的活著,等待著哈羅德的到來,她回憶著往事,回憶和哈羅德一起的日子,這才有了《一個人的朝圣Ⅱ:奎妮的情歌》。
奎妮對哈羅德的愛是無私的、純潔的、不求回報的,這些與哈羅德的身份財富無關。她也沒有親口告訴他她有多么愛他,為他穿著套裝、為他無意的準備糖果、為他照顧叛逆的兒子,甚至為他頂包丟了工作,更為他兒子的抑郁自殺而自責了一生。在工廠的日子里,奎妮每天都盼望著工作,盼望著兩人一起去查賬,盼望著一起做任何事情。在奎妮決定離開金斯布里奇來到海邊建起了海上花園,她慢慢的放下了過去,內心歸于平靜,但她的心里始終沒有忘記哈羅德,只是默默的平淡的,直至生命的終止。
我想哈羅德肯定知道奎妮一直愛著自己,因為他最親的人兒子戴維,妻子莫琳都看出了端眸,他能不知道,感覺不到嗎?哈羅德是傳統的,正派的,他作為一個父親,一個丈夫他有自己的責任,自己的使命,猶如他在工廠開車一樣,路線是規定好的。20年后,當哈羅德收到了奎妮在生命終點站的道別信時,他需要行動了,需要為奎妮做點什么,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步行這是最簡單也是最艱難的方式,就像他和奎妮的感情純樸的沒有色彩的,這是為了奎妮而進行行走,也成了對自己的救贖。
一路上,哈羅德想起了自己缺少幸福的童年;想起自己與兒子交流的缺失,竟然不知道兒子一直被抑郁困擾直至自殺;想起了自己與妻子莫琳的漸行漸遠,沒有歡樂的婚姻。想到自己怎樣一步步把生活搞的一團糟,哈羅德痛哭流涕,不能自抑。
一路上,哈羅德逐步意識到自己不能一直沉浸于逝去,生活需要繼續。他接受了過往,接受了自己的不足,他要改變自己的生活,他要積極的面對生活,他主動向妻子莫琳伸出了懷抱并得到了妻子的回應,兩顆原本冰冷的心隨著朝圣路越走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