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里士多德曾說:
“最終決定我們成為怎樣一個人的,正是日復一日堅持的事情。
然后你會發現,優秀不是一種行為,而是一種習慣。”
小巖很是認同:
一個人若是保持自律,TA的人生不會差到哪里,
一個人若是天天躺平,TA的人生不會好到哪里。
拉開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在于你能否嚴以律己。
01
自律·去除雜念
劉德華曾在《開講了》分享過自己一段經歷:
當年,他在電影圈混得風生水起,突然要去電影圈發展,因為更喜歡大熒幕的感覺。
當時身邊的人都不看好劉德華“轉型”,紛紛勸他:“劉德華,你這樣做,遲早會后悔的。”
劉德華《開講啦》視頻截圖
說到這,劉德華哽咽了,他說:“當時我很孤獨,很迷茫,很難過,沒有人支持我,也沒有人給我建議,有的,只是反對的聲音。”
他繼續說:“但,我還是沒有受這些人的干擾,堅持自己的想法,毅然決然選擇了電影圈。”
劉德華極其嚴以律己,為了能在鏡頭前保持好狀態,他把體重一直控制在65公斤。
在這40年間,劉德華拍了156部電影、29部電視劇,發布了79個音樂專輯,舉辦過300多場演唱會,這還不包括他寫過的幾十首歌曲、投資過的幾十部電影。
后來,劉德華成為影帝,那些反對他的聲音早已消失不見。
前段時間,劉德華為紀念自己出道40年,在線上舉辦了一場直播,直播觀看人數破億。
劉德華直播截圖
很多人佩服劉德華為什么能夠40年如一日,工作和生活都如此自律?
劉德華回答道:
“我覺得最基本的就是一種努力吧!再大的夢想,都是從一個平常的軀體開始的。
自律真的是一個非常難的事情,把努力當作習慣,慢慢就出現自律。”
小巖認為,在這40年間,劉德華早已把自律刻在骨子里,成為日常習慣;
而這習慣又能讓他能夠“屏蔽”周圍不和諧的聲音;
專注自己的目標,一路向前,最后成就了優秀的自己。
02
自律·擺脫焦慮
作家嚴歌苓,從1991年起,一直保持著每天寫作5-6小時的習慣。
為了保持健康體魄,每隔一天,她還要游泳1000米。
盡管剛開始做這些的時候,很痛苦,甚至有時一坐在書桌前就會全身發抖,但她堅持住了,并使之成為了習慣。
嚴歌苓曾說,如果一天不寫作,她就跟沒醒透似的;如果一連多日不寫,她就感覺像犯了煙癮的人,新陳代謝都紊亂了。
心理學家研究提出:自律前期是興奮的,中期是痛苦的,后期是享受的。
小巖認為,光有想法不行動,只停留在“想”時,不勞而獲只能出現在“夢里”。
當我們開始付諸行動,并為之堅持時,焦慮的情緒會不翼而飛,被你的成就取而代之。
自律,是治愈一切焦慮的良藥。
03
自律·讓人越來越強
曾國藩是個“笨拙”的書生,出身平凡,身上有很多粗鄙的陋習,早期考了七次才考上秀才。
但在曾國藩31歲那年,他決心改變自己,將自律奉行到底。
曾國藩把這句話作為自己的人生信條:
“余病根在無恒,今日立條,明日仍散漫,無常規可循,將來蒞眾必不能信,作事必不成,戒之!”
大意是說:
“我的病根在于沒有恒心,今天給自己立下規定,可是明天就忘光了,還是改不了散漫的老毛病。
我沒有常規可以遵循,將來我去面臨群眾,我沒有公信力,做事情一定沒有成果,我要好好的自我警戒。”
曾國藩為了改變自己懶惰的習性,他堅持每天讀書,無一日間斷,即使在打仗途中也沒有改變過。
除讀書外,還有寫日記,將自己每天的所思所想、善惡念頭都記錄下來,以此規范自己。
后來,正是這持之以恒的堅守,讓曾國藩官運亨通,十年里七次升遷,從翰林院侍講升到禮部侍郎,相當于外交部副部長,屬于二品官,副部級待遇。
極致自律成就了曾國藩,使他成為晚清中興第一名臣,與張之洞、李鴻章、左宗棠并稱四大名臣,是理學家、政治家、書法家、文學家。
小巖認為:越優秀的人,往往越自律。
自律不單指行為舉止,更多的是精神自律。
大部分人理解的自律可能是:把每天安排得滿滿當當。
實際上,那些為了自律而自律的生活,很可能是“偽自律”。
真正的自律,是對自己的人生有全面的、清晰的認識與規劃后,發自內心為目標做出努力,并有正向反饋的那些事情。
小巖心中的自律是:
擁有清晰目標,確認所做之事是正確的,并朝著目標發力,不被任何聲音所干擾,一直堅定不移的往前走。
任何一個追夢人,都是一個自律人。
點亮【在看】,與你共勉。
參考資料:
微博知乎百度
圖源于網絡侵刪致歉
<END>
策劃、撰文?/?木夏巖
篇數?/?第100篇
時間?/?2021.08.27
歡迎你來到
小巖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