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7 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注釋】
▲告[gù]朔:歷法中稱農(nóng)歷每月初一為朔日,十五為望日,月底為晦日。天子每年冬季把第二年的歷書頒布給諸侯,叫“頒告朔”,諸侯接受歷法藏于祖廟,每月朔日行告廟聽政之禮頒告給國民,叫“告朔”。
《周禮·春官宗伯·司巫/神仕》:“頒告朔于邦國”(頒布明年十二個月的朔日給各諸侯國。)
▲餼[xì]:古代祭祀或饋贈用的活牲畜。天子用牛,諸侯用羊。錢穆《論語新解》:“凡牲,系養(yǎng)曰牢,烹而熟之曰饗,殺而未烹曰餼。”
【譯文】
子貢想取消告朔日殺掉的羊。孔子說:“賜啊!你愛惜那羊,我卻愛惜那禮。”
【學(xué)而思】
告朔禮的目的是讓諸侯國君重視政令,治理國家要有恭敬謹(jǐn)慎的態(tài)度。魯國君主當(dāng)時已經(jīng)不親自去“告朔”,告朔之禮只保留了形式,失去了意義。子貢想省下那只羊,孔子認(rèn)為每月祭祀一只羊,代表禮還存在,后人或許還能因為這羊而明白告朔之禮的意義,若是連這個形式都沒有了,告朔之禮就會被人遺忘了。今日也是如此,看似浪費錢財做了一些無用之事,但這無用之事,或許才有大用。比如:道德,讀書,還有那詩和遠(yuǎn)方。
【知識擴(kuò)展】
何晏《集解》:“魯自文公始不視朔。子貢見其禮廢,故欲去其羊。”
皇侃《皇疏》:“于時魯家昏亂,自魯文公而不復(fù)告朔,以至子貢之時也。時君雖不告朔,而其國之舊官猶進(jìn)告朔之羊,子貢見告朔之禮久廢而空有其羊,故使除去其羊也。”
朱熹《集注》:“魯自文公始不視朔,而有司猶供此羊,故子貢欲去之。愛,猶惜也。子貢蓋惜其無實而妄費。然禮雖廢,羊存,猶得以識之而可復(fù)焉。若并去其羊,則此禮遂亡矣,孔子所以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