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西方有句諺語叫作:You are what you eat.翻譯成中文就是:你是你吃出來的。
《你是你吃出來的》,2017年出版。作者夏萌,神經內科醫生、臨床營養醫生。
作者在自序中講述了自己的故事:2000年冬患隱匿性腎炎,被告知“別感冒,別太累,估計10年不會有大事”。之后全力以赴治療了三年多,西醫中醫都無效。2004年夏,接觸到營養學,試用營養學的方法3個月居然尿蛋白就消失了、潛血變成1個+,又過了一段時間,潛血也消失了。自此,作者開始投身臨床營養學,參加健康管理學習,從神經內科醫生轉為臨床營養醫生。
本書是一部臨床營養實踐方面的經驗總結,針對的是慢病患者、亞健康人群的營養問題。全書共分五個部分:
1-慢病時代--飲食革命帶來防治新契機
2-- 不生病的奧秘--七大營養素平衡
3--中國式平衡膳食
4-我們到底應該怎么吃
5--病了怎么吃?
【觀點采擷】
食物是最好的藥物。在重癥搶救方面,營養支持已經成為最基本的治療手段
疾病的本質:細胞損傷速度超過修復速度。在細胞損傷和修復之間的這場博弈中,能給細胞修復提供原料的只有飲食。
最常見的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腫瘤、抑郁癥、氣管炎、哮喘、慢性腎病等疾病,都是由不恰當的生活方式引起的。醫學工作者將這些疾病統一歸類為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簡稱“慢病”。對抗療法是用來針對外來因素給人體造成的疾病的,例如外傷、病毒感染導致的疾病,常采用止血、抗炎、搶救和預防接種等方式,但并不適用于慢病。慢病是行為方式錯誤造成的,矯正錯誤行為才是根本。慢病是可以預防和治愈的,但有一個前提,那就是細胞損傷還不到無可挽回的程度。
人類的食物有成千上萬種,但歸根結底,都提供七大類營養素,分別是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類、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和水。一個人要想身體健康,就要吃對食物,吃對食物的標準就是要滿足七大營養素的搭配和平衡。
對運動量不大的現代人來說,最好的食物選擇是:低能量密度,高營養密度。如果是體力勞動者,那就要高能量密度,高營養密度。
一個人每天的能量消耗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基礎代謝、運動和食物消化。消化食物的過程也要消耗能量,這被稱作食物的動力效應。不同營養素的動力效應是不同的。蛋白質的動力效應最大,約為30%;而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動力效應較低,基本在5%左右。
在七大營養素中,有三大營養素和能量息息相關,它們分別是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類,被稱為“產能營養素”。碳水化合物每克產生4千卡能量,蛋白質每克產生4千卡能量,脂類每克產生9千卡能量。
能量平衡的方法因人而異。總原則是攝入多少根據消耗量計算,主要參數有以下三個:
1-身高體重。依據標準體重計算,標準體重=身高(厘米)—105
2-活動量。一般來講輕體力勞動者是標準體重每千克耗能30千卡。比如一個輕體力勞動者,偏胖,計算能量的時候減少5千卡,為標準體重每千克耗能25千卡。
3-三大能量之間的比例。總能量中,碳水化合物占55%;蛋白質占15%,可多攝入,但不超過20%;脂類占30%。
一般來講,一段時間內能量總體平衡就可以,最好以一周為一個周期。
人體需要兩大類維生素。一類叫脂溶性維生素,包括維生素A、D、E、K。另一類叫水溶性維生素,包括維生素B族和維生素C。
維生素很特別,從食物中獲取的維生素在人體內一般不會過量,缺乏的情況居多。因為維生素在人體內不能合成,也不能相互轉化,只能從食物中獲取。若從食物中攝取不足,就會出現維生素缺乏的癥狀。尤其是水溶性維生素,特別容易流失,若攝入多了,會馬上通過尿液和汗水排出。
脂溶性維生素不溶于水,難以從腎臟排出,易在身體里積存過多產生毒性作用。所以在補充維生素A、D、E等脂溶性維生素制劑時要注意用量,別過猶不及。
維生素缺乏是一個漸進的過程。當體內儲備越來越低,生化檢查開始出現異常,最后組織病理也發生變化,此時在臨床上才會表現出相應體征。當我們看到患者出現癥狀或者體征時,補給的維生素含量要遠大于每日推薦量,因為補進去的量要把身體中的虧空量算進去。
維生素補充劑最好選擇從食物中提取的天然維生素,化學合成的維生素不要長期攝入。
維生素A缺乏的表現:夜盲癥、眼干燥癥、慢性咽炎。可從動物肝臟、奶油和雞蛋中直接獲得維生素A。也可制造一個油性的環境,把植物中的胡蘿卜素溶進去。
維生素B族是個大家庭,成員有12種以上,被世界公認的有9種,全部是水溶性維生素,包括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B6、維生素B12、煙酸、葉酸、泛酸、生物素和膽堿。缺乏維生素B族最容易表現出神經系統癥狀:記憶力下降,反應遲鈍,沒有精神,容易頭痛,嚴重者會出現眩暈;上火,表現為眼結膜充血、煩躁、口腔潰瘍;消化不良等。B族維生素像個球隊,球員之間相互配合才能取得勝利,也就是說不要單獨補一種。動物肝臟簡直就是維生素大庫房,所以營養師們都特別喜歡動物肝臟。
維生素C缺乏癥又稱為壞血病,早期癥狀是倦怠、疲乏、急躁、呼吸急促、牙齦疼痛出血、傷口愈合不良、關節肌肉短暫性疼痛、易骨折,嚴重的可致貧血、心衰等。想要維生素C平衡,最好每天吃3種以上水果。
維生素D缺乏的表現:骨質疏松、高血壓、抑郁等。獲取維生素D的最好方式是日曬。每天要花半個小時接觸陽光。可以通過吃動物肝臟、雞蛋,牛奶,三文魚等動物類食物來補充,將血液中的維生素D保持在40~60納克/毫升。
關于礦物質:1-礦物質必須來自外界,若不注意攝入就很容易缺乏。2-礦物質在人體中的含量不到5%,但是人體的幾乎所有重要功能都會涉及。3-人體所需的微量元素大多都能在食物中找到,從食物中攝取的礦物質一般不會中毒;而一些微量元素,尤其是通過藥品來補充的,如果短時間攝入過多易中毒,甚至成為潛在的致癌物質。4-來自動物類食物中的礦物質較來自植物性食物的更好吸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表1 常量元素營養對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表2 微量元素營養對照
膳食纖維攝入平衡靠重視水果和蔬菜。 盡量選擇葉菜類和菇類蔬菜。每個人一天最好吃1斤蔬菜,其中葉菜最好占一半。
正常情況下,普通人每天應該飲水1200~1500毫升。判斷自己一天的飲水量是否合適,主要觀察兩項指標:看自己的口渴感覺,看自己尿的顏色和排尿頻率。正常情況下尿液是淡黃色的,一天的排尿量是1500毫升左右,一般3~4小時排尿一次。
七大營養素平衡小結:學會聽懂身體的語言。
人的身體狀況平衡可高平衡和低平衡。我們要的是高平衡------運動多,思考多,飲食不挑嘴,葷素通吃,能夠保持標準的體重和旺盛的工作精力。
身體擁有自己的智慧。如,腸道黏膜有個特殊功能,叫作營養素的調節功能。腸道黏膜鋪展開來面積可達200~400平方米,專門負責篩選可以吸收的營養素。同時它還能自己判斷血液里缺哪種營養素,缺得多的就多吸收,缺得少的就少吸收,因此各種營養素在不同人不同時期之間的吸收率能差很多倍。
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寶塔(2016)的膳食餐盤建議,每個人每一餐中的谷薯類占總重量的26%~28%,蔬菜類占34%~36%,蛋白質類(魚、肉、蛋、豆)占13%~17%,水果類占20%~25%。此外,每一天要喝一杯300克的牛奶,奶制品作為加餐可以不算在正餐中。具體圖例如下:
【行動指南】
1.能量攝入量
想讓身體保持更好的健康狀態,根據中國居民飲食現狀和身體狀況,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量盡量取其范圍的低值,蛋白質和脂類盡量取其范圍的高值。每天所需能量、三大能量營養素攝入量都因人而異,如,一中年女性,身高161厘米,正常體重,白領、運動少。
1-算出標準體重。標準體重=身高-105=56千克
2-算出每日所需總能量。一般來說,輕體力勞動者是標準體重每千克耗能30千卡,中體力勞動者35千卡,重體力勞動者40千卡,長期臥床者25千卡。總能量=30*56=1680千卡。
3-算出三大能量攝入量。碳水化合物=1680*55%=924千卡,蛋白質=1680*15%=252千卡,脂類=1680*30%=504千卡。再按每克碳水化合物產生4千卡能量、每克蛋白質產生4千卡能量、每克脂類產生9千卡能量計算,則需要碳水化合物231克、蛋白質63克、脂類56克。
4-算出具體攝入量。碳水化合物231克,最好一半粗糧和谷薯,一半米面。蛋白質63克,動植物蛋白質各半一半,即各31.5克。以1個雞蛋含6克,200毫升牛奶含有6克,瘦肉和魚類基每100克含17~20克計,此人應每天吃1個雞蛋、300毫升牛奶、約100克肉類或魚類。脂類56克,植物油和動物油各占一半,即各28克,若從蛋肉類食物中獲得的動物油少,則植物油必須增加。
2.一日三餐
? 早餐能量占一天總能量的1/3以上,要高蛋白、高碳水化合物。
? 午餐請遵循“三足鼎立”原則:糧食類占1/4,蛋白質類食物(肉類、魚類、蛋類)占1/4,蔬菜最好占1/2。
? 晚餐的真正價值:補足全天沒吃夠的營養
如,中式\西式早餐組合:
中式1:包子(碳水化合物)+雞蛋(蛋白質)+果蔬汁(維生素+膳食纖維)。
中式2:烙餅(碳水化合物)+雞蛋、牛奶(蛋白質)+水果(維生素+膳食纖維)。
中式3:火燒(碳水化合物)+雞蛋、肉類、豆漿(蛋白質)+蔬菜(維生素+膳食纖維)。
中式4:五谷雜糧飯(碳水化合物)+雞蛋、牛奶(蛋白質)+水果(維生素+膳食纖維)。
西式1:全麥面包(碳水化合物)+火腿、雞蛋(蛋白質)+果蔬汁(維生素+膳食纖維)。
西式2:土豆(碳水化合物)+雞蛋、牛奶(蛋白質)+果蔬汁(維生素+膳食纖維)。
3.營養治病
如,貧血,建議多吃動物肝臟、全血、肉魚禽,尤其是畜禽類紅肉。
如,腸胃功能太弱,絕不能僅僅喝粥,因為粥是碳水化合物,最多只能提供能量,無法補充磷脂、蛋白質、膽固醇和維生素。可以采用粥中加入瘦肉和豬肝等方式來增加營養密度。
如,失眠、焦慮、抑郁,乃至精神分裂、癡呆,都是一個人吃的食物里缺乏養腦的營養素,以至大腦的思維出現問題。蛋類、肉類、肝臟、堅果、植物油類、深海魚及黃綠色蔬菜,這幾類食物是大腦最重要的營養源。